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渴望自由,却只能生活在不自由中
(2024-02-21 11:07:16)
标签:
哲思一二自由杂谈 |
在世上生活,每个人都活在他人目光的束缚中,而且还很在意他人的审视和评论,常常为此陷入痛苦和煎熬中。与人共处的日常生活充满冲突,而这些冲突又会伤害、打扰到彼此,陷入不堪的煎熬,无法安宁,又无法摆脱,犹如身在人间地狱,这就是萨特所说的“他人即地狱”。不过,如果没有他人的对照参考,我们甚至无法正常思考,因为要了解自己,就需要参照他人的认知。他人的认知是自我认知的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认清自己、掌控自己,从而自我反省。
西方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对一个人最残忍的惩罚莫过如此:给他自由,让他在社会上逍游,却又视之如无物,完全不给他丝毫的关注。要不了多久,他心里就会充满愤怒,就能感觉到一种强烈而又莫名的绝望。”他人对我们的关注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原因便在于人们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我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认同完全受制于周围的人对我们的评价。如果一个人能固守自己的底线,对自身有清醒的认识,清楚自身价值之所在,对别人的关注就不会特别在意,也不会顾虑别人的臧否。
人,是造化的产物,一出生就被造化给拴起来的,卢梭有一句名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在天地间生活,这天地就把人拴住了,千情百感、理法规制、生老病死、贪嗔痴念、喜怒哀乐,是常人摆脱不了的桎梏与“围城”。有时“栓”是主动的选择,有时“栓”是被动的束缚,有时“栓”是甜蜜的负担,有时“栓”是无奈的煎熬。人生的境遇,有时真的是左右为难,觉得无论怎样做,都有难处,很难脱身,感觉上好像被拴住了。这“左右为难”被拴住的感觉,有时确实是环境造成的客观存在;但有时则是忌惮于别人的看法,陷在别人设置的圈套中,动弹不得;有时则是自己想法太多,人为地给自己设置许多问题,自我设置枷锁,困住了自己,致使自己不知如何是好。人都是被拴着的,但很害怕被拴住,希望自由。但不被栓的人,只能飘荡无所依,一个不当心,风一吹就飘到天上,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人活在世上,时常觉得有很多事不由自主,即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外国有位哲人说:“你用锁链套在奴隶的脖子上,链子另一端就自动锁在你自己的脖子上了。”尘世上有多少人被其畸爱之物紧紧锁住,动弹不得。比如:你纵情地喝美酒,那美酒也在喝你;你极想坐处长局长那个座儿,那个座儿也在坐你;你一心要用时间赚取金钱,那金钱也在赚取你的生命。要不为所缚,必须心有定力,“活在里面,但不完全属于它。”这样,你的存在和那个事物之间就有了一段距离,你就有了一种精神上的自由。
如果把“自由”当成一种追求的目标,自由的泛化也是一种不自由。万事都可由己,世界就是一个混乱的没有秩序的世界,所以自由不是目标也不能绝对化。人,只能在不自由中寻觅自由。康德认为“自律即自由。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越自律,越自由,不懂自律的人,是不配拥有自由的。自由和自律的关系就像风筝和线,没有线的牵绊和控制,怎么会有风筝的自由飞翔。一个人自律到了一定的程度,内心有了敬畏,做起事来便有边界意识。世界上并没有无约束的自由,自由来源于自律的深处,一个人工作和生活都注重自律,严守规矩,他在规定的范围内是自由的,不用时时担忧有麻烦找上门。所以,有人就说:“真正的自律是,别人看你是自律的,你看自己是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