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堂:如何培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标签:
家教学习培养方法督促家长课堂教育 |
分类: 家教365 |
一、过分督促孩子是不妥当的
有的家长生怕孩子落后,孩子动作稍微慢一点,就会忍不住催促。孩子做作业,老嫌孩子解题速度太慢,办法太落后,忍不住要去指指点点;成绩差了几分,少不了要警告几句,可是为此不顾场合,从得知成绩之时起,就一直数落个不休,自孩子起床以后,不管是在吃饭,还是在路上,对孩子无时无刻不在围追堵截,令孩子苦不堪言。这些家长,认为督促孩子愈多,孩子进步就会愈快。其实,这样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为什么呢?
1.老是被人督促着学习,孩子就非常被动,时间长了,就失去了学习主动性。
适当的提醒、督促是必要的,但督促最终是为了孩子自己主动去学习,所以督促只能适当,而且要讲究方法。比如孩子玩得久了,家长可以说:“你准备什么时候做作业呢?”提醒孩子学习要自己安排,如果家长每天老是命令说:“该做作业了,不要玩了!”这就使孩子没有了主动。正如歇后语“耕地甩鞭子——吹(催)牛”所说的道理一样,甩鞭子是为了鞭策牛耕田,若一味的鞭打更牛,耕牛习惯了被鞭打的感觉,就不会那么用劲了。其实,督促孩子的学习也是同样道理。
2.督促孩子学习切忌唠叨,切忌大事小事都要干涉。
在家长的絮絮叨叨、指责数落中,孩子决不可能有积极愉快上进的情绪,当然很难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家长的唠叨,不停的催促、训斥,使家庭气氛紧张,使孩子紧张,无法获得宽松宁静,影响学习。是指挥使孩子出现逆反情绪,和家长对着干。因此,做家长要学会长话短说,不必要的话不说。
3.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也不能过分督促,提出要求,就要求孩子一定做到。
养成习惯不在于每天催促,而是要求每天做到。有的家长不停地催促:“起来起业!快点,快点!”孩子越拖拉、越被动。有的家长做得很不错,告诉孩子每天必须做到按是时睡觉和按时起床,别的暂时不要求,让孩子感到这件事的重要。之后,孩子有做不到的时候,家长非常坚决、简单地说:“必须做到。”不许拖拉和讨价还价,孩子做到了,就给予夸奖。这样才能促使孩子的自我管理、主动能力得到很多的发展。
总之,家长的督促要着眼于孩子主动性的发展,不少孩子学习差、习惯差,往往不是因为督促太少,而是因为督促过分,使孩子失去了主动性造成的。
二、家长如何督促孩子的学习
一个孩子要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客观上要靠老师精心组织教学,认真传授知识和技能,但也离不开家长的督促。文化程度高的家长,有能力具体地辅导孩子学习。而文化程度低的家长,往往认为自己没有辅导能力,常把搞好孩子学习的责任推给学校及老师。然而有相当多的成绩好的学生,其家长的文化程度并不高,这些家长却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起了重大教育作用。这就证明了文化程度低的家长,同样可以督促孩子搞好学习。那么,文化程度低的家长如何督促孩子的学习呢?
1.家长要以表率作用促进孩子学习。
培养孩子好学上进的品质,激起孩子对学习的热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本人的情感。孩子感到家长对祖国、对工作、对自己满腔热情、意气风发,孩子就容易形成热爱生活、好学上进的思想品质。由此形成自觉学习、勤奋学习的思想基础。所以,家长必须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加强自身修养,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去影响孩子,做孩子的表率。
2.家长可以从学习习惯方面督促孩子学习。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搞好学习的重要条件之一。文化程度低的家长,虽然不能在学习的具体内容上对孩子进行指导,但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是有能力的。一是不允许孩子边做作业边嗑瓜子,吃点心,看电视,听音乐;教育孩子做作业时,不要一会儿“捉靖蜒”,一会儿“捕蝴蝶”,五心不定。二是要了解学校的作息时间,督促孩子按时到校,按时回家,不允许孩子在外随意串门,留宿,上网,打游戏机,避免形成不良情趣。三是启发孩子制定学习计划。有的孩子认为回家只要做完了作业,就是完成了学习任务,其实这是很不够的。必须进行认真的复习,以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并且预习第二天将要学习的内容。这样,才能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帮助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一方面可以督促孩子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有计划地进行复习和预习;另一方面可以使孩子按时学习、活动、休息。长期坚持下去,孩子学习、生活就有规律,既可以使孩子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又可以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使孩子有充沛的精力学习,且能提高学习效率。
3.家长可以通过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孩子学习。
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孩子安心学习。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呢?一是尽量给孩子一个单独学习的地方,以减少干扰。二是在孩子学习时,家长不应因做家务而搞得家里响声不断,电视机声音要开小,不要打麻将,不要吵架,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三是要让孩子在学习时有良好的情绪。家长不要在孩子学习时,一会儿指责这,一会儿批评那,唠唠叨叨。这样会影响孩子的情绪,从而影响孩子的学习效率。若要指出孩子存在的问题,应尽量在学习前或在学习完以后,这样既不影响孩子的学习,又能收到一定效果。如果是必须中断孩子的学习而马上指出某个问题,家长的态度一定要和蔼恳切,让孩子能够接受,用商量的口气比较好。
4.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交流思想感情的方式促进孩子学习。
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家长无论工作有多忙,都要经常关心孩子,主动询问情况,与孩子交流情感。在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时要有耐心,做到平等相待,使孩子感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爱。于是孩子就会有良好的心境学习,就会亲近家长,信任家长,愿意将自己的思想和学校里发生的事告诉家长。这样,家长不仅可以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而且可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有助于家长有针对性地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5.家长可以通过与老师相配合的行动督促孩子学习。
孩子的学习主要是在学校进行,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学习成绩的好与差,家长应该掌握,以便配合老师对孩子及时进行教育。若长期不与老师联系,连家长会都推辞不参加,等问题成堆,老师找到家长时,就增加了教育的难度。孩子成绩差的家长更应经常与老师联系。
6.家长可以运用激励的方法促进孩子学习。
家长讲究教育的方法,有助于孩子的进步,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否则会适得其反。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孩子,家长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指出不足,还要教育孩子戒骄戒躁,争取更优异的成绩。对于成绩较差的孩子,家长一定要有耐心。一方面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思想教育;另一方面要多鼓励,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如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近期目标;当孩子取得一点成绩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并给孩子提出更高要求,激励孩子不断进取。决不能一味指责,甚至打骂孩子。这样只能使孩子产生反感,丧失自尊心,使孩子失去自信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逃学、辍学。
三、创造适宜孩子学习的家庭气氛
学习是一种独特的大脑活动,需要适宜的气氛。这种良好气氛是保证孩子形成主动学习状态的重要条件。对此,家长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切忌说教气氛,注重一点一滴养成。
有家长认为,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必须经常说很多道理,其实不是这样。家庭教育要注意养成,注重潜移默化,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依靠一次次地重复以成自然。浓厚的学习兴趣依靠一点一滴培养起来,令人乏味的说教会破坏适宜学习的气氛,所以家长要学会说短话,保持正常的家庭气氛,让孩子感到平和、宁静、有安全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暗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暗示是指通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家长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环境、行为榜样等手段和方法,给孩子积极的暗示,使孩子受到正面的影响和激励,不知不觉地接受所示意的观点、意见,从而得到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快乐成长的动力。
(1)语言暗示
其实,家长应尽量避免当着身旁的人批评和数落孩子,反而应给她鼓励性刺激:“我们家婷婷起床穿衣动作好快,她下次会比我们的动作还快呢……”往往言者“无意”,而听者有心。
【点评】“语言暗示”,就是不用言语直接表态,而是采取一种迂回的方法传递意思,用讲故事、打比喻、作比较等方法,促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朝着家长建议的方向发展。经常使用“你真棒”、“你真聪明”、“你可以做到”等语言暗示可以强化孩子的信心。
(2)行为暗示
龙龙爱热闹,每当家里来了客人,他就成了“人来疯”,上蹿下跳,兴奋得手舞足蹈。还抢水果吃,拉着客人跟他比试“武功”,让人啼笑皆非,让父母很尴尬。
幼儿的自制力差,关键时候不“长”记性。哪怕你已经说明道理,制定规矩,还是应该给孩子明确的停止“疯”的提示,但这种提示不宜是打骂的强制手段。可以和孩子约定好的基础上,用咳嗽、眼神或是摇头等动作加以禁止孩子的“疯”劲。
【点评】用表情、动作等示意立场和态度,使孩子心领神会,在默契中体会大人行为所表达的“悄悄话”。皱眉是反感,微笑是喜欢,竖起的大姆指是赞许……用行为替代语言,有时更亲切,更具说服力,还能在公共场合维护孩子的自尊。
(3)环境暗示
花花喜欢小提琴,但自从报班后,她一直没开心过。不是说提琴班里谁的小提琴拉得特好,就是说老师批评她哪个音拉得不够准。她蔫蔫地得出结论,自己比别人笨。
此时,家长应该从树立花花的信心和毅力出发。在花花的琴房墙壁上,贴两张花花平时最喜欢的偶像提琴家画图。在小书桌的玻璃板下面压着计划表,包括考级目标,还有大家作为听众的听琴评价:“好听,我们很陶醉”、“有小提琴家风范”、“坚持就是胜利”……
【点评】“环境暗示”是指能通过人为设置的环境有意识地加强意思表达,针对性的氛围可以有效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此地无生胜有声”,这种微妙的暗示温和而令人不抗拒,从而起到激励的效果,让孩子朝进步的方向努力。
总之,暗示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对于培养幼儿的性格、意志品质、生活习惯、学习成长方面至关重要。暗示必须是积极的,正面的,父母对孩子进行暗示时,还必须注意性别、年龄、个性特点以及当时的具体情况等因素,这样暗示才能产生预期效应。爱孩子,不妨善用“暗示”,一句夸张的赞叹,一个提醒的眼神,一抹会心的微笑,一个热情的拥抱……都会在他们纯洁无瑕的心灵催生出快乐成长的花朵。
2.切忌“轰轰烈烈”,注重循序渐进。
3.切忌严厉气氛,注重营造宽松。
严厉的气氛并不适宜大脑思考,学习是大脑的活动,大脑如果处于恐惧和惊惶之中,是不可能出现积极状态的,用脑需要宽松的环境。有的家长在孩子做作业时,守在一旁,孩子稍稍做错了一点,就厉声训斥,甚至一耳光打过去。这种紧张的气氛使孩子恐惧,大脑的思考被严重抑制、扰乱,严重妨碍孩子的学习。
4.切忌支配气氛,注意让孩子主动。
家长要用心创造一种气氛,就是让孩子自己主动学习,而不是每天放学回到家就听从安排,什么时候作业,什么时候玩,形成一种绝对支配和被支配的气氛,这对孩子学习是不利的。比如一年级孩子刚上学,回家肯定要问家长:“妈妈,现在可以玩吗?”这时家长要指导孩子开始学会自己安排学习和玩耍,家长可以说:“你能自己安排吗?不会的妈妈帮你。”这样可以发展孩子的主动性,学着自己安排学习。
http://s6/mw690/002XFp3Wty6G0WKZIqhc5&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