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偏差:不要被表象迷惑
(2024-11-13 15:34:31)
标签:
思想方法幸存者偏差杂谈 |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沃德教授(Abraham Wald)应军方要求,利用其在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来提供关于《飞机应该如何加强防护,才能降低被炮火击落的几率》的相关建议。沃德教授针对联军的轰炸机遭受攻击后返回营地的轰炸机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机翼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机尾则是最少被击中的位置。沃德教授的结论是“我们应该强化机尾的防护”,而军方指挥官认为“应该加强机翼的防护,因为这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沃德教授坚持认为:(1)统计的样本,只涵盖平安返回的轰炸机;(2)被多次击中机翼的轰炸机,似乎还是能够安全返航;(3)并非是机尾不易被击中,而是因为机尾被击中的飞机早已无法返航,寥寥几架返航的飞机都依赖相同的救命稻草—机尾尚好。军方采用了教授的建议,并且后来证实该决策是正确的,看不见的弹痕却最致命。
这个故事被后人用一个词语概括——“幸存者偏差”,指的是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此资讯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因为未幸存者已无法发声。人们只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现实生活中也存在这种“幸存者偏差”的现象,假如有100个人一辈子都在吸烟,作为一个群体,吸烟者可能将因癌症或心脏病而早逝,但也有一两个人幸运地活到100岁。在其百岁生日那天,有记者提问:“您认为您长寿的原因是什么?”老人回答说:“每天一包烟。”这种认知偏差似乎显而易见,在社会上也是无处不在。有些企业家在逆境中努力工作,相信自己并最终取得成功。但我们听不到的是,还有无数人尝试过、全力以赴过但从未取得成功。我们的大脑有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当看到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某种模式,就认为二者以某种方式联系在一起,但相关性不等于因果关系,因为我们未看见的事实都不支持你的这种简单结论。
在这个信息繁杂而又快速传播的时代,我们时常会被各种现象和数据所困扰。而幸存者偏差,便是隐藏在其中的一个神秘而又容易被忽视的现象。当我们只关注幸存者的经验时,往往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因为那些失败的案例被悄然忽略,从而导致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产生偏差。我们常常听到成功人士的故事,却很少了解那些失败者的经历。这容易让我们误以为成功是轻而易举的,而忽视了背后的艰辛和风险。成功或许偶然,失败亦非必然。偶然的成功常被美化成传奇,而失败的教训同样值得深思。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的传播路径有短程化、爆发性的特点,能够迅速制造一套强势的话语体系,碾轧“非幸存者”的声音。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之快,某一信息一旦受到广泛关注,就会以极快的速度成为热门。事实上,参与某热门话题讨论的大多数人并不了解真实的信息,而“真相”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这些少数人的声音往往被淹没在大多数人的声音中。参与讨论的人越多,“少数人”的声音越容易被忽视,而“少数人”的声音越被忽视,“大多数人”看到的信息就越有偏差,于是舆论的影响就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大。
幸存者偏差是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因为它会让我们盲目自信,做出错误的决策。为了避免幸存者偏差的影响,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多角度观察,不要只看表面现象,要深入了解背后的原因和全貌;寻找失败案例,了解那些被忽视的失败经历,从中吸取教训;保持理性思考,不被感性因素左右,客观分析问题;对数据进行验证,通过大量的数据和事实来验证结论的可靠性。只有警惕幸存者偏差,我们才能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世界,做出正确的决策。在学习与成长的道路上,需要理性审视那些偶然因素及其导致的结果,不断提升自我认知,有效规避潜在风险。用理性和智慧,洞察真实的世界,避免陷入幸存者偏差,从而做出更加明智和审慎的选择。
202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