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闵:我注意到并赞赏你刊发的这篇文章,主要有这样三点:一是在众多媒体夸大报道时,你保持清醒的头脑没有跟风;二你拿到的是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食品安全工作组的最新研究报告,具有权威性;三是在编辑手法上,将一份专业报告内容尽可能深入浅出地呈现,而让普通读者一下就能明白。如文章在引言中,首先用黑体标出结论:“一、部分媒体对此事的报道存在明显夸大事实和误导;二、苯钾酸是天然存在于乳制品中的正常成分,不涉及安全问题;三、乳制品中天然存在的苯钾酸含量甚低,不会危害消费者,包括婴幼儿的健康。”你编发这篇以正视听文章的过程是怎样的?
魏:首先,牛奶中含有苯甲酸的问题,在许多媒体曝光后引起了我的关注,这种关注出于两点:第一,我是负责“营养、饮食、食品安全”方面版面编辑,关注这个问题是我职责范围之内的事情;第二,多家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苯甲酸超标的问题,引起了社会上许多读者的关注和顾虑。这有可能从一个简单的行业新闻上升为一个和百姓生命相关的新闻事件。一个首要的问题,中国的牛奶还能不能喝?如果报道的是事实,那就又是一个“三聚氰胺事件”;***总理“让每个中国人每天喝上一斤奶”的梦还能不能实现?作为一个从业17年的记者,不去关注这个问题那就是失职,是自己都不能原谅自己的失误。
我在观察一些媒体的报道后发现,没有一个是权威机构或学者的观点,很多说法不能令人信服,尤其是某网站访谈的一名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经核实,此人是该协会的行政工作人员,在牛奶专业问题上没有任何发言权。也就是说众多报道中,没有一个让人可信的科学的依据,各家媒体都是人云亦云,其中不少记者犯了一个大忌,就是自己亲自上马去推断中国的奶业将是什么样的结果,中国的奶业市场是不能信任的等等。他们忘了记者的职责是如实地记录事实,而评论、推断,则超出了记者的职责范围,或者说是记者完成不了的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我想到一定要采访权威机构和权威专家。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君石院士是我国食品安全方面的权威人士,许多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我们国家的领导人都要坐下来听他的意见。在此问题上,他最有发言权。找到陈院士后,我们一拍即合,正好陈院士在组织一些国内外专家,对此事进行调查和科学的论证。就这样,论证的结果见于我的版面。整篇文章没有一个是记者站出来说的观点,全是科学家们的调研论证,但这背后却充分表明了编辑的观点和倾向性,即希望消费者在了解真相和科学事实后消除不必要的恐慌。
闵:如你所说,编辑、记者的社会责任和专业素质在报道中始终是最重要的。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科学研究必须坚持这一操守,进行科学报道也必须坚持这一操守。在今天浮躁的风气下,听风就是雨,盲目跟风是不可取的,而在一些事件热炒的时候,保持冷静的观察和思考就更为重要。我在给记者讲课时一再强调,在互联网时代,勿以争时效性而牺牲真实性,勿以争轰动性而牺牲科学性,是媒体和媒体人应该把持的。做到“坚持、保持、把持”,对事实进行谨慎求证,仔细核实,才能使报道准确、客观,使媒体的公信力不会遭到损害。你在文中最后写道:“这次风波又一次证明媒体对消费者的重要影响。媒体及时、客观、准确和科学的报道食品相关内容,是开展食品安全信息正常交流的关键因素。”我想,这是你在这次报道中的最深感受吧。
魏:是这样。国际专业刊物《食品管理》刊登的是一篇实事求是的论文,但后来被诸多媒体炒作成了一个面目皆非的事件,这是我们新闻界的悲哀。产生这种状况也有一些深层次的因素,如采写编发一篇能引起轰动的文章,已经和自己的绩效——经济收入直接挂钩了。
闵:我还看到过你写的报道《德国,跟踪每头奶牛》。你能否谈一下,通过这次实地采访,认为进行编辑、记者在进行诸如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时,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魏:我认为,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最为重要。“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是百姓“天”大的事。食品安全是关系到所有的人生死攸关的大事,而且和人们每天的生活息息相关。任何隐瞒、失实报道甚至拿封口费的行为都是可耻的。任何夸大事实、歪曲事实、甚至不做任何深入的调查就随意的报道,也是不负责任的。
去年以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尤其是三鹿奶粉事件,教训十分深刻。但是为什么会出现三聚氰胺问题?今后怎么避免发生类似情况?这是值得记者和编辑进行深度挖掘和报道题材,但这恰恰在当时大量的报道中是缺乏的。正好我获得一次机会,受德国农业食品协会的邀请,前往德国进行为期8天的专门考察,从最北部的巴肯斯厚茨有机奶酪厂和丹维施有机农场,到巴伐利亚州乳品检测站至最南端德海尔曼农庄作坊,行程三千公里,几乎绕德国一圈。我考察了每天加工2500吨牛奶的奶厂,早晨六点多钟赶到牛奶检测站,从奶车进站到检测的280个步骤,我一一跟着走过,从而亲眼目睹了这个全世界三大之一的检测站高水平的检测步骤。我真正地感到我们国家的检测和牛奶加工设备和生产水平一点都不比德国的差,相反有些还比他们先进,但我们缺少的就是科学严谨的管理,所以会出现三聚氰胺的事件。回来后在我编辑的版面上(2008年12月16日)写了三千多字的报道《德国,跟踪每头奶牛》,后被多家媒体转载。通过这次深入的采访,我认识到编辑、记者要想在报道中不说外行话、不说错话,必须对自己所报道的领域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对专业领域要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闵:说到这儿,又出现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记者、编辑如何与专业科技工作者沟通,并准确地进行报道?
魏:和专业人员的沟通应该说是在写作之外的功力,这是在课堂里学不到的,需要社会经验和专业知识的积累。编辑、记者和科技工作者的专业领域和专业知识结构完全不同,于是不免在采访、报道中产生矛盾。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记者虚心、耐心听科技工作者讲他那一领域的知识,有时记者需要在短时间内“恶补”某一领域知识,然后用大众所能听懂的新闻语言表达出来。
这里最忌讳的就是记者自以为是,认为专家不懂媒体传播,而专家认为记者的问题太过幼稚,采访中产生抵触情绪;或是认为后来的报道未能准确反映他的观点,而对记者和媒体失去信任。我也遇到过这种问题,有的专家先发制人,说新闻不算是学问,你们取材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言外之意,就是说我们从事的是一个猎奇的职业。
面对这些,记者必须学会承受,同时,虚心请教,当你几次把专业人士所想表达的专业东西用新闻语言表述给读者时,专业人士就开始接纳你,同时佩服你,继而尊重你。愿意把自己所研究的新的发现告诉你,让你帮他转达给读者,使更多的人能够知道这一科学领域的进展,几年来,我和许多专业人士成为了好朋友,他们总是把最新的东西首先告诉我,使我的版面很多时候都成为独家或最新报道。
闵:你编发的这篇《苯钾酸≠三聚氰胺》文章,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示,它尽管刊登在副刊版上,但实际上是可以上新闻版的重要报道。过去,在很多炒得很热的事件的关头,饮食版也及时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如《你了解热销中的普洱茶吗?》、《白菜卖到一百元 有机食品是何物》、连续报道“质疑食物相克”等等。咱们在这里探讨最后一个问题:你认为副刊版是否就是展现吃喝玩乐,而不能出具有新闻性的重要报道?
魏:这是对副刊的一种偏见认识,更有甚者,认为副刊是报纸的尾巴,是让前面新闻版“带着玩”的版面,且产生不了太大的经济效益。实际上,一方面,副刊版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五彩缤纷,另一方面,一张报纸的新闻版与副刊版是一个有机整体。《北京青年报》高度重视副刊,“天天副刊”已经成为了名牌版面。它涵盖了读书、写作、健康、营养、心理、家教等诸多内容。尽管副刊版与新闻版承担的作用不同,但副刊编辑同样要有新闻意识和新闻敏感,这样才能使副刊掌握社会“大话题”,而不仅仅限于一般的吃喝玩乐、花前月夜、时尚消费、文字游戏。您所提到的几篇报道,实际上是我们的新闻理念在版面处理上的一种体现,即高度关注饮食领域中的社会热点事件,然后通过我们的版面以科学性揭开事实真相,向公众释疑解惑。我想,它的价值不亚于新闻版刊登的报道。此外,在实践中,《北京青年报》的一种运作手法是,有时副刊的稿件需要放新闻版面,那就要求编辑按照新闻体裁重新编版;反之,有时也会把新闻素材调到副刊刊用,这时就需要编辑把它加工成适合副刊的面目。这是没有学过新闻学或是没有这方面实践经验的人所不能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