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油与猪油渣

标签:
猪油猪油渣潮汕烹饪潮汕小吃饮食习惯 |
潮汕人喜欢用猪油炒菜,从我懂事的时候起,家里炒菜用的都是猪油。那时候物资极度紧缺,好不容易去买一次肉,每家每户争着要买肥肉,腹腔内厚实的猪板油更是受欢迎,猪肉档卖到最后剩下的大多是瘦肉。买回家后熬制出猪油,储存起来一般要用一两个月,炒菜时节俭地舀一点点出来用。
肥猪肉熬制出猪油后,同时可以得到香脆的猪油渣,不少人就喜欢猪油渣这少了油腻多了焦香的另类猪肉味道。妈妈在熬制猪油的时候,我们就在旁边一边吞着口水一边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熬完把猪油倒出来后,在猪油渣撒上点盐再加些酱油一烩,香味直往上冒。我们赶快舀碗白饭拌着烩炒后的猪油渣吃,至今还能感觉到酱油的咸香伴随着油渣的酥腴,与热气腾腾的白米饭一起在口腔中那无尽的美妙。
猪各部位的肥肉熬制成的猪油渣,风味是不同的,猪板油的出油率高,猪油洁白如凝脂,为上等猪油,但油渣太酥,没嚼头;猪腹部肥肉出油率一般,油渣不够脆,香味也不足;唯有猪背部肥肉的出油率不错同时油渣味道也好,要是带有一丝瘦肉又不是炸得很干,嚼起来略微有点韧劲,口感香腻肥实,回味无穷,直到现在我有时还去买这部位的猪肉来炸油渣炒菜吃,感觉很好。
潮汕人将猪油叫作“猪朥”,猪油渣就叫“朥粕”。以前潮汕家家户户的厨房都有一个专门盛放“猪朥”的陶瓷罐子,叫做“朥盪”。“朥盪”一套三件,中间是个陶罐,下面有个底盘,上面还有个扣碗,底盘注上水放置装猪油的陶罐,陶罐口有一道凹槽,再扣上扣碗,用了上下两道防线,来防止蚂蚁蟑螂等爬入。如此设计,可见“猪朥”在当时的矜贵程度。
在缺吃少穿的年代,吃一次肉是奢望,而有猪油炒的菜吃,已是相当不错的了。那时知青下乡,家长多是熬好一罐猪油让子女带上,拌着饭菜吃以增加营养。有一同事回忆,当时下放到农场,要轮着到食堂帮工,轮到她时每天偷点猪油和酱油拌饭吃,结果一个月下来胖了十斤。小时候看书,看到苏联和欧美人吃牛油面包,感觉到那肯定是美味,但无缘吃到,很是羡慕。过节时家里做面酵粿,有一次自作聪明将猪油涂在上面吃,感到口味很好,聊解馋欲。
猪油在潮州家常菜中有着特别的地位。潮汕出名的小吃“蚝仔烙”,最传统的做法是要用猪油煎的,这样“蚝仔烙”里多了一点肉味,海鲜与猪肉的混搭,吃起来更加鲜甜香美。潮州人喜欢用猪油来炸蒜泥,蒜泥炸至褐色就成为“蒜头朥”,是调味的妙品。无论是炒青菜、肉类、海鲜,“蒜头朥”一放,菜就好吃多了,甚至能吃出肉味来;吃牛肉粿条或者牛肉丸火锅,也都会放点“蒜头朥”,使汤水变得更加香浓可口。猪油放上葱花还可炸成“葱珠朥”,葱香和肉味结合在一起,可口开胃,多用于汤类的调味,例如菱角汤、莲藕汤、粿条面,以及一些粥类,甚至是甜汤,放上一点“葱珠朥”,更为诱人食欲。
除了做菜,潮汕人甚至在糕点里也喜欢放进猪油,比如潮汕“朥饼”、“朥糕”,吃的时候能感受到猪油特别的香味。澄海有一种小吃,就叫“猪朥粿”,做法是将大米用水浸软后碾成米浆,再放进模子里蒸熟成为米粿,配上猪油炒菜脯(萝卜干)粒,美味无比。小贩挑着担子到处叫卖,菜脯浓醇的酶香味经猪朥一炸便香气四窜,馋嘴的孩子吵着要吃,家长不给买是不行的啦!
潮汕人吃猪油渣,吃出了许多创意。汕头有一著名小吃叫“朥粕糜”,即猪油渣稀饭。以糯米煮成粥,放入猪油渣,撒上芫荽,加点秘制辣酱,由于猪油渣的油已经被炸走了,吃起来肥而不腻、爽口滑嘴,很受欢迎。在经济困难时期,有的饭店还将猪油渣做成汤,潮汕地区有一个老段子,说当时有人去饭店吃饭,见有一样菜叫“哪吒闹海”,觉得新奇便点了这个菜,端上来一看竟然是猪油渣汤!原来潮汕话中“朥渣”(猪油渣)与“哪吒”同音,一大碗汤水中飘着几块“朥渣”,不就是“哪吒(朥渣)闹海”么?
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一些专家提出猪油胆固醇高危害健康,一时间猪油成了过街老鼠人人憎恶,再加上经济的改善,植物油供应充足,已很少人吃猪油了。但香港美食家蔡澜还是多次公开表达过对猪油的喜爱,甚至发表《猪油万岁论》予以反驳,指出植物油远远不如猪油香。但不管怎么样,猪油和猪油渣的香味是诱人的,不会轻易退出餐桌。最近这几年,有些餐厅再度推出这类菜品,如猪油渣炒菜心等等,很受欢迎,许多人更是通过这道菜勾起了久远年代温暖的记忆。











前一篇:民间艺术的瑰宝——潮汕嵌瓷
后一篇:艰难的婚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