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农民工子女只能就读民办民工子弟学校?
(2017-05-16 20:45:16)
标签:
教育 |
再几个月就要进入新学期了,舟山市各中小学又将开始了热火朝天的学生报名工作,而做为外来农民工,一个特殊而庞大为舟山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群体,他们出现在舟山的角角落落。在他们身后,有着数以万计的未成年子女。这些孩子的教育是农民工的心头痛,也是当前义务教育的难点。
一、受教育机会不平等?
受教育机会是衡量教育是否平等的重要指标,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具体反映在农
民工子女的就学渠道等方面。他们的就学渠道主要有:第一,在公立中小学借读。第二,
就读于流出地政府在流入地所办的学校。第三,
进入民助公立(或公助私立)学校学习。第四,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第五,在家乡学校接受教育。在家乡接受教育的适龄儿童,他们的父母亲一方或双方不在身边,处在教育的边缘地位。第六,部分
农民工子女失学或辍学。?
二、就学过程不平等?
第一
,与城市孩子同处一校的农民工子女,由于户籍的限制,城市公立学校很少会接受农民工子女。而接受农民工子女的公立学校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类是城市中基础薄弱的学校,二是城郊的乡镇学校。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经常是“插班”。由于户口不在当地,经济条件薄弱,常被公办学校的学生排斥;由于父母工作流动性大,学校有时会疏于管理;由于没有学籍,成绩因此不计入教学考评,甚至无机会参加学校或各级政府举办的
各种活动,以及“三好学生”的评选和一些体育竞赛;往往歧视农民工子女学生,甚至剥夺农民工子女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由于资金短缺,且不少学校办学以赢利为目的,办学条件被 降到最低,因此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设备奇缺、管理水平低、师资力量弱以及存在安全方面的 隐患等。所以农民工子女尽管有学可上,享受的依然是比公办学校低得多的待遇;而且教育主管部门还有比较严重的区位本地观念,部门利益为重,全然不顾学生及家长的难处。随着《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证登记条例》的正式实施,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子女能够同等享受当地教育公共服务,不符合条件的将积极引导其回户籍所在地就学。而这些不符合条件的孩子若想在舟山入学,就需要民办民工子弟学校积兜底保障,协同补充。然而……民办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差强人意
全市共有5所民办民工子弟学校
市本级——舟山市明珠学校、舟山市阳光学校
定海区——定海区育才学校,分为育才校区和蓝天校区
普陀区——普陀区育才学校,分为育才校区、向阳校区和希望校区
岱山县——曙光学校
目前这些学校普遍存在办学条件差、师资与管理力量薄弱、办学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对照《浙江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基准标准》和基本办学条件存在较大差距,已经成为舟山教育现代化创建的突出问题。
“民办民工学校作为公办学校的有机补充,为缓解流入地接纳压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不过,这些学校普遍存在办学条件差、师资与管理力量薄弱、办学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均与《浙江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基准标准》和基本办学条件有较大差距,成为了我市教育现代化创建的突出短板。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