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健康食材是怎样变成有害食物的?
营养故事
(专家篇4)
本栏目由全球营养改善联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物强化办公室、中国营养学会、北京青年报社联合主办
编辑语:“营养故事”栏目是一个用讲故事的形式向读者展示营养理念的栏目,分为专家篇和百姓篇。欢迎从事营养专业的人士来稿讲述发生在你身边的营养故事,同时,也欢迎热爱健康、营养的非营养从业人员讲述你的营养实践。
本期讲述人:范志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中国营养学会科普委员。
某日看一个烹调节目,主持人手拿一块鳕鱼,相当专业地介绍说,这种鱼脂肪很少,低热量高蛋白,含omega-3脂肪酸有利心血管健康……一转眼,它就被丢进了油锅,煎到两面金黄,才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操作。
每当看到这种场面,我就会无奈地叹气。估计这节目的赞助商中包括了烹调油企业,广大观众又被蒙蔽了。再低脂肪的食材,再多omega-3脂肪酸,油锅里炸过之后,还能保持原来的健康价值吗?
国外研究发现,即便是营养价值很好的深海鱼,也会因为烹调方法的不同而效果大异。《循环》杂志上的一篇研究对360名老人进行了9年跟踪,他们吃鱼的方式有四种:非油炸罐头鱼,不放油的烧烤鱼,油煎或油炸鱼,以及快餐店中的鱼肉汉堡和鱼肉三明治。结果发现,每周吃3次以上罐头鱼和烧烤鱼的老人,与那些一个月不吃一次鱼的老人相比,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下降了49%,缺血性心律失常危险下降了58%,总死亡率也有23%的下降。而吃油炸油煎鱼、或者鱼肉汉堡和鱼肉三明治,不仅没有健康作用,相反,心脏病危险还有升高的趋势。
鱼肉的好处,在于其中的omega-3不饱和脂肪酸,这类脂肪酸难以承受煎炸的高温,而且非常容易氧化,烹调油中的omega-6脂肪酸又会抵消它的健康作用。此外,烹鱼时加入的大量烹调油本身就会促进肥胖,而肥胖有害心脏。反复使用的烹调油还会产生多种氧化聚合产物、环化产物和分解产物,它们都是有毒物质,不可能有什么好处。
这项研究雄辩地说明,吃什么重要,怎么吃也同样重要,特别是用多少油,用什么油温。
很多人都听到烹调油广告中的说法,什么“清爽不肥腻”,什么“无胆固醇”,甚至还有“低脂肪”的说法,然后就对炒菜用的油丧失警惕。其实这些说法全都是误导。
只要是市售的烹调油,其中的脂肪含量就高达99.9%,还谈什么“低脂肪”,简直让人笑掉大牙。“不肥腻”绝不意味着低脂肪,因为新鲜的植物油都是口感滑爽的,只有经过反复加热的油,或者是已经严重氧化的油,或者是猪油牛油,才会让人感觉腻口。
产品“无胆固醇”也没什么值得骄傲,所有的植物油,不论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菜籽油还是山茶油,都不含胆固醇,因为胆固醇是动物里面才有的成分。不含胆固醇和不让人长胖完全不是一码事。事实上,把不含胆固醇的花生油换成同样重量的鸡蛋黄,并不会让人长胖,甚至效果正相反。
一种本来低脂肪低热量的蔬菜,经过烹调之后,就很可能变成高脂肪的菜肴。我的学生实验发现,200克油麦菜,热量本来只有34千卡,做成清炒油麦菜之后,就超过了400千卡,而且还没达到汪着油的状态。如果能看到盘子里有多余的油,至少要添加60克的炒菜油,而60克炒菜油含热量540千卡,相当于多吃一碗半大米饭,吃了如何能不胖!
从温度来说,炒菜时满锅油烟,甚至菜锅里着火,都会造成食物过热,把本来有利于预防癌症的新鲜蔬菜,变成促进癌细胞增殖的有害食物。就算是西兰花这样的抗癌蔬菜,也经不起这样的高温摧残。
所以,千万不要被这些伪科学烹调节目所误导。坚持少油烹调,在油烟升起之前放菜,才是让食材发挥健康作用的秘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