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2014-11-28 09:11:01)
“语文素养”就是不仅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有比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既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还要表现为比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也就是学生在生活当中运用语文能力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学生心中才能产生学习的欲望。如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课前谈话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导游这个职业吗?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在咱们班选拔几名小导游,来带领大家一起游览美丽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接着,教师话锋一转“可是,要当好小导游,我们必须先了解这个地方,以便更好的为大家服务。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颐和园。”通过这样的谈话,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兴趣很高,都想争当小导游。这样,便很自然的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有强烈好奇心的同学吸引力就更大,所以,我立刻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二、习惯养成
人们常说:“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好的习惯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让学生养成一个好习惯,可以让学生稳步的提高语文成绩。
1、预习的习惯
不论做什么事情,事先都应有所准备。有无准备,准备的充分与否,效果大不相同。要上好课就要做好课前准备。预习主要是对知识的准备。具体的讲就是学生要在老师讲解新课之前,有计划地独立地自学新课的内容,做到对下节课要讲新课内容的初步了解,有备才能无患。因此,在不同的学年对学生预习的要求也不同。三年级时要求学生主要解决字词;四年级要求学生在解决字词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五年级则要求学生在读课文的基础上谈出不同的感受。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听讲的质量,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
2、记日记的习惯
鲁迅先生指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动笔,能够帮助你记忆,掌握书中的重点、难点、要点;有利于你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有利于扩大你的知识面,提高你的分析综合能力。因此我要求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边读边划,画出自己理解和不理解的内容,并做上批注。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复习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入理解问题。同时,我还要求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把自己学习生活中的感人事、有趣事、烦心事一一记下来,久而久之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积累的习惯
要造就语文这座金字塔,大脑中总要积累一些语言文字的,古人也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说法。可见语言文字的积累是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怎样让学生积极有效的投入到积累文字的过程中来呢?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准备积累日记,在上面设立名人名言栏以及读书过程中遇到的好词佳句,并且把它熟读,甚至背下来。因为开始学到的只是死的知识,积累得多就变得熟练,熟能生巧,烂熟于心就可以做到融会贯通,这样的知识才能指导你做人做事,进而成功。
4、复习的习惯
要求学生课后及时的复习。因为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对刚学过的知识趁热打铁,及时巩固,是强化记忆痕迹,防止遗忘的有效手段。《论语》中提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见复习的重要性。
三、乐于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人类打开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培根说过:“多问的人将多得。”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勇于问为什么。只有学生勇于发问,乐于发问,学生才能在问题中提高自己,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学习中往往是那些引起大家争论和质疑的问题让人印象最深。
四、乐于读书
鼓励学生读书,利用各种渠道搜集资料。德博里说过:“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挞和棍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高尔基也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此,鼓励学生读书,推荐给学生合适的书目。如文学名著《东周列国志》、《一千零一夜》、《鲁滨孙漂流记》、四大名著等,励志书籍《思想家故事精选》、《科学家故事精选》….科普读物《昆虫记》、《走进自然》、《八十天环游地球》…文化教育书籍《世界上下五千年》、《中华上下五千年》、《父与子》、《爱的教育》…并且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帮助他们解决读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摸索前行的过程。总之,提高学习兴趣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法宝,让语文学习成为老师和学生普遍感到快乐和轻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