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电视节目中,有一个大四学生怒怼易中天,说易中天到处演讲,是刷存在感,整天“不务正业”。易中天回应说,他做的都是“正业”,只是“不务专业”,怼得大四学生无话可说。易先生著书立说,开讲座,虽不是他原来所从事的中文专业,但肯定都是“正业”,无可非议。大四学生本想出风头,结果出丑,暴露自己固执的偏见和浅薄无知。
人有一种认知偏差,就是知道得越少,反而认为自己知道得越多。越是知识贫乏的人,往往越容易盲目自大,对某件事一无所知却最能表达观点,而且坚信没有人比自己更懂、更正确。人的所有的偏见,往往来自无知。无知,让人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世界。无知的人,往往喜欢用极小概率的事件,去为自己辩护,并以恶意揣测他人。心中满是偏见的人,看什么都不顺眼,不分青红皂白,随意给别人贴标签。最终,眼界会越来越狭隘,让一个人失去客观判断的能力,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无能,而是无知。越无知的人,越固执,越自以为是。一个无知的人,很喜欢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别人,并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别人都是错误的,然后,就随便议论别人、指责别人。英国作家塞·巴特勒曾说:“无知的真正特点是:虚荣、骄矜和傲慢。”无知是一种顽固的自我感觉良好,它麻痹着人的神经,吞噬着人的智慧。那些认知水平越低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相反,那些真正有实力的人,有着准确的自我认知,往往谦卑而低调,绝不会自视过高,他们更深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一个人,当你开始承认无知,不再高看自己,你才能拥有更广阔的人生。
每个人生而不同,每个人也都有局限,并不存在永恒完备的所谓“绝对正确”,一旦认识到个人的局限性,头脑就会清醒起来。苏格拉底说:“承认自己的无知,乃是开启智慧的大门。”面对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首先应当是承认自己的无知,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然后打开自己,不断拓展认知的边界。蒙田在《随笔集》里也写道:“认识自己的无知,是认识世界最可靠的方法。”以空杯心态去求索知识,以成长思维去认识世界,天地便会更加辽阔。当你能够坦然面对自己时,其实也就可以坦然地面对世界。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中讲:“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一个人,知道自己的无知,是明智的;不知道自身的无知,是愚昧的。真正聪明的人,都能发现自身局限,不断自我反省,从而突破小我,走向觉醒。我们总认为人生是未知的,甚至将人生的成败归咎于命运的安排。其实,人生的成败,一直取决于我们的认知。告别无知,让愚蠢与你无缘;提升认知,让格局成就梦想;为人自知,让灵魂始终清醒。不是人生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人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