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寿元老师跟岗学员学习简报(十)(上篇)
(2012-11-07 16:35:08)
标签:
杂谈 |
2012年广东省骨干教师培训
邹寿元教师工作室跟岗学习简报
第十期
全情投入
本期简报由刘红英负责编辑
忙碌并快乐着
——跟岗学习总结
梅县东山中学
一、跟岗学习过程综述
跟岗学习期间,我完成了如下主要任务:
1.
①
邹寿元老师的《作文讲评》(10月15日周一第四节,高一(3)班)
陈建国老师的《布衣总统孙中山》(10月15日周一第五节,高一(11)班)
卢福东老师的《文言文句式复习》(10月16日周二第二节,高三(4)班)
盖英俊老师的《试卷讲评——论述类阅读》(10月16日周二第三节,高三(7)班)
彭雪华老师的《文言文训练讲评》(10月17日周三第二节,高三(1)班)
徐冰老师的《接通联系,激发思维——写作中的素材运用》(10
月17日周三第三节,高三(3)班)
曾一鸣老师的《文言文句读复习》(10月17日周三第五节,高三(11)班)
黄胜老师的《作文讲评》(10月19日周五第六节,高二(2)班)
张诚老师的《新材料作文讲评》(10月19日周五第七节,高二(3)班)
②
高山的《沙田山居》(10月22日周一第四节和10月23日周二
第二节,高一(1)班)
吴昊的《沙田山居》(10月23日周二第一节,高一(3)班)
刘红英的《长亭送别》(10月29日周一第三节,高二(1)班)
邹海涛的《长亭送别》(10月29日周一第五节,高二(2)班)
任玉玲的《雷雨》(10月29日周一第四节和10月30日周二第四节,高二(9)班)
③听评其他老师的课4节
李芸老师的《故乡的榕树》(10月17日周三第四节,高一(2)班)
柯映宏老师的《荷塘月色》(10月24日周三第六节,高一(3)班)
段佩佩老师的《诗歌鉴赏之炼字》(10月27日周五第三节,南
沙一中高三(11)班)
杜艳老师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10月27日周五第四节,南
沙一中高二(8)班)
2.
1次是评广州市南沙区3位老师的课,2次是评跟岗学员的课。
3.
4.
节,在高二(6)班执教《雷雨》)。
5.
会:邹寿元老师、陈建国老师、卢福东老师、盖英俊老师、彭雪华老师、徐冰老师、曾一鸣老师、黄胜老师、张诚老师。
6.
7.
8.
10月15日下午,参加骨干教师跟岗学习开班仪式,聆听了吴颖民校
长的讲话;
10月18日上午,以评委的身份参加了华南师范大学附中高一级的演
讲比赛,并圆满完成任务;10月26日至27日,到广州南沙一中参
观交流;11月1日上午,参加组内教学沙龙1次。除此之外,我还
在校内参观了校史室、陶艺室、图书馆和在线学习中心等,观摩了学
校升旗仪式。
9.积极完成各项作业。先后完成了3篇教学反思、2篇读书笔记、
10篇跟岗日志和1篇跟岗学习总结、1篇个人专业发展规划、1篇课题开题报告、1 篇教学设计、1篇说课稿的写作,以及4期简报(共10期)的编辑,累计字数近3万字。
二、跟岗学习感受和体会
1.睹名师风采,历心灵之旅。
跟岗学习20天,我们听了9位华附邹寿元工作室成员的课,这9
节课都是我们随堂听的常规课,内容各异,有课文讲解、作文讲评、高考考点复习、试卷讲评等,9位老师没任何保留,也没有任何做作,完全是原汁原味原生态。但却让我们看到了华附真实的名师风采和大师风范,就如素面朝天的西施,也仍不失绝世美人的风采。
把精彩留给学生。华附提出的课堂教学理念是:“把课堂交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精彩让给学生”。从我们所听的9节课看来,这绝不是为了时髦而编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体现在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
把智慧留给课堂。我听的华附大师们的课堂是自己讲的很少,启发引导学生讲,学生讲得精彩,老师引导、点拨、评析得也很精彩。如邹寿元老师的作文讲评课,有个学生点评例文一有点假,邹老师说:“你有证据吗?”学生说:“没有.”邹老师则点评到,“没有就不能说它假,更何况文学是允许虚构的,就像是小小说。”这是备课没有办法事先预设考虑到的,完全是临场应变,大师把智慧留给了课堂。
9节课,在一睹名师风采,大师风范的同时,也是一次次心灵之旅,我将用很长的时间去慢慢咀嚼和回味,并付诸于行动,虽不敢奢想能望大师之项背,但只以此期望能更走近大师一步。
2.听名家报告,扩教育视野。
20天的跟岗学习中,我听了7场名家的专题报告,内容含盖了学校课程设置、德育工作、科组建设、高三备考、教育教学、教研实践、专业发展规划等内容,里面包含了现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前沿信息、深厚的教育教学经验,另令耳目一新。
如邹老师的《中学教研的实践与思考》报告。众所周知,教育科研是现今老师往高层次发展中普遍遇到的瓶颈问题,也是最棘手的问题,邹老师的报告,就如黑夜中的明灯,为我的前行指明了方向,给我帮助很大,启发很多,也让我感触颇多。以前,我在重点中学工作,也接触中学教研比较多,但听了邹老师的报告,才知道自己以前所了解的东西太少了,太不完整了,有的甚至是错误的。回顾以前的自己,简直是井底的青蛙。因此,听报告后,我找到了我自己前进的方向,知道了自己应该干什么,应该怎么干了。
再如陈建伟教授作的专题报告——《有效教学与语文学习型课堂的构建》,陈教授从开展有效教学的背景和必要性到如何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性,谈了自己的思考和看法。重点从学习型课堂的基本要素,以及有效教学与学习型课堂的关系方面用鲜活生动的案例,阐述了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给我们跟岗学员以教学理念的引领,教学实践的启迪,让我感触颇多。以前,我们总是把新课标理念挂在嘴上,而课堂教学却很少注意加以落实,总认为课时任务紧,没时间让学生开展活动,让学生说,还不如自己的讲授讲的内容多,效率高。殊不知老师自己辛苦讲了,但见效低。今天听了陈教授的专题报告,让我坚定了落实新课标理念,推行有效学习,建构学习型课堂的决心。怀着一颗求知的心来听报告,听完后总有满载而归,信心倍增之感。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陈教授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我教学的沟壑架起了一座桥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认真落实陈教授的教学理念,使我的课堂教学不断超越创新,再创辉煌。这7场专题报告,对于身处山区的我来说,真是很难得的,因为这些报告平时是根本接触不到的,所以这次跟岗学习的专题报告我都听得很认真收获也很大,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3.听发展体会,明今后方向。
在跟岗学习的20天里,我听了邹寿元教师工作室9位老师的个人专业发展体会,我感觉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精彩,都有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体会:
羡慕。羡慕华附的老师年纪轻轻便教学上硕果累累,取得了我望尘莫及的业绩,如28岁就评上了高级职称的盖英俊老师,如上《棋王》的公开课谱写教坛传奇的陈建国老师,再如与我同年,却早已是广州中心组成员的黄胜老师等等。当然,在羡慕之余,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他们成绩背后艰辛的付出,“每次上公开课都像死过一回”,也许这就是上天眷顾勤劳的人的结果吧!听了他们的介绍,我明白了自己今后要怎么做了。
嫉妒。听着他们的专业发展体会,不由自主地会想到我自己的专业发展情况,想到自己当初无名师面授指点,只能一个人躲在电教室里将名家的上课录像带翻来覆去地看,一句不漏地做笔记,名家上课的风格也许模仿学习了一点,但自己的缺陷和弯路却无人指点。想到自己成长的悲哀和窘境,我嫉妒华附的老师,科组有邹老师这样的精神领袖,而且背靠华师,可用的资源很多,这是其它地区,其它学校所无法比拟的,华附的老师真幸福,怎能让人不妒忌呢?
恨。听了黄胜老师的专业发展体会,不由自主地会想到我自己的专业发展情况,我觉得黄胜老师的发展就像吃甘蔗从尾吃到头,越吃越甜,而我的发展就像吃甘蔗从头吃到尾,越吃越淡。什么原因呢?撇开外在的客观环境因素,其实当初我的开局也还算可以,在走上工作岗位比较短的时间内就成为了学校骨干教师,2001年在梅州市中青年高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竞赛中,执教的《滕王阁序》获二等奖,2003年高考,我所教的两个班800分以上4人(全校9人),其中邓露秋以900分获省语文单科状元,廖成以850分获梅州市语文单科第二名。可2003年以后便走上了行政岗位,工作量增加,琐事缠身,专业方面的思考减少了,基本上没有阅读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专著,撰写的教学心得和教学反思也基本停止,专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都局限了,专业发展停滞不前。当然,走上行政岗位多多少少影响了我专业的发展,但主要的是自己学习和进步的思想放松了,“学海行舟,不进则退”,这句话很熟悉,但真的被其所困时,却浑然不觉,这是我的悲哀,也是我自己的可恨之处,所幸我现在听他人专业发展体会时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虽然是等我一觉醒来,别人早已远行,但“亡羊补牢,未为晚矣”,只希望在自己进步的同时,缩小一点与别人的差距吧!
4.二十天的震撼,一辈子的动力。
如果说这次跟岗学习中听的报告,也许有一天也会过时,所听的课会慢慢淡忘,所学的经验也许会水土不服,但有的东西是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并且是作为人生的动力受用终生的,这就是邹老师这20天来,给我们的心灵震撼,精神感召,人格魅力感染……
不倒的夸父。20天中,邹老师给我的印象就是永远干练,永不疲倦的。学生的作文,每篇要写上评语,要挑出不同层次的典型的样卷,打成电子稿印出来发给每位学生,而且还要备好课,做好PPT课件,这样的工作不要说对于年近六旬的人,就是正当壮年的我们也很难做到,所以给我们很大的心灵震撼。深夜,我把简报刚编辑好,为了不打扰邹老师休息,我发个短信告知他,没想到他马上回复,并说“看到了”,深夜还在电脑上工作,这孜孜以求的形象很难与一个教坛泰斗相联系,可这是现实的,现实版的夸父逐日,而且是不倒的夸父,不是神话,又胜过神话啊!每次我们听课、开会,我很注意提前到,但没有想到邹老师每次都比我早到。20天中,只要我们参加的活动,邹老师无一例外地都会参加,而且他还要指导研究生,开展科组活动,备课、上课、改作等。我们跟岗学员经常会不由自主地说,“邹老师,您的身体真好!”其实,身体好只是其中一小方面,夸父逐日,而且永无停歇,动力源于他的敬业精神。有邹老师的身教在前,我们20天来,从不喊累,从不偷懒,就连刚做完手术的邓於林老师,也是拔完吊针,就赶来工作室跟岗学习,也许在邹老师面前,没有人会好意思去喊苦懈怠吧!
会弯腰的长者。华附元老的身份,教坛泰斗的地位,已让很多人用仰视的目光来看邹老师,但邹老师从来不俯视别人,即使是我们这些以跟岗学员的身份来工作室学习的人,邹老师都很尊重我们,这令我们很感动。我们来华附的第一天,邹老师早早地到校门口迎接我们,让我们很感动;平时见到我们时,总是笑容满面,和蔼和亲;20天中,对我们生活上总是关心备至,细致入微;经常主动打电话问候学员,让学员倍感听在耳朵里,甜在心田里……也许这就是谚语上说的:成熟的稻子会弯腰吧!
无私的园丁。邹老师常跟我们说:“一支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不能‘我花开后百花杀’”,“强化学科带头人、领军人物意识,既要强调单兵突进,也要强调集体攻关,带领好自己的团队”。所以,在华附语文组,他总是像一个无私的园丁,关心每个年轻教师的成长,也许正是华附有这样一位园丁式的长者,华附的年轻教师才成长得又快又好又稳吧!
分别时,邹老师送给我们一句话:“能否到达彼岸,不仅要问风帆,更要问你的双浆;能否登上高峰,不仅要问双脚,更要问你的意志。”这句话,我在回家的路上反复咀嚼,车过河源时,似有所悟,这不正是邹老师自己人生成功的所在吗?这也是邹老师对我们的期望——成功,就要摒弃一切客观因素的借口,扎扎实实地做事,敢于吃苦,耐得住寂寞,勤于思考,勤于教研,勤于写作。在河源,我悟到了邹老师的成功之源,也是万事成功之源。20天,我能领会邹老师的只言片语,已经很有收获,很是幸福了!
长者如书,值得我一生阅读,一生回味!
收获多多,感动常在
——跟岗学习总结
韶关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