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品品这里的“感动”老年餐
营养故事(专家篇26)
■本栏目由全球营养改善联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物强化办公室、中国营养学会、北京青年报联合主办
■本期主人翁:索颖,原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营养室主任营养师,享受国务院“医疗特殊贡献”政府特殊津贴。
在北京团结湖小区里,每天到了饭点,总有一批老人赶往一家“怕不辣麻辣香锅”餐馆。这些老人怎么这么有钱,天天下馆子?
原来自2007年以来,团结湖小区为了给老年人解决午饭问题而开办了一个老年营养餐桌,就是这每天吃饭的平常小事,被评为 “2007年感动朝阳十大新闻事件”之一。一个小小的老年营养餐桌为什么能温暖和感动无数的人?这背后有一位上世纪50年代初从美国留学专门学营养的营养专家索颖老师,她和这群老人们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营养故事。
■一荤两素,三菜一汤的老年餐
走进老年餐桌餐厅,我看见今年90岁的索颖老师一边在和老人聊天一边在给老人添饭。离休前,她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营养室主任营养师,享受国务院“医疗特殊贡献”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团结湖一二条创办老年餐桌后,索颖老师就成为了老年餐桌特邀营养师,她精心地为老年餐制定了一系列营养均衡的食谱。许多老人在这里吃着可口饭菜的同时,慢性病也在慢慢消失和好转。
“老年保健配餐遵循低糖、少盐、少油、少辣的原则,荤素搭配,粗细搭配,粗粮细作,而且因为就餐老人年龄都在65岁以上,所以一定要适量,不可以让他们吃得过饱。”索颖老师边介绍边带着我来到了老年保健餐桌的所在地——位于团结湖小区中的“怕不辣麻辣香锅餐馆”。
走到餐厅门口我看到,挂着一个小黑板,上面写着老年餐桌一周的菜谱,仔细一瞧,家常焖面、蘑菇炒肉、蚝油生菜、酥鲅鱼……主食不光有米饭,还有小面点,像发糕、烧饼等等,而且餐餐都有粥有汤,内容好不丰富。
11点刚过,已经有一些老人在餐桌前安静地用餐了,饭菜都是用餐盘分装好的,每人一份。刚盛好餐的一对老夫妇看到索老师高兴地上来打招呼,餐厅的经理也来跟索颖老师问好。索颖老师赶忙拉着杨经理询问着什么,杨经理对索颖老师说:“您放心吧!都弄好啦!”说着扶着她和一对老夫妇在一张桌子前坐了下来。
中午的三个菜是:米粉肉、蒜蓉油菜和拌三丝,三丝分别是豆腐皮丝、胡萝卜丝、黄瓜丝,还有一碗米饭和一碗粥,整个套餐有红有绿,香味四溢,让人十分有食欲。服务员又给每位老人倒了一杯豆浆。“菜是一荤两素,三菜一汤,主食每人一顿的标准是二两到三两米饭,男士如果不够可以再添。”索颖老师对我讲:“你看,每餐都要有豆制品,而且我要求每个礼拜吃一次鱼,每餐一杯无糖豆浆,这样就保证了蛋白质的摄入。”
■孙大爷的“小灶”是为了防止血糖升高
索颖老师向我介绍起面前一对精神矍铄的老夫妇:78岁的孙大爷和75岁的刘阿姨,两个人都是退休干部,在老年餐桌用餐已经有三年多了。索颖老师指着孙大爷笑着说:“他是我的‘试验品’。”我不解地问:“什么‘实验品’?”这时,杨经理端出三个黄色的馒头放到了孙大爷面前。“这是我专门为糖尿病人配的营养小馒头。” 索颖老师说。原来孙大爷是个患糖尿病19年的老病号,我恍然大悟,刚刚索颖老师一直嘱咐经理的就是这糖尿病实验“小灶”的事。“现在糖尿病的发病率很高,如果不好好加以控制,到202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可能会达到两亿,所以我现在正重点抓糖尿病的饮食,不过才刚刚开始。”我仔细一看,果然,孙大爷的餐盘里并没有米饭,他每餐的主食就是这“神奇”的黄色馒头,只见孙大爷吃得津津有味,看来这“小灶”的味道还不赖。刘阿姨还拿出了一个本子给我看,上面详细地记录了孙大爷每天的饮食情况,对孙大爷进行严格的“监管”,以便配合索老师的实验研究。
■索老师的本子上记录着老人们的健康资料
刘阿姨笑着对我说:“这里每天的饭菜都不重样,也挺可口还干净,特别是有专门的营养师给我们配餐,我们自己也不用为每天吃什么发愁了。我和我老伴在这儿吃了3年多了,每个人体重都减了二三十斤,我本来是高胆固醇和高血压,现在指标也都正常了。”“那大爷吃了这个营养馒头后,对他的糖尿病有帮助作用么?”我问。索老师说:“他才吃几天,起码要等三个月左右时再去检查,才能看出究竟有没有效果,而且食物不是药,对疾病治疗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所以正常的治疗是必须要有的,这点很重要。”刘阿姨又说道:“以前在家自己做饭,想吃什么就弄什么,鱼呀肉呀都没有节制,在这里吃饭每天都定时定量,吃了两年多,身体指标本来都控制得不错,可他(指孙大爷)有事去了外地一段时间,自己没控制好,糖尿病又严重了,这不,现在刚开始吃索主任配的这个馒头。”
这时,杨经理端着一盆刚出锅还热乎乎的小烧饼从后厨出来了,给了每个老人一个,除了孙大爷,索颖老师笑着跟孙大爷说:“这个你可就不能吃了。”“这是餐厅专门为营养餐桌做的,主食除了米饭,每餐还配一个烧饼或是小包子之类的小花样。”索颖老师向我介绍。我也被邀请尝了一个小烧饼,嘿!外酥里软,味道还真不错。“这个老年餐桌已经办了三年多了,倡导科学饮食健康长寿,每次餐厅都能按我的要求改进,现在已经实现低糖、少盐、少油、少辣,荤素搭配,粗细搭配,粗粮细作,一周内食谱不重样的理念。”索老师接着讲道:“比如这米粉肉,都是瘦肉,而且是蒸出来的,一点油都没放,他们有时还会在豆腐中间夹肉然后再蒸,这样既有了蛋白质,而且也非常健康。”
身为老年餐桌的营养顾问,索颖老师一直都在关心着老人们吃了营养餐后的身体健康变化,索颖老师有一个本子,上面记录着她搜集来的很多老人的资料,我看到上面记录的每个老人在吃索颖老师的配餐后,身体健康状况都有所好转,例如:
何女士,76岁,从2008年10月至今每天都吃营养餐。吃之前:血压190~200/120,体重63公斤。2010年7月:体重65公斤,血压148~140/70~90。
王先生,75岁,从2008年8月至今每天都吃营养餐。吃之前:血压170/90,体重65~66公斤,脑血栓常犯,经常头晕。2010年7月:体重75公斤,从吃营养餐至今,脑血栓没有再犯。
索颖老师说这也是令她感到最高兴的事。在用餐时孙大爷还对我讲:“索主任还给我们讲过几次关于营养健康的课,让我们知道怎么合理饮食,这样我们周一到周五中午在这儿吃,晚上和周末在家也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吃了,连我们孩子现在都懂要清淡饮食了,索主任都九十了还为我们这么无私贡献,真是不容易!”
■文并摄图/实习记者
逄堉雨
■本栏目由全球营养改善联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物强化办公室、中国营养学会、北京青年报联合主办
■本期主人翁:索颖,原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营养室主任营养师,享受国务院“医疗特殊贡献”政府特殊津贴。
在北京团结湖小区里,每天到了饭点,总有一批老人赶往一家“怕不辣麻辣香锅”餐馆。这些老人怎么这么有钱,天天下馆子?
原来自2007年以来,团结湖小区为了给老年人解决午饭问题而开办了一个老年营养餐桌,就是这每天吃饭的平常小事,被评为 “2007年感动朝阳十大新闻事件”之一。一个小小的老年营养餐桌为什么能温暖和感动无数的人?这背后有一位上世纪50年代初从美国留学专门学营养的营养专家索颖老师,她和这群老人们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营养故事。
■一荤两素,三菜一汤的老年餐
走进老年餐桌餐厅,我看见今年90岁的索颖老师一边在和老人聊天一边在给老人添饭。离休前,她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营养室主任营养师,享受国务院“医疗特殊贡献”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团结湖一二条创办老年餐桌后,索颖老师就成为了老年餐桌特邀营养师,她精心地为老年餐制定了一系列营养均衡的食谱。许多老人在这里吃着可口饭菜的同时,慢性病也在慢慢消失和好转。
“老年保健配餐遵循低糖、少盐、少油、少辣的原则,荤素搭配,粗细搭配,粗粮细作,而且因为就餐老人年龄都在65岁以上,所以一定要适量,不可以让他们吃得过饱。”索颖老师边介绍边带着我来到了老年保健餐桌的所在地——位于团结湖小区中的“怕不辣麻辣香锅餐馆”。
走到餐厅门口我看到,挂着一个小黑板,上面写着老年餐桌一周的菜谱,仔细一瞧,家常焖面、蘑菇炒肉、蚝油生菜、酥鲅鱼……主食不光有米饭,还有小面点,像发糕、烧饼等等,而且餐餐都有粥有汤,内容好不丰富。
11点刚过,已经有一些老人在餐桌前安静地用餐了,饭菜都是用餐盘分装好的,每人一份。刚盛好餐的一对老夫妇看到索老师高兴地上来打招呼,餐厅的经理也来跟索颖老师问好。索颖老师赶忙拉着杨经理询问着什么,杨经理对索颖老师说:“您放心吧!都弄好啦!”说着扶着她和一对老夫妇在一张桌子前坐了下来。
中午的三个菜是:米粉肉、蒜蓉油菜和拌三丝,三丝分别是豆腐皮丝、胡萝卜丝、黄瓜丝,还有一碗米饭和一碗粥,整个套餐有红有绿,香味四溢,让人十分有食欲。服务员又给每位老人倒了一杯豆浆。“菜是一荤两素,三菜一汤,主食每人一顿的标准是二两到三两米饭,男士如果不够可以再添。”索颖老师对我讲:“你看,每餐都要有豆制品,而且我要求每个礼拜吃一次鱼,每餐一杯无糖豆浆,这样就保证了蛋白质的摄入。”
■孙大爷的“小灶”是为了防止血糖升高
索颖老师向我介绍起面前一对精神矍铄的老夫妇:78岁的孙大爷和75岁的刘阿姨,两个人都是退休干部,在老年餐桌用餐已经有三年多了。索颖老师指着孙大爷笑着说:“他是我的‘试验品’。”我不解地问:“什么‘实验品’?”这时,杨经理端出三个黄色的馒头放到了孙大爷面前。“这是我专门为糖尿病人配的营养小馒头。” 索颖老师说。原来孙大爷是个患糖尿病19年的老病号,我恍然大悟,刚刚索颖老师一直嘱咐经理的就是这糖尿病实验“小灶”的事。“现在糖尿病的发病率很高,如果不好好加以控制,到202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可能会达到两亿,所以我现在正重点抓糖尿病的饮食,不过才刚刚开始。”我仔细一看,果然,孙大爷的餐盘里并没有米饭,他每餐的主食就是这“神奇”的黄色馒头,只见孙大爷吃得津津有味,看来这“小灶”的味道还不赖。刘阿姨还拿出了一个本子给我看,上面详细地记录了孙大爷每天的饮食情况,对孙大爷进行严格的“监管”,以便配合索老师的实验研究。
■索老师的本子上记录着老人们的健康资料
刘阿姨笑着对我说:“这里每天的饭菜都不重样,也挺可口还干净,特别是有专门的营养师给我们配餐,我们自己也不用为每天吃什么发愁了。我和我老伴在这儿吃了3年多了,每个人体重都减了二三十斤,我本来是高胆固醇和高血压,现在指标也都正常了。”“那大爷吃了这个营养馒头后,对他的糖尿病有帮助作用么?”我问。索老师说:“他才吃几天,起码要等三个月左右时再去检查,才能看出究竟有没有效果,而且食物不是药,对疾病治疗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所以正常的治疗是必须要有的,这点很重要。”刘阿姨又说道:“以前在家自己做饭,想吃什么就弄什么,鱼呀肉呀都没有节制,在这里吃饭每天都定时定量,吃了两年多,身体指标本来都控制得不错,可他(指孙大爷)有事去了外地一段时间,自己没控制好,糖尿病又严重了,这不,现在刚开始吃索主任配的这个馒头。”
这时,杨经理端着一盆刚出锅还热乎乎的小烧饼从后厨出来了,给了每个老人一个,除了孙大爷,索颖老师笑着跟孙大爷说:“这个你可就不能吃了。”“这是餐厅专门为营养餐桌做的,主食除了米饭,每餐还配一个烧饼或是小包子之类的小花样。”索颖老师向我介绍。我也被邀请尝了一个小烧饼,嘿!外酥里软,味道还真不错。“这个老年餐桌已经办了三年多了,倡导科学饮食健康长寿,每次餐厅都能按我的要求改进,现在已经实现低糖、少盐、少油、少辣,荤素搭配,粗细搭配,粗粮细作,一周内食谱不重样的理念。”索老师接着讲道:“比如这米粉肉,都是瘦肉,而且是蒸出来的,一点油都没放,他们有时还会在豆腐中间夹肉然后再蒸,这样既有了蛋白质,而且也非常健康。”
身为老年餐桌的营养顾问,索颖老师一直都在关心着老人们吃了营养餐后的身体健康变化,索颖老师有一个本子,上面记录着她搜集来的很多老人的资料,我看到上面记录的每个老人在吃索颖老师的配餐后,身体健康状况都有所好转,例如:
何女士,76岁,从2008年10月至今每天都吃营养餐。吃之前:血压190~200/120,体重63公斤。2010年7月:体重65公斤,血压148~140/70~90。
王先生,75岁,从2008年8月至今每天都吃营养餐。吃之前:血压170/90,体重65~66公斤,脑血栓常犯,经常头晕。2010年7月:体重75公斤,从吃营养餐至今,脑血栓没有再犯。
索颖老师说这也是令她感到最高兴的事。在用餐时孙大爷还对我讲:“索主任还给我们讲过几次关于营养健康的课,让我们知道怎么合理饮食,这样我们周一到周五中午在这儿吃,晚上和周末在家也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吃了,连我们孩子现在都懂要清淡饮食了,索主任都九十了还为我们这么无私贡献,真是不容易!”
■文并摄图/实习记者
逄堉雨
前一篇:诺贝尔的名言
后一篇:一家高血压 缘何他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