首先看看几组概念:
语素:语言中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
自由语素:是指能单独成词,成词后能处于单说地位的词。
粘着语素:不能独立成词的语素,一般只能同其他语素组合成词。
词: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
离合词:内部结构比较松散但语义内容却难以分开的词。一般认为,离合词合在一起是词,分开来使用则是短语。
词组(短语):是词和词按一定的句法规则所组合成的比词大的能够单独运用的音义结合体。
在汉语双音节语言单位的组合成分中,存在以下三种情况:
1.两个音节都是不成词语素的,如途径、祖宗、朗诵、壮观等;
2.其中有一个音节是不成词语素的,如学习、好歹、鸟瞰、革新、阐明等。
3.两个音节都是成词语素的,如教学、死活、火车、电灯等。
一、 联合结构
(1)反正 忘记
演讲 温柔
(2)菜饭
牛羊 宽窄 大小
(3)钢铁
东西 骨肉 矛盾
第一组的意义一般来说是特定的,不是两个音节意义的简单相加,具有凝固性。中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如果插入了其他成分,组合的原义会有所改变,因此是词,如不能说成是“反和正、忘和记”等。
第二组的意义是由两个音节的意义简单相加而成的,中间可插入其他成分。插入后,组合的原义无任何改变,因此是短语,如“饭和菜、牛和羊”等。
第三组是词还是短语,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如:“东西”,在“买东西”中是词,因为不能说成是“买东和西”,在“分不清东西南北”中是短语,因为可以说成是“东和西”。“矛盾”,在“有矛盾”中是词,在“有一个卖矛盾的人”中是短语。
二、偏正结构
(1)火车
白菜 热爱 新娘
(2)火红 雪白 笔直
冰凉
(3)羊肉
鸡蛋 大雨 新书
第一组的意义一般来说也是特定的,不是两个音节意义的简单相加,具有凝固性。中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插入后,组合的原义有所改变,因此是词,如“火车”不是“火的车”,“新娘”不是“新的娘”等。
第二组的词义也是特定的,具有凝固性。中间不能插入“的、地”,如不能说“火地红、雪地白;火的红、雪的白”等。插入后,不但意义会改变,而且整个组合的结构也会改变,因此也是词。
第三组的意义是由两个音节的意义简单相加而成的,中间能够插入其它成分,如:“羊的肉、鸡的蛋”等。插入其它成分后,意义、结构均无任何改变,因此是短语。(是这样吗?)
三、动宾结构
(1)进口 管家
见笑 有限
(2)唱歌 打赌
放心 放假
(3)吃饭 说话
读书 种地
第一组的中间不能插入其它成分,如不能说“进了口、管了家”等。因此意义是特定的,具有凝固性,只能是词。
第二、三组结构的意义都是两个音节意义的简单相加,中间不但能够插入结构助词“了、着、过”,而且能够进行更多的扩展,不管插入“了、着、过”后,还是扩展以后,基本意义和结构均无任何改变,如:“唱了歌、唱了一首歌;“说了话、说了很多话”等。然而,一般都认为第二组是词,第三组是短语。但如何辨别?
四、主谓结构
(1)法定
人为 口吃
(2)眼红 手软
肉麻
(3)脸红 头痛
天亮
第一组的意义是特定的,不是两个音节意义的简单相加,
“人为”不是“人不为、人要为、人很为”等。因此内部结构十分紧密,中间不能插入其它成分,具有凝固性,只能是词。
第二组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的意义也是特定的,不是两个音节意义的简单相加,具有凝固性。因此,中间也不能插入其它成分,因此是词,如“眼红”不是“眼很红”,“手软”不是“手很软”等。但在少数具体的语境中,它们的意义不是特定的,而是两个音节意义的简单相加,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这时它们是短语,如“她的眼红了”,“他的手软了”等。
第三组的意义在一般情况下是由两个音节的意义简单相加而成的,中间能够插入其它成分。插入其它成分后,意义、结构均无任何改变,因此是短语。如:“脸(很、有点)红、头(很、有点)痛”等。
五、补充结构
(1)改正 压缩
推广 充满
(2)打倒 推翻
提高 扭转
(3)办完 打开
染红 攻破
第一组的意义一般来说也是特定的,不是两个音节意义的简单相加。中间不能插入其它成分,具有凝固性,如不能说“改得正、压得缩”等,因此是词。
第二、三组,它们的意义都是两个音节意义的简单相加,不是特定的。中间也能够插入其他成分,如“打得倒、推得翻”等。与偏正、动宾不同的是,它们中间能够插入的成分只限于“得、不”等少数助词和副词,不能任意扩展。然而,人们同样习惯地将第二组看作词,将第三组看作短语。但如果把这两组看做离合词可以吗?
如何去辨别词、短语、离合词呢?
1.尊重语言单位的现实性。
如 “火车”、“羊肉” 等等。
2.意义凝聚性、使用的整体性和经常性是划分词和短语的重要依据。
3.词的双音化趋势。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语言单位绝大 部分都为词,而并非词组。
如 “红旗”,“党旗”,“国旗”,“军旗”。
4.词的结构凝固性远远高于词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