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流行,给世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产生不少不能忽视的弊端。《纽约时报书评周刊》主编帕梅拉•保罗最近出书,罗列了“被网络夺走的100种事物”。他认为,网络的流行,使世间的消息以及知识,人人听说过,就是没见过,书籍、报纸、地图、字典和CD,所需越来越少,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在网络上快捷获得,大家都是平等的,不再有错过、捷足先登、谦虚和秘密。
网络代替了孩子们的亲身体验。现在的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年龄在降低,迷恋网络的增多,受流行文化的影响显而易见。小小的孩子以为自己什么都懂,看懂了大人的套路,破译了世界的规则。如果按着这样的理解去看待不那么好懂的人世,定义变化万千的世界,不是荒谬的,也就是片面的。这世界没那么浅薄,也不该这么荒谬,网络虽可以提供很多知识,其实不深入、也很不全面,很多事需要亲身参与,才会有深刻的体验。广泛深入地读书,深入到实际生活,才是一个人成长成熟必不可少的。
网络削弱了无聊、礼貌、同情心、专注力,减少了目光接触。隔着个网络就可交流,人与人之间情绪的暗流涌动,都被网络一把废掉。 网络使一切都变成实时的,“耐心”这种品德几乎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逝。网络削弱了人们的沟通能力,键盘代替了面对面的对话,人们不再愿意跟周围的人交流,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社恐”。被网络夺去的这些,很惋惜,但无奈,也无解。
网络可以把人的不良情绪放大。有研究发现,在网络上使用更多“道德-情感”语言(如邪恶、耻辱、毁灭等)的推文,更有可能传播开来,即使是事实也必须被放大,以更快更广传播。网络平台放大了那些最情绪化的反馈,会慢慢扭曲对公共对话的看法。但是,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只能通过理性的思想交流和对这种交流有准确认识的公民来实现。如果人们持续生活在情绪化的信息环境中,温和立场的基线就会瓦解,从而使极端言论大行其道。
网络还在无意间助长了恶意。人们总是在网上言论激烈,而在现实生活中则温和很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网络空间里,你不确定对面的人是谁,抱着怎样的目的与我们互动,为安全起见,就把他假定为一个坏人,从而投射出各种各样的恶意。其实,你根本不认识面对的是谁,不要把自己做或不做什么,建立在对对方的假定之上(这样做很容易误伤好人),而应该凭自己的本心行事,做好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网络催生了虚假与谎言。谁都可以在网上发布信息,于是喜欢搞事者大展身手,虚假信息大行其道。如今许多人足不出户,也不用花钱,好像就懂得比医生还多,这都“得益”于手机上多如牛毛的公众号。常言道“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可那些公众号“说话好听”,开的方子也不苦口,而且花钱少。于是,许多粉丝潜意识里愿意相信,并自觉地帮他们圆谎、四处传播。其实并非难辨真假,只是不少人更愿意相信传言,自欺欺人而已。
最近有一个说法叫“丰富性悖论”,就是说,资源越丰富对普通人越不利。网络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但良莠不齐,一般人没有那么强的辨识能力,因此信息越丰富,普通人在信息垃圾中就越是难以自拔。不过,只要不断掌握更多的知识,不轻信,就不会被流言所惑。能够在丰富的信息中找到更多有用的东西,关键是要增强学习,提高自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