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那年, 村里的孩子患上了夜盲症
2011/08/19
23:59
营养故事(18)
■本栏目由全球营养改善联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物强化办公室、中国营养学会、北京青年报联合主办
■本期讲述人:姜元荣,博士、中国营养学会科普委员。
我是在河南的一个小村庄长大的,对当地农民的饮食习惯十分熟悉,现今的农民家庭对饮食营养都很重视,一年四季除了吃自家菜园里的季节性蔬菜之外,还会购买大棚菜,或到超市里购买各类杂粮豆子。但在20世纪90年代还没有这样的生活画卷,那个时候村民对均衡营养的意识普遍不够,菜地里种什么就吃什么,品种比较单一,比较有代表性的菜单就是春季吃萝卜干(冬天晒干储存的)、菜苗(春季地里撒下的蔬菜籽发出来的嫩苗)、榆荚(榆树开的花)、槐花(槐树开的花)、小野菜(如灰灰菜、荠荠菜)等,夏季吃豆角、黄瓜、茄子、西红柿、辣椒,秋季吃冬瓜、葫芦,冬季吃萝卜、白菜、红薯等,菜品最丰富的时节应属夏季。另外,勤劳的农民可以自己种一些花生、黄豆、绿豆、红豆、高粱、玉米等,基本可以满足营养需求。但因为季节性强,在某一特定时间段,蔬菜品种其实是很单一的,如果一个人有偏食或挑食的习惯,则容易造成营养失衡或者缺乏。
有一年冬天的一个晚上,乡村医院里接到了一位在家长的陪同下来看病的小学生患者,经医生耐心询问发现这名小学生的眼睛出现了不适症状。原来这名学生正在读小学二年级,每天晚上需要上夜自习,最近特别怕黑,不是因为胆小,而是当晚自习下课走到教室外边时,眼前一片漆黑,刚开始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到周围环境,后来渐渐地就发展到黄昏时视线模糊,晚上几乎什么也看不清楚,白天也总是感觉到眼睛疲乏。医生仔细检查发现小患者的眼睛并没有明显的病理性变化。因此询问患者家长关于他的一些日常饮食习惯之后,就给他开了一种复配的维生素A胶囊补充剂,并嘱咐小患者不要挑食,家里的红萝卜要多吃,并且要用油炒熟了吃,孩子更容易消化吸收,过几天就没事了。
其实,这名小学生患的是夜盲症,起初在晚上从教室突然到黑暗的室外,需要很久才可以看到环境,属于暗适应障碍,还未发生夜盲症;后来出现晚上看不清物品的情况,病情就发展到夜盲症了,随之而来的是小患者的心理恐慌,以为自己瞎了。医生诊断为暂时性夜盲症,农村俗称为“雀蒙眼”,病因是维生素A缺乏,虽然在农村冬天的蔬菜比较单一,主要是萝卜和白菜、红薯等,但是一般不会造成维生素A缺乏病,因为胡萝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原类胡萝卜素,红薯中的含量也比较多,人体吸收胡萝卜素后可以将其转化生成视黄醇(即维生素A)。由于这名小患者偏食,不爱吃萝卜,肠胃功能也不太好,从而造成了正处于成长发育期的他维生素A缺乏。
现在我国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提高了富裕了,食物更加丰富,富含维生素A的动物性食物随时可以买到,如牛奶、奶酪、鸡蛋、动物内脏,还有强化维生素A的食用油。而对于偏远山区和家庭收入偏低的人群,在此特别推荐一种既经济实惠又十分安全的摄入维生素A的方法:多吃富含胡萝卜素的植物性食物,如胡萝卜、红薯、菠菜、苋菜等深绿色和红黄色果蔬,可谓物美价廉,西兰花和芒果中的含量也很丰富。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一样都是脂溶性的,对氧气、光、热不是很稳定;胡萝卜素中最具有维生素A生物活性的是β-胡萝卜素,在人体肠道中的吸收率约为维生素A的六分之一,其他胡萝卜素的吸收率更低,烹调过程中也会损失一部分维生素。家常烹调方法主要有开水焯、蒸、炒、炖,基本上能保留70%以上的β-胡萝卜素,其中开水焯、蒸的保留率较高但油脂少不利于吸收,炖的时间太长使维生素A损失相对较多,而炒的方式既可以保留蔬菜80%以上的β-胡萝卜素,而且经过食用油的烹炒,更易于人体吸收,是个非常好的补充维生素A的烹调方法。养成食物多样膳食均衡的饮食习惯, 就不用请医生开药方了。
■本栏目由全球营养改善联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物强化办公室、中国营养学会、北京青年报联合主办
■本期讲述人:姜元荣,博士、中国营养学会科普委员。
我是在河南的一个小村庄长大的,对当地农民的饮食习惯十分熟悉,现今的农民家庭对饮食营养都很重视,一年四季除了吃自家菜园里的季节性蔬菜之外,还会购买大棚菜,或到超市里购买各类杂粮豆子。但在20世纪90年代还没有这样的生活画卷,那个时候村民对均衡营养的意识普遍不够,菜地里种什么就吃什么,品种比较单一,比较有代表性的菜单就是春季吃萝卜干(冬天晒干储存的)、菜苗(春季地里撒下的蔬菜籽发出来的嫩苗)、榆荚(榆树开的花)、槐花(槐树开的花)、小野菜(如灰灰菜、荠荠菜)等,夏季吃豆角、黄瓜、茄子、西红柿、辣椒,秋季吃冬瓜、葫芦,冬季吃萝卜、白菜、红薯等,菜品最丰富的时节应属夏季。另外,勤劳的农民可以自己种一些花生、黄豆、绿豆、红豆、高粱、玉米等,基本可以满足营养需求。但因为季节性强,在某一特定时间段,蔬菜品种其实是很单一的,如果一个人有偏食或挑食的习惯,则容易造成营养失衡或者缺乏。
有一年冬天的一个晚上,乡村医院里接到了一位在家长的陪同下来看病的小学生患者,经医生耐心询问发现这名小学生的眼睛出现了不适症状。原来这名学生正在读小学二年级,每天晚上需要上夜自习,最近特别怕黑,不是因为胆小,而是当晚自习下课走到教室外边时,眼前一片漆黑,刚开始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到周围环境,后来渐渐地就发展到黄昏时视线模糊,晚上几乎什么也看不清楚,白天也总是感觉到眼睛疲乏。医生仔细检查发现小患者的眼睛并没有明显的病理性变化。因此询问患者家长关于他的一些日常饮食习惯之后,就给他开了一种复配的维生素A胶囊补充剂,并嘱咐小患者不要挑食,家里的红萝卜要多吃,并且要用油炒熟了吃,孩子更容易消化吸收,过几天就没事了。
其实,这名小学生患的是夜盲症,起初在晚上从教室突然到黑暗的室外,需要很久才可以看到环境,属于暗适应障碍,还未发生夜盲症;后来出现晚上看不清物品的情况,病情就发展到夜盲症了,随之而来的是小患者的心理恐慌,以为自己瞎了。医生诊断为暂时性夜盲症,农村俗称为“雀蒙眼”,病因是维生素A缺乏,虽然在农村冬天的蔬菜比较单一,主要是萝卜和白菜、红薯等,但是一般不会造成维生素A缺乏病,因为胡萝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原类胡萝卜素,红薯中的含量也比较多,人体吸收胡萝卜素后可以将其转化生成视黄醇(即维生素A)。由于这名小患者偏食,不爱吃萝卜,肠胃功能也不太好,从而造成了正处于成长发育期的他维生素A缺乏。
现在我国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提高了富裕了,食物更加丰富,富含维生素A的动物性食物随时可以买到,如牛奶、奶酪、鸡蛋、动物内脏,还有强化维生素A的食用油。而对于偏远山区和家庭收入偏低的人群,在此特别推荐一种既经济实惠又十分安全的摄入维生素A的方法:多吃富含胡萝卜素的植物性食物,如胡萝卜、红薯、菠菜、苋菜等深绿色和红黄色果蔬,可谓物美价廉,西兰花和芒果中的含量也很丰富。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一样都是脂溶性的,对氧气、光、热不是很稳定;胡萝卜素中最具有维生素A生物活性的是β-胡萝卜素,在人体肠道中的吸收率约为维生素A的六分之一,其他胡萝卜素的吸收率更低,烹调过程中也会损失一部分维生素。家常烹调方法主要有开水焯、蒸、炒、炖,基本上能保留70%以上的β-胡萝卜素,其中开水焯、蒸的保留率较高但油脂少不利于吸收,炖的时间太长使维生素A损失相对较多,而炒的方式既可以保留蔬菜80%以上的β-胡萝卜素,而且经过食用油的烹炒,更易于人体吸收,是个非常好的补充维生素A的烹调方法。养成食物多样膳食均衡的饮食习惯, 就不用请医生开药方了。
前一篇:喝奶能健康你的知道其中的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