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与“敬”为君子之德
(2023-12-18 09:29:55)
标签:
做人涵养诚实敬畏君子杂谈 |
什么人才能称得上君子?《论语》中有不少的论述,孔子认为,君子是社会的楷模,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概括起来就是:君子重道守道,君子重义轻利,君子文雅有礼。
君子之德是什么?南宋理学家朱熹讲就两个字:一个诚,一个敬。诚就是做人要讲诚实,坦诚面对一切,包括自己与他人,不能自欺欺人;敬就是要懂得尊敬、敬畏,怀着战兢与惧怕,是对自己的一种约束,人如果没有了敬畏之心,容易少了发乎内心的虔诚和道德自律。“诚”来源于“觉知”,能让人不断进步,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而“敬”来源于“无知”,带来的是谦卑,让人的视野更加开阔。诚务于中,则能精进不止、自强不息;敬事于外,则能谦和并包、厚德载物。
人活着,需要一点敬畏心。敬畏不是恐惧,而是由敬而生的尊重,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只有当你心存敬畏时,方能行有所止,取舍有度。敬天,相信因果的力量;敬地,相信自然的力量;敬自己,相信信念的力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里所谓的“畏”就是敬畏,人生无所畏,实在很危险,有所敬畏,就不敢胡来。一定要给自己找一个怕的,恭敬地遵从,是一种道德。孟子曰:“人有所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一个人想要有所作为,必须先要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心怀敬畏之心,才能保持清醒之脑,恪守规矩之行,终能承德载物,成就一番事业。为人处世,唯有守住原则,才能守住人生的边界。
诚信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核心,也是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只有诚实的人,才值得信任,三毛曾说:“靠谱在社会上是无往不利的一把剑,走到哪里都应该带着它。”因为利益是一时的,信任是一世的。有时真诚看似会让你吃眼前的亏,但却可以帮你换来长久的人心。你有几分的本事,不如你值几分的信任。你对他人的每一分真诚,都会换来他人对你的一分放心。《孟子•离娄上》注:“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讲“诚,信也”,又强调“信,诚也。”从古至今,诚实守信一直都是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
以道德自命的人更应该持守本分,做到:“自省,克己,慎独,宽人。”君子自己修德,才能用自己高尚的德行去感化别人。人生最大的修养,莫过于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不嫉人之才、鄙人之能、讽人之过、责人之误,而是察人之难、补人之短、谅人之失、帮人之需。严于律己是一种力行道义、修身重德的美好人格特质;宽以待人,就是待人宽厚、仁爱,有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气度。守一份谦卑之心,才能在跌宕起伏人生里行稳致远。心中常存修养和底线,不被私心杂念所影响,内外兼修,才是真正的慎独。
君子学习、修身的目的在于“行义以达其道”。通过修己获得思想境界的提升,从而传播道义,德化民众,济世安民。《论语》中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的德行好比是风,小人的德行好比是草,风吹在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强调了君子的垂范表率作用。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是说修养自己就要使自己能够严肃、庄重、恭敬地去做事;修养自己就要善待他人;修养自己就要使天下所有的百姓都得到安宁和太平,这在《大学》中被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修正身心,净化心灵,与道相合,与德相应。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胸怀坦荡,与人为善,才能够承担起维护真理的社会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