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文共赏】《曾国藩》的系列名言

(2013-04-24 09:53:44)
标签:

财经

《曾国藩》修身素材,Ken有空来看下:

 

清静天下正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如果你能静下来,那你就是厉害的

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

由戒而定,定能生慧;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动则如龙虎,静犹古佛心;兵家说: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敌,制利害,可以待敌,使兵家,从容不迫,胜敌于谈笑之间;文人说:静观万物皆春意

静,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智慧,是一种策略。一事当前,临危不乱,自能产生出无限智慧,化解困难;心浮气乱之人,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误事。人为生活琐事所缠心,乃至思绪纷纷,被情欲所牵制,不能以理智主宰自己,不能洞察事物真谛。惟有静,才能驾驭自己,才能专注思考某一问题,继而获得智慧,改变客观世界

西晋宰相谢安,在前秦百万大军进犯之时,仍苦撑风雨飘摇的危局,为了安定人心,竟在战争来临的时候和人下棋,棋罢,捷报传来,谢安仍不形于色,客人问何事,他淡淡说道:“前线儿郎打了胜仗”。消息传出,举国欢庆,而谢安仍强压自己的狂喜,甚至连木履被门栏磕缺,都没发现。这是一种每缝大事有静气的修养气度,是一种人格的美。少一点躁动,多一点静气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一言不和,拳脚相加,这是匹夫之勇,只要有几分血气,有几分力气,不需要任何志向和修养,随便什么人都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就是君子之勇,君子之勇的表现是沉着,是定力,是镇静。

四国如人生,要有刚有柔,刚猛进攻时需以柔相辅佐,犹以进攻时局面最乱,这个时候,更加考验判断力,胆量和胸襟。乱局中比的就是沉稳和智慧

不要被胜利冲昏头,在没有百分之一百确定胜利前,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看清大局

 

年少气盛,有一腔热血,一身正气,是做好事业的基础,事业并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能独立,成家,孝敬老人,抚养小辈,那也是成功的一个人

立志应是一生的事,不应少年热血,中年凋零,晚景凄惨,也就是要有矢志不渝的精神

新婚的甜蜜是不足以让他贪享安逸的;小小的秀才是不足以让他沾沾自喜的

“子能更鸣乎?”若无破釜沉舟之志,何必远行百里外哉

一遇挫折或世态变迁,就给自己找个理由,违背自己的志向沉沦下去,这是凡夫俗子所犯的通病

六弟小试受挫,就抱怨命运不济,我私下忍不住要笑你气度太小,志向不够高远啦!

志向高远的人也可能会失败,但志向短小的人则注定不会有所作为

没有一定的方向就不能保持宁静,不能宁静就不能心安,其根源在于没有树立志向

另外我又有鄙陋之见,检点小事,不能容忍小的不满,所以一点点小事,就会踌躇一晚上;有一件事不顺心,就会整天坐着不起来,这就是我忧心忡忡的原因阿。志向没有树立,见识又短浅,想求得心灵的安定,就不那么容易做到了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遇逆境,须有志有恒,乃有成就,遇逆境,正可困心横意,大加卧薪尝胆之功,切不可固粉废学

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位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想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立志犹如“金丹换骨”,甚至一个人的性格、气质也可以通过立志来改变

读书可以养气,人的气质是天生的,惟读书可以改变

万事皆须有恒,有恒即须有毅力,毅力又皆从志向而出

偶然听一段好话,听一件好事,亦知感动羡慕,当时亦说我要与他一样;不过几日几时,此念就不知如何消歇去了

汝辈不可松懈,我这般年纪尚不可松懈,闲暇时要勤于翻阅,汝辈要立志读书做人

天下之事,有其功必有其效,功未至而求效,则妄矣,意思是功夫还未下到,就想求得效果马上达到,实在是荒诞

安逸使人意志消沉

不轻诺的人不会寡信

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人的才智性情,也定要到了危急时刻,才能够看得出来

小不忍则乱大谋,不忍辱焉能负重?

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脸,才气见于事,义气施于人

在想影响他人时,不能过于直接,要懂得绵里藏针

只有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敌进我退”不是懦弱,“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也不是怯懦,一味蛮干,为了当下的面子,屈从内心的小勇,不顾远大的理想,不顾大局,也不是勇敢,也就是说为了远大的理想,为了大局,要懂得暂受一时之辱,或不计较眼前得失

匹夫之勇是一人之勇,将帅之勇是万人之勇,两军相敌勇者胜,这里说的勇是全军之勇,而不是个人之勇,在某些时候,将帅的身先士卒,确实能起到鼓舞士气,项羽有时也是为了自己逞能过瘾,结果,由于他过于个人英雄主义,反倒让其他将领和士兵觉得自己可有可无,哪里还会有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勇敢,坚忍是男人本色

有时候自以为掌握了本质,其实只是表面

有欲则心弱,无欲则强

阴谋不可现,阳谋不可藏

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礼

无私才能私天下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人无完人,曾国藩同样有一些不足之处,然而他却能够不断调试、历练,让自己日臻完善,这也正是他可贵之处

德量涵养,躬行践履

你既然已年过二十,并且业已娶妻成家,就应当以早起为第一要务。不但要自己身体力行,同时还要教导新媳妇身体力行

在成就事业的过程中,兼顾修身养学;在修身养学的同时,把事业发扬光大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团体、一个人,只要以“和”为贵,就有可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办事不用外人,用人必先知人。知人之道,总许多看几次,亲加查看,方能得其大概。凡有缺有差之员,尚可因事考成,若无缺无差者,非常常接见,何由识其短长?

成大事在于是否后继有人

诚,就是不欺骗;不欺骗,就是心中无私;心中无私,就是至虚(虚怀若谷)。因此,天下之至诚,就是天下之至虚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选择朋友就是选择命运

那些对人时信时疑、时明时暗的人决不能跟从。因为因疑而弃,因暗而忌是时常发生的事,一旦那样,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因此他提出“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俱要好师、好友、好榜样”。并提出要选择这样的人一同跟他干事:一是意志坚定,不为浮言所动,即“不随众为疑信”;二是品性宏大,能打开局面,即“初基不必大,然气势充畅”,用今天的话说,是有发展潜力

以利激人,人心归一,武人给钱,文人给官,这就是曾国藩的励士之法,平心而论,曾国藩的做法是对的,因为“凡为大事者皆有大欲”,欲望得不到满足,动力哪里来呢?

合众人之私成一人之公

难由己当,功予人享

为德为才,得一已难

好人不愿与我交往,我要尽力向他靠拢;不好的人来拉拢我,我要断然拒绝他

扶植难抑止之人共成大事

交友分清忠奸

与贤人联姻自得贤人相助

书法有藏锋之说,藏锋收尾才能笔落惊鸿,写出上乘的作品

直线虽然近,但也最短。急于求成的人最难以克服的弱点就是不管时间、地点、场合的表现自我、自高自大,不懂得龙蛇屈伸之道

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思想修养好的人,语言简洁,不乱发议论;而性清浮躁的人,滔滔不绝,却言之无物

要常常检点自己的言行是否表现欲太强

满招损,谦受益

屈是为了伸,藏锋本是蓄志

人单有志还不行,还要修炼自己,蓄势而发

戒傲气,少言实干

不要强充老手

藏锋露拙

有才干是好事情,但是带刺的玫瑰最容易伤人,也会刺伤自己。露才一定要适时、适地

有志做大事业的人,可能自认为才分很高,但切记要含而不露,该装傻的时候一定要装得彻底,有了这把保护伞,何愁事业不成功?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无此器最难,而有此器,却不思无此时,则锋芒对于人,只有害处,不会有益处。薛道衡,杨修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曾国藩帮助幕属部下建功得赏,举荐升迁;幕属部下也帮助曾国藩扶危解难,兴旺发达。于是湘军这个大群体则成为一个和衷共济,互相映衬、充满活力的战斗群体。使其事业的雪球越滚越大

想要取人为善,首先得与人为善

曾国藩一方面本心善良,另一方面巧于伪装,防止暗算

刚柔结合,进退有序,是智者的处世之道

曾国藩在同僚交往中最痛恨互相拆台的做法,他认为这无异于“两虎相搏,胜者也哀”

我要结交的人不愿和我结交,我就要硬同他交往,所谓“善不吾与,吾强与之附”

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通,行得通也

从古以来,所有的帝王将相,没有一个人不是从自立自强做起的,就是作为圣贤,他们也各有自立自强的方法,所以才能够独立不惧,坚忍不拔

纵观历史上诸多圣王贤相、功臣名将,圣贤哲人他们之所以获得成功,就是他们身上不乏刚毅挺拔之气,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概,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一种坚不可摧的自信

人若无刚则无以自立,若不能自立则无以自强

曾国藩认为“倔强”二字不可少,功业文章都必须有这两个字贯穿其中,否则会一事无成

柔,并不是卑弱和不刚,而是一种魅力,一种处世的方法

太柔则靡,太刚易折

清则易柔,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清则易刻,惟襟怀闲远,则可化刻为厚

做官要修养心性,第一件事就是要处事不烦,不急不躁,无怨,清醒。头脑清醒才能保持安静,保持安静才能稳住部下,稳住部下才能做出决策。不然的话,心急似火,性烈如马,只会使事态发展更加混乱

耐烦就能从容平静,从容平静,方能产生智慧,方可处变不惊,才能安稳如山

曾国藩总结古代“大失败者”在于一个“从”字,也就是凡事没有主见,犹如一个木偶,任人摆布。他提倡要敢争,尤其在生死交关,成败垂成时,更要辨明曲直是非。对于来自于上的命令,一般要不讲条件地服从,但如果上司是非不明,则不妨抗上,有时还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龙沉潭那样的伸屈变化之胸怀,让人难以预测,而自己则可在此其间从容行事

危急之时,不要靠别人,专靠自己,才最稳妥

在艰难时刻一定不要失去信心,徒然的抱怨是无用的;在困难时刻最重要的还是要寻求解决困难的途径、方法,哪些是自己能办的,哪些是要借助他人的

事情的成败,有时也就仅仅在于能否坚持到底:能,就胜利,成功;不能,就失败、崩溃。能与不能,有时相差只不过微乎其微,而成败就由此决定。

以勤俭持德,以孝友持道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老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曾国藩说:“吾生平长进,皆在危难之际”

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人,面对别人的不理解、不支持或是讥讽、嘲笑、轻蔑甚至侮辱,他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好汉打脱牙,活血吞,咬牙立志,徐图自强

凡古来能成大事的人,其自制力,忍耐力必定是很强的

最初来投奔他的人,非亲即故,且抱着各种目的而来,因为台面小,所以凡事多让,久而久之,连原则也失去了。他认识到,一旦条件有所改善,局面有所打开,就应破除情面,以正视听

一般而言,经过艰苦的磨炼或一系列的挫折,才更易使人具备成功的品质

这里最主要的奥妙就是在于失败和逆境的土壤会创造出更多的成功品质,而具备了成功的品质,才能成功,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

不是自己责任的事情不做,利于自己不利于国家的事情不做,条件不成熟的时候不做。“毛羽不丰,不可以高飞”

过早将自己的底牌亮出去,往往会在以后的交战中失败。羽翼未丰时,更不可四处张扬

说话要懂得饶弯子,旁敲侧击

真正的困难并不是敌人的强大而是内部的倾轧和自身的缺陷

挺经虽刚实柔

挺经是曾国藩的独得之秘,在开始做事业的时候,要有足够的刚气,而在具体行动中,则要刚柔结合

人们要盖房子,必须先打好地基,如果地基不坚,再好的房子也不能持久。如果盖的是高楼,地基能否打好就更加重要。人生的成功与修身的关系也是这样,志愿越高,越要打好基础,越要改掉自己的缺点毛病,造就完善的人格

戒多言、戒怒、戒妒忌,贪求之心

曾国藩改掉缺点毛病的关键在于三个字:不自欺。他认为人之所以修己不利,做事无恒,无非是自欺二字作怪,自欺所以欺人。只要能做到不自欺,就任何事情都能够坚持到底并取得实效。因此,他要求自己“禁欺如火”。

名心切,俗见重,须在一“淡”字上着意

谨慎,不能只是在小处谨慎,反而忽视大处,而且有的谨慎到不该谨慎的地方。每天察于小事,而对大事必然有所疏漏而没有时间去深究了

言,不能只言枝叶,不讲求根本,“有所畏而不敢言,人臣贪位之私心也;不务其本而徒言其末者,后世苟且之学也”,但要懂得绵里藏针,否则怕是会起反效果反作用

事不关己,有时要装糊涂,处世要谨慎

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

于名利艺处,须存退让之心

曾国藩从刚方有余到懂得藏锋和圆通处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经过了炼狱般的砥砺

兄弟你向来就有倔强之气,不要因为地位高贵而马上改掉。凡是办事情若无气度就不能办成,不刚强就不能圆满,即使是修养身心,管理家事,也必须以明强二字为根本

遇事,不能大惊小怪,胡想乱猜,免得节外生枝,为他人利用,要“处处泰然,行所无事”

“悔”字决,是指要接受以往自负的教训,不要过高的自视,要多检讨自己的不足,多见别人的是处。但这又不是说要自暴自弃,甘拜下风,这只是一种策略,只不过是以柔包刚、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以退促进的策略手段而已

在“隐忍”中发奋图强

文雅点讲,这是曾国藩所说的“机巧”,直露地说,就是一种以拙实为包装的奸诈

凡与人晋接周旋,若无真意,则不足以感人;徒然有真意而无文饰以将之,则真意亦无所托之以出

日中则昃,月满则亏

“功成身退”真正的意义是一种退守策略,是指一个人把握机会,获得一定成功后,见好就收,当愈急愈好

“富贵常蹈危”,“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只有推功让美,才能持泰保盈

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

一边靠自己的忠心,消除朝廷的顾忌,一边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权势,用实力说话,这时候,即使朝廷有顾忌,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万难之事,想不好怎么处理,就先采取拖延之法

只有经得起痛苦煎熬的人才能创造大事业

要耐困苦,耐空寂,还得耐辛酸,耐污辱。人生之路,有时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时却不能退,如逆水行舟耐住劲,咬咬牙便一重关隘又在回首处,一阵波浪又在用力撑持中消失。胜利,就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坚持就是忍耐。

修身是做好事业的基础

每日作事愈多,则夜间临睡愈快活,若存一爱惜精神的意思,将前将却,奄奄无气,决难成事

司马懿对战诸葛亮,诸葛亮送了他一套女人衣服,面对激将和羞辱,司马懿如果忍耐不下,如果屈从了内心的小勇,要复仇,要进军,势必中了对方的计策,作为主帅最怕是不能自我克制,而使全军覆没

用兵上的错误没有比轻敌更为严重了。也就是不能逞一时之勇,而轻举妄动。轻视敌人的后果是导致自己的失败。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恒为主

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切勿以家中有事,而即间断看书之课,又弗以考试将近,间断看书之课。虽走路之日,到店亦可看书;考试之日,出场亦可看书也

长于世故容易犯经验注意的错误,使人循规蹈矩,不具有开拓精神

世故、圆通,不能走向机巧、圆滑,曾国藩认为人一旦如此,也就不能指望有什么作为了

不世故,并不意味着办事不讲一点策略,自私自利,不关心他人冷暖

不用自己所有的而显示别人所无的,是宾客敬重主人的意思

主人景仰客人,有幸能够一见,互相谦让还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战功可叙。客人因为主人不谈战功,因而也不谈自己的战功,也是客人敬重主人的意思

曾国藩反对世故太深,因此一贯主张“拙诚”,不可以太精明处世

看透水中的鱼是不吉祥的,愿阁下像未雕琢的玉那样浑含不清,不要像水晶那样光明剔透,那么就可以保全自己而没有闪失

阁下志向宏大识见正确,不难赶上古人。但愿你在大家都醉了而你独醒的时候,仍然以‘浑’字表现出来;在效果迟迟不体现出来的时候,更要以‘耐’字要求自己。那么,人们感觉这样很好,而对于自己来说可以养德养身,两方面都有好处。这里说的从政者除了应当具有忍耐的态度以外,还要有含浑的态度

用勤、廉、谦三个字做为自己的信条。勤劳,自己不要去说,廉洁自己也不要去表白,谦虚要表现出真诚朴实的气度,这样才不会犯人忌,也就是明哲保身的办法

稳中求胜,比险中求胜更有长远眼光

官气多者,好讲资格,好问样子,办事无惊世骇俗之象,语言无此防彼碍之弊

强大,斗智斗力,这种强大就是逞强或逞能,有因逞强而大兴的,也有因逞能而大败的。由此看来,那些喜欢布施于人,就像那些喜欢逞强斗能的人一样,他到底强大还是不强大都是一件尚未可知的事情,即使终身强横安稳,也是君子不屑一顾的处世方法

曾国藩认为逞强斗狠,说到底就是要获得对他人的超越感和优越感,从而谋求他人对自我的肯定、服从或尊敬。然而这种优越感的获得往往以压抑他人、伤害他人为代价。在某一时间、某一场合或某一范围内你确实征服了他人,但在另一时间、另一场合或某一范围内你又征服不了他人,那么你所激起的反抗也就越广大。最后你就把自己陷入一个孤立的境界,结果你发现路越走越窄,越走越难。所以逞强斗狠终归会失败

所有的反抗来自你的内部,是旧我对新我的反抗;这一反抗有时会刺激你更坚决更强烈地征服自我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开个骄字,切戒之

追求荣华富贵,没有知足,整日精神昂扬但会越来越委顿

名心切的,必然俗见重

傲气是致败的原因之一,傲气表现形式在言语、神气、面色三个方面,做人应谦

戒傲,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总之,曾国藩一生功名卓著,是他善于从“名利两淡”的“淡”字上下功夫,讲求谦让退让之术

凡畏人,不敢妄议论者,谦谨者也,凡好讥评人短者,骄傲者也,开口议人长短,即是极骄傲耳,要以不轻易讥笑人为第一要义

千万富不忘贫,贵不忘贱

家中子弟,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等事

即本家有事,情愿吃亏,万不可与人构讼,令长官疑为倚势凌人

宜常存敬畏,勿谓家中有人做官,而遂敢于侮人

他力戒子弟不要递条子,走后门

纪鸿由长沙前往金陵,其父要他沿途不可惊动地方长官,能避开的尽量避开,并叮嘱船上的“大帅”旗“余未在船,不可误挂”。事无巨细,均考虑到一个“谦”字

大凡人在初创崛起之时,不可无勇,不可以求平、求稳,而在成功得势的时候才可以求淡、求平、求退

既要有满腹经纶在胸,又要有居静不动的修养,未到其时,蛰伏隐退,时机到来,大展才能

信,语句应中肯,首尾要相顾

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曾国藩虽然平生谨慎,忍让为怀,但是遇到与自己为敌,暗中败坏自己的人,他也决不手软

若一面建功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二者皆有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久

弟弟对于时势,阅历逐渐从浅显到深刻了,但信里却露出来一种骄气来。人生在天地之间,只有谦虚谨慎才是通向幸福的路,一骄傲,就满足;一满足,就倾倒。凡属动口动笔的时,讨厌人家太俗气,嫌弃人家鄙薄,议论人家的短处,揭挖人家的隐私,都是骄傲的表现,不管指出的这些是不是正当,就是正当切中要害,也为天道所不许也

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

俗语云:老年疾病,都是壮年招得;衰时罪孽,都是盛时作得

曾国藩认为,功高名显,必然会带来对自己的嫉妒和仇视,所以与人分享利益和名誉是曾国藩的一贯做法。每次打仗他都不以首功自居,而是将下属或是同僚的名字放在前头

自古名利太过都是祸害,与人分享才能与人共处0

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谦让才是处世妙方。做到恭谦让人,争斗就是停止,愤恨才会平息,结怨才能化解,天下再大的祸患都会冰消雪化于“让”字之中

夸夸其谈之人不可用

这些人都是些欺世盗名之流,言行一定不能坦白如一,我也是知道的。然而他们所以能够获得丰厚的资本,正是靠的这个虚名。现在你一定要揭露它,使他失去了衣食的来源,那他对你的仇恨,岂能是平常言语之间的仇怨可比的,杀身灭族的大祸,隐伏在这里边了

轻薄只之人不可用

人最忌轻薄浮浅,没有内涵,几番接触,就会使人感觉俗不可耐,或令人生厌。大凡有一定学识或修养的人,都能够沉着稳练,谦谨坦荡

曾国藩对轻薄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他说:听到别人有恶德败行,听得娓娓不知疲倦,妒忌别人的功业和名声,庆幸别人有灾,高兴别人得祸,这是薄德的一端;身居卑位而想尊贵,日夜自我谋划,将自己置在高明的地方,就像一块金子,冶炼时自认为是莫邪、干将一类的宝剑了,此是薄德的第二端;胸中苞蕴着社会上的清清浊浊、是是非非,但不明确去表示赞成或者反对,这本来是圣人哲人的良苦用心,如果要勉强去分什么黑白,遇事就激动张扬,这是文人轻薄的习气,动不动就区别善恶,品评高下,使优秀的人不一定能加以勉励,而低劣的人几乎没有立足之地,这是薄德的第三端

因此,曾国藩最反对幸灾乐祸、狂傲自大、妄断是非、自以为是的那些人,而他自身就是自修严谨更多地看到别人的长处的人

骄傲是最可恶的一种德行,凡是担任大官职的,都是在这个字上垮台的,指挥用兵的人,最应警惕骄傲和懒惰的习气

驾驭悍将,或软硬兼施,或外严内宽

曾国藩说自己近乎“拙愚”,实际上他城府很深,颇有心机

肃顺抄家时未发现曾国藩写给肃顺的一宇一言,以至于慈禧发出“曾国藩乃忠臣”的赞叹

祸咎之来,本难预料,然惟不贪财、不巧取、不沽名、不骄盈四者,究可弥缝一二

乱世须用重典,宁可失之于严,不可失之于宽

静,清静天下正

以己心之静感染他人

昼仅一室,夜仅一榻耳,当思珍惜

道德经一部,可以五字概括:柔弱胜刚强

明用程朱之名分,暗效申韩之法势,杂用黄老之柔弱

举止要稳重,发言要讱讷

英雄不可自剪羽翼

三四十年前,湘江上有一个很有名气的护排镖师。他武艺高强,为人耿介,手下有十个本领好的徒弟。镖师被湘江上第一富有的排主所雇请,多年来往返于衡州、长沙、汉口之间,从来没有出过事,沿途强盗都怕他。后来老排主死了,少排主掌舵,不喜欢镖师直爽的脾气,加之镖师也老了,几次想辞掉他,只是见他手下徒弟都是好汉,防盗护排少不了他们,只得依旧高价雇用。镖师本人却没有看出这一点,他觉得徒弟门长期跟着他,不能自立门户,出息不大,于是把一个个都推荐出去。几年后,身旁的徒弟都走光了,少排主也遍将他解雇了。镖师回到家后不到一个月,便被仇人害了。临死前,他的一个朋友去看他,并送了自己的护身坎肩给朋友,沉痛地说:“英雄不可自剪羽翼!”

将裁后剩下的的三万湘军编制成绿营,以另一种方式存在

无论是作文、处世或做事,都当有大气象,大格局,此乃是最高境界,反之,则会显得小气

静、敬、谨、恒,心如古井

只要是文人来访,无论才高才低,曾国藩必以礼相待,邹半孔献技就是个好例子

人的本性是好为人师的

曾国藩对李鸿章说,“少荃,你知道我为何如此喜爱湘妃竹吗?”

“因为此竹是恩师家乡的特产,恩师看着它,犹如回到了家乡”李鸿章不假思索地回答。

“你说得对,但还不只这一层意思。”曾国藩抚须微笑着说。

“还因为此竹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使得它比别的竹子更逗人喜爱。”

“说得好,但还不完全。”

“那……”李鸿章略停片刻,嬉笑着说:“门生愚陋,实在想不出了。”

以李鸿章的敏捷,莫说两层原因,他一口气说上十层八层都不要紧,但他有意不说了。一来他素知恩师城府极深,恩师心中的意念不是他能轻易道得出的;二来他要在恩师面前保持着虚心求教的晚辈形象,宁可不再猜下去,请恩师赐教,也不要逞强显能,使乖卖巧。

“湘人爱斑竹,老朽尤重之,物以稀为贵,切又有舜王南巡,客死苍梧,娥皇、女英寻夫不见,洒泪竹林自投湘江的那一段传说,这的确是斑竹受人喜爱的原因。老朽看重斑竹,主要是从斑竹的身上联想到一种血性。娥皇、女英明知舜王已死,不可再见,却偏要南下寻找,寻不着,则投水自尽,以身相殉。这是什么血性呢?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血性,是以死报答知遇之恩的血性,是对目标的追求致死不渝的血性!”

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世界上最不能等的事莫过于孝敬父母

曾国藩说:人的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学习可以改变人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