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讳言“怕”,说自己“怕”就等于自己怯懦,其实一个人生存于世,如果干什么都只凭个人性情,一点也不知“怕”,不仅很难赢得正面评价,甚至可能断送自己一生。
孔子是主张人要知所敬畏,他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一个人知道必要的“怕”,才有可能成为“君子”。晚清重臣左宗棠与曾国藩齐名,封侯拜相之后,在家书中,多次提及“富贵怕见开花”的民谚,戒惧之情溢于言表。最终,他只分给每个儿子五千两白银,教导他们早作打算,自食其力。因为富贵一旦开花,伴随的多半是骄奢淫逸,招致的多半是祸患灾殃。左宗棠担心子孙养成纨绔习气而忐忑不安,字里行间全是惶恐,自我敲打,苦口婆心。“富贵怕见开花”,真不是一句玩笑话。
在俗世中,人们也常常会用官衔、财富和学识才华能来衡量人的品级,却很少有人去思量心灵的品级。心灵是有品级的,而它的品级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败。如果一个人心里只有自己,只有功利,不问公理,无所害怕,没有敬畏,就会让你走入危境而不自知。心灵的最高境界是敬畏之心,有所敬畏,有所害怕,对规则、条律、伦理需拥有本能的敬畏,敬畏良心、敬畏天理、敬畏法度,才不敢轻易越线。如果无所怕,那就胆大包天了,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据说,贼偷东西的时候是不敢说话的,因为一说话就暴露了,很容易就被抓。贼还是有所忌惮的,知道自己所为是见不得人的,所以不敢明目张胆。人如果沒有忌憚沒有害怕,就可以任意胡来,那连个贼都及不上,其后果不堪设想。不少時候,“怕”并不是最可怕,而“不怕”才最可怕。大凡人世间的各种祸患与劫难里,无论从哪个方面去看,常常都有最为可怕的那个“不怕”在里面。
乡间老人都相信,万物有灵,人死后注定和这世间一切生物一般轮回再生,而来世重生不知生为何种动物或植物。所以应对世间万物心存敬畏,不可肆意践踏,摧残生灵就是作践自己。小时候对这种说法总是不以为然,认为是迷信。随着阅历的增多,才知道,有敬畏心其实是一种信仰,它会让你的心变得宁静而宽厚。周国平先生说:“不相信人世间有任何神圣价值,百无禁忌,为所欲为,这种人无异于禽兽。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在他的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亵渎不得。他并不是害怕受到惩罚,而是不肯丧失基本的人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