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饭也要有法可依
(2015-01-04 15:20:36)(12月31日)孩子吃饭也要有法可依
“学校的管理应该包括让学生吃好。”如果有人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能有关部门会觉得苛刻。殊不知,放眼全球,169个国家的调查样本分析显示,每天至少有 3.68 亿儿童在学校能吃到营养餐。每年全球对学校供餐项目的投入为 470亿-750亿美元之间,其中,大部分投资来自于政府预算。
事实上,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不再讨论应不应该开展学校营养餐项目,而是在琢磨怎样提高正在实施的学校供餐项目的效率问题。相比而言,我们的意识是不是有些太OUT了?
在前不久召开的“第二届学生营养改善与学校供餐研讨会”上,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政府事务官员艾吉昌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学生营养室主任胡小琪研究员,以及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的专家分别介绍了世界各国在学生营养相关立法、加强学校供餐管理推进学生营养改善方面的先进经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所长马冠生研究员强调,在我国,只有通过“学生营养立法”,才能保障学生营养改善工作的顺利实施。在会上,不少专家结合我国学校供餐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美国
Cynthia Long(美国农业部食品与营养服务司儿童营养计划项目副署长):
1946年,颁布《国家学校午餐法》
美国学校供餐起源于1890年。初期,学校供餐并不普及,到了 20世纪30年代,联邦政府开始提供补贴,以解决学生营养不良问题。联邦政府采用商品援助(食物捐赠)和聘用餐饮服务人员等形式,对学校供餐进行资助,并且资助力度逐步加大。1946年,颁布《国家学校午餐法》,以立法形式保障学校午餐计划的长期性,还针对供餐条件、资金、学校供餐服务流程等,配套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主要目的是保障美国儿童的身心健康。《国家学校午餐法》的重要内容是,指导美国农业部设定州和地方机构必须遵循的最低营养要求;设定贫困学生享受“免费”和“优惠”学生餐的资格条件;确定财务管理、整套实施规范、食品安全标准运作要求。
1994年,依据《美国居民膳食指南》为学校供餐制定营养标准并进行评估,2004年开始强制性认证。同时,为改善学校营养环境,制定了许多新的规定。国会再次授权为儿童营养计划提供资金,允许以五年为周期,定期修订学校供餐计划。《2010儿童健康、反饥饿法》则是最近修订的法令。
日本
田中延子(淑德大学客座教授、日本教育部前学校供餐调查官):
1948年提出“学校供餐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念
1889年,日本的宗教团体开始实施贫困儿童救济与鼓励入学的项目;1932年,为了救济10万贫困儿童,中央财政开始对学校供餐设施进行补助,国家出资60%、其他机构出资40%;1938年,为了改善所有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增强体质,按照《学校供餐奖励规定》对学校供餐设施进行补助;1941年至1942年,由于食物短缺,在供餐困难重重的情况下,还是对发育期的儿童和夜间学校的学生继续进行供餐;1948年,政府开始宣传学校供餐的意义,面向全体教职员工,尤其是家长,深入宣传和贯彻“学校供餐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念;1954年制定《学校供餐法》,1956年将法律的适用范围从小学扩大到义务教育学校;1974年又增加了对负责学校供餐营养方面的专职营养师的认证规定。
2008年,《学校供餐法》再次修订,明确指出“为保障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培养少年儿童对饮食的正确理解和判断力”的观念,旨在普及并充实学校供餐,推进学校的饮食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协作精神,尊重生命与自然,保护环境;养成尊重劳动的态度;加深对饮食文化的理解;加深对食材的生产、流通、消费的理解。
韩国
任景淑(注册营养师、博士、韩国饮食协会理事长、韩国水原大学食品与营养系教授):
严格完善的营养教师体系
1953年韩国开始实施“学校午餐计划”,1981年颁布《学校供餐法》,1993年建立学校供餐支持系统,1996年允许企业承包经营,从2003年开始,对所有的学校提供午餐。目前,全国11396所学校的765万学生享用学校午餐,通过政府援助计划,73%的学校提供免费的学校午餐。
2006年在韩国开始实施营养教师体系,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共有4704名营养教师。这些营养教师必须持有韩国营养师资格证(大学毕业,食品或营养专业,包含18门课程、52个学时单元以及营养师实习),他们必须完成教育学课程或获得硕士学位(营养教育),必须通过教师资格认证考试。他们的作用是推动学校供餐更为合理。1995年由卫生和福利部制定《国家营养促进法》,2010年又出台《国家健康促进法》。
中国
田祖荫(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使3200万学生受益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目前,除了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22个省699个国家试点县已全部实施国家试点工作外,全国范围内还有22个省的616个县开展了地方试点;共覆盖14万多所学校,受益学生达3200万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学生营养室张倩副研究员也介绍了我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监测评估情况。营养与健康所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疾控中心的领导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了营养健康监测评估方案,与省、地、县疾控中心共同努力,逐年开展学生营养健康监测。通过监测,发现“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促进了学生的体格发育,观察到广大农村学校仍然存在学校供餐结构不合理、学生饮食行为不健康等现象,建议下一步要积极开展均衡配餐指导和营养宣传教育等工作。
2009年,世界银行和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与儿童发展合作伙伴组织合作,出版了《重新思考学校供餐》的报告,对学校供餐进行了分析。该报告中的一些要点值得关注和借鉴:
1.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在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食物,学校供餐项目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政治支持,对其进行实证指导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2.学校供餐项目的覆盖面和质量随国家收入的不同而不同。一个国家的收入水平不仅影响学校供餐项目的规模,还影响其在国家政策框架下的巩固程度。高收入以及中高收入国家的学校供餐项目通常更成熟,低收入国家政府则更多地利用社会援助,同时也在优先发展学校供餐项目。
3.对学校供餐成本的分析,反映出需要提高效率的地方。随着收入水平上升,学校供餐成本在教育成本中所占比例将逐渐降低。这通常是因为,随着 GDP 增加,国家会增加对每个孩子的基础教育投资,但对学生食物的投资也相对稳定。
4.学校供餐项目远远不止是为孩子提供食物。学校供餐有助于培养健康和有教养的孩子,尤其是有助于保证那些通常被歧视的女童接受教育。从长远来看,这会促进人力资本发展,有助于打破贫穷和饥饿的代际循环。学校供餐会提高孩子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能力。对女孩来说,益处更为明显。
文/本报记者 魏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