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ALSO理念初探

(2012-02-22 07:58:07)
标签:

孤独症

教育

also

分类: ALSO理念

 

引子

一日之中有十年

十年一日不简单

人皆喜多嫌恶少

我自独练恒以专

常忧浮云遮望眼

深谋远虑图发展

 

正文

多数的孤独症训练机构对孤独症儿童所做的评估,不外两条主线。一条是现阶段发育水平的评估,一条是孤独症相关症状的和/或缺陷的评估。评估的手段总体上也是两类,一类是量表式的客观评估(部分含有观察的成分),一类是基于观察的主观评估(可以是自然生活状态下的观察,也可以是预设情境下的观察)。在此评估的基础上所制定的教育计划也因而是两个方向的,一个是补救性质的,一个是矫正性质的。

 

既然是流行的做法,已然这样做和继续这样做似乎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大家都如此自然地接受和照做下去,也就缺少了质疑和挑战它的动机。

 

有没有必要质疑呢?

 

从实践层面上看,绝大多数儿童都是机构的过路客,不管他曾经取得过如何的进步或者曾经多么地棘手,不管一个小小的突破曾经带来多少的激动和幻想,也不管一个小小的问题曾经多么地让人焦头烂额,心灰意冷,甚至绝望放弃,十年过去,再回头看,多数不过是片片浮云而已,现实仍不免诸多烦愁隐忧,谁曾想再过十年,这些所谓现实的“烦愁隐忧”又将如何沧海桑田地变化?近日与精协孤独症亲友会的温洪主席聊天,她趣谈当初为女儿写作业发愁的经历,有多像现在正在头痛地勉强孩子上学的家长朋友?

 

从理论层面上看,着眼于当前的评估和建立在当前评估基础上的干预,固然于解决当前的问题十分必要和便利,也可以孕育将来的发展。但是,可以孕育未必等同于将来事实上的发展与否。正如怀孕是生孩子的必由之路,但仅仅是怀孕却未必保证你拥有这个孩子一样。你为了拥有他,还要有充分的孕期保健,注意这不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一直到你拥有他为止,在这个过程中,你没有任何阶段性的目标,或者不以任何阶段性的目标为满足,你只有一个终极的目标,那就是“拥有他”。

 

在阶段性的训练你的孩子的时候,你有没有类似的成形的、明确的终极目标呢?虽然这些终极目标未必代表你孩子的全部,但实现它们是你的孩子无干扰地独立生活的基本保证。你当然值得,也有权利和理由拥有更高、更大的目标,就像所有正常儿童父母所期待的那样,但是,我必须强调的现实是,那些正常儿童实现这个“无干扰地独立生活”之目标几乎是毋需家长们刻意准备就能实现的,也就是说,这些家长可以等来这个目标,或者一旦放手,这些儿童自然适应。所以,任何一个正常儿童家长必然地追求高于这些目标的内容。现实是,我们的儿童能自然地等来这个目标或者一旦我们放手,他们就自然地适应了这些目标吗?我没有这样乐观,我之所以不这样乐观,是因为看到的和听到的绝大多数大龄孤独症儿童的现实。

 

当然,我有必要进一步解释,这里所谓的终极目标中的终极所蕴含的意义。

 

首先是指它的完成性,不代表高低与程度。譬如,让孩子一日三餐给全家人做饭作为一个终极目标之一去训练的话,从训练之初,这一日三餐的饭就应当经由他做来给大家吃,而不是仅仅端个碗而已,或者仅仅是参与了收拾碗筷。举到这个例子,可能让不少同仁想到“串联行为的教学”,比如“穿衣服”。(这是一个成熟的串联行为教学案例之一,在多期的家长培训中我都有阐述和示范,如果大家感兴趣,将来可以补充到文字中来。)

 

的确,借助串联行为的教学技术果真能够把我们日常生活中于“无干扰地独立生活”所需要的绝大多数的基本能力教会。串联行为教学给本文所提出的终极目标的教学所带来的提示性的意义,正在于它突破了传统的关于儿童认知和行为发展阶段论的假说。传统上,儿童会独立穿衣服是有一个所谓阶段瓶颈的,似乎不到这个年龄或者发育阶段,就不能进行这些活动,就是进行了也白费功夫,事实上,越来越多的所谓发育阶段论的瓶颈正在被ABA的教学技术所突破。很多聋子根本听不见这样的事实,很多瞎子还硬把这些事实扯到所谓的新的认知发展理论上来。

 

突破这些瓶颈的意义在哪里?这个我留着不说,容诸君遐想。

 

其次,还代表着一贯性。这也是本文提到的终极目标的教学不同于串联行为的教学所在。也就是说,不仅仅是教会他这个终极目标,还要让他坚持并且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个终极目标,最好是形成常规地坚持。关于把有能力做的事情变成常规做的事情,策略和要点请大家参考将来拙作中“力建常规”的相关章节,在这里,我只说道理。

 

那么,掌握多少终极目标,才可以实现“无干扰地独立生活”这个基本保证呢?目前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实践摸索验证。值得强调的是,当我说终极目标时,所指的都是具体的行为目标,而不是把实现“无干扰地独立生活”作为终极目标。虽然,在我看来,“无干扰的独立生活”的确可以作为一个基本目标来追求。在实现这样一个基本目标上,确立几个关键的本文所倡导的“终极目标”(开始教的和最后独立完成的都属于一个形态)并付诸于实践是一种方法;最近听甄悦来老师的报告和读她的书,觉得甄老师的理念和方法也可以异曲同工地实现这样一个基本目标

 

现在回到引子里的头两句“一日之中有十年,十年一日不简单”,它所阐述的就是针对某个“终极目标”的教学和培养过程。一个“终极目标”一旦确立,十年后它是什么样子,现在我就把这个样子的最基本的骨架完整地在每天的一定时段的训练中去教导孩子,直到他掌握并常规地做,做十年或者一辈子。至于这个骨架以外的血肉,随着孩子能力的丰富和个体进步的速度,则各有不同。正是因为我们把这样一个具体的行为教学目标放到十年去完成,则于每天它不必费时多少,由于借鉴了串联行为的辅助教学技术,则不必担心孩子不会做或者其认知的理解能力还不够。正如孩子不理解正面、反面、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概念,也不必理解上衣和裤子、内裤等名词概念,我们照例可以教他完整地穿衣服这个行为目标一样。

 

这样就做到了一日之中有十年。如此过完了一日又一日,十年皆如此,则孩子不仅会做,而且常规地做就可期。设想现在孩子6岁,16岁时他能常规地每日给全家人做饭,一切家务不劳他人费心,一应家务的准备他都自理完成,是不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不简单不是指孩子最终做的这些事情不简单,而是“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做这些事情不简单。在这些方面和能力上,孤独症孩子的家长应该存有在日常背景上要求自己的孩子比他同龄的孩子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而且更应坚持做到。现在我所见到的基本上可以“无干扰地独立生活”的孤独症的青少年或者成年,其家庭教养的理念和操作方式或多或少,或隐或明地与“一日之中有十年,十年一日不简单”的倡导是符合的,而依然十分干扰且不能独立生活的孤独症的青少年或者成年,却几乎看不到“一日之中有十年,十年一日不简单”的影子,后者占绝大多数。

 

再来谈“人皆喜多嫌恶少,我自独练恒以专”。

入选“终极目标”的行为训练项目以少为贵。因为终极目标不是建立在应情应景式的短期需求的基础上,而是同一个值得天天做,一做十年甚至做一辈子也不厌多的行为目标。这样的事情不能多,而且也并不多。我们做的更多的实际上是都是基于眼前需要的,而基于眼前需要所做的事情,事易时移多数就沦落为浮云一般的事情,不管当初曾经把它看得多重要和金贵。目标少,才可能得以日复一日的贯彻执行,日复一日的贯彻执行,则目标行为才可以得到精深发展,血肉才能丰富;日复一日的贯彻执行,则执行的阻力才可能日渐减少,进而变成自觉的常规。少则专,恒则常,非如此,莫梦想。少则易,恒方现,非如此,岂能专?

 

最后谈谈“常忧浮云遮望眼,深谋远虑图发展”。

何谓“浮云”,一切应情应景的需要皆为浮云。这里说应情应景的需要皆为浮云,并非是说应情应景的需要皆不重要。“浮云”一般的事情的重要性就在于它们解决了应情应景的需要,孕育着将来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它们并非“浮云”(假浮云也),前提是“不干扰地独立生活”这个基本目标是可期的,自来的。

 

关于孕育不等同于发展本身的解释前文已讲,不再赘述。一个人首先要 “无干扰地独立生活”,才可以有更进一步的要求和其他发展,如果这个基本目标不能等来或者自动适应而成,那就需要下大功夫去培养。但是,在这个基本目标还不是特别迫切的阶段(比如18岁之前),很多人下了大功夫去解决浮云一般的事情,到头来才知道,没有这个基本目标的实现,过去所追求的都是浮云(真浮云也!)。

 

浮云既是应情应景的需要而来,它们必是变化多端,繁复无常,惑人心性的姿态,少了对远虑的绸缪,人就会陷入眼前的麻烦。因此要“常忧浮云遮望眼”,才能做到“深谋远虑”,“发展”才真正可图。

 

此为初探,为这个理念寻求理论依据。再探、三探待续。

 

注:

①      以上言论是针对孤独症相关人群的一般性特点而言,不代表特殊个体的发展要求。

②      以上言论虽针对孤独症相关人群而写,但它的引申意义将不特限于讨论孤独症相关人群,也不特限于一时一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