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研究
(2014-06-02 17:43:28)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立项号 |
2013XKT-YJ137 |
课题名称 |
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研究 |
|||
负责人 |
朱琼娅 |
所在单位 |
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幼儿园 |
|||
结题报告 关键词 |
小班幼儿 |
|||||
结题 报告 摘要 |
出于对 “小班幼儿交往”中存在问题的思考,依据《纲要》和《指南》中在社会领域中对幼儿交往能力提出的发展参考和培养意见,为切实提高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树立教师群体的新型教育理念,形成一系列的幼儿交往能力的评价方法,加大家园社区教育一体化的力度,我们进行了该课题的系列研究。此课题通过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创设利于幼儿交往的心理环境、语言环境、物质环境,给幼儿充分的自由,对幼儿的语言、礼仪动作、游戏模式等进行有效的引导策略,并争取家长配合,在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方面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等方面开展研究,一起提升幼儿交往能力和研究者自身教科研能力及有效加强家园共育。 |
|||||
结题报告 |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对于刚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所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就是“交往能力”,而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是小班幼儿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基础之一。在一线教育教学中,面对刚刚入托的小班幼儿出现的种种“交往问题”,引发了我们对此方向的关注和研究兴趣,同时,带着“问题即课题”的思考,对“小班幼儿交往”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式成为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与《规程》将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列为重要培养目标;《指南》在社会领域中也对幼儿交往能力提出了发展参考和培养意见。有了兴趣,我们结合《纲要》和《指南》,对小班幼儿交往能力进行了一定研究。 该课题是研究提高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有效方法,鼓励培养小班幼儿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断树立教师群体的新型教育理念,形成一系列的幼儿交往能力的评价方法,加大家园社区教育一体化的力度。该课题主要从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与教师教育行为的关系;区域活动对小班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影响;对社区和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小班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研究;对小班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评价内容和方法。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与《规程》将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列为重要培养目标;皮亚杰指出,交往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语言能力的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美好的东西,不去用学校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束缚孩子的手脚,限制孩子的活动,让他们自由交往、自由操作。 历来幼儿教育者对“幼儿交往能力”都非常关注,国内外对此方面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如《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及其对策》《浅谈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等论述,如省、市级课题对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各个角度的研究等,都取得一定的成果,对指导本人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但纵观专家、学者、教师的研究,大都偏向理论化,且关注的层面比较单一,基本围绕幼儿交往的共性问题展开探讨,在实际工作中,对共性问题的解决方式教师大都比较清楚,但对特殊问题,如个别交往能力极度欠缺幼儿的关注少之甚少,一线教师对提升此类幼儿的交往能力缺少一定的方法和策略。 根据长时期对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观察,小班幼儿在交往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是:一是不会定位,初进幼儿园,幼儿不能在群体中正确找到自己的定位,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二是不会交流。进入幼儿园后,幼儿们对如何与同伴进行交流显得很缺乏,碰到不如意的事就会哭闹;三是不会表达。由于在家中有家长的细心呵护,幼儿的需求通常不需要正确的表达家庭成员就能正确理解,但在幼儿园如何表达出自己的要求与情感却成了问题,出现打、抓别人的现象;四是不会沟通。在小班幼儿中有的幼儿虽然能正常交往,却不能相互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个别幼儿,其交往能力的问题在以上的四个方面体现更为突出。 以本次课题研究为契机,深入研究以上问题,并寻找正确的解决方式,发挥教育研究的价值,从而优化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提升教师自我能力提升的需要。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一)研究目标 1. 2. 3.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为了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培养幼儿交往的意识,激发幼儿交往的兴趣,保持家园共育,从而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提升,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研究方法: 1. 观察法:在集体活动、自由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跟踪记录幼儿在各实验阶段的发展事实(动作、言语、性格、感知等),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幼儿交往的特点和规律。 2. 行动研究法:针对教育活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不断提出改进教育的方案与计划,用以指导教育活动。 3.文献研究法:从书籍、互联网、以及各种途径学习理论经验。 4.调查法:结合《纲要》和《指南》中社会领域有关交往能力的发展目标进行分析,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家长眼中其孩子交完能力的发展情况,以期达到对幼儿交往能力全面认知的目的。 5.案例研究法:针对小班个别交往能力强的幼儿进行观察跟踪,分析其能力产生的原因,针对个别交往能力特别弱的幼儿进行观察研究,分析交往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和对策。 6.经验总结法: 通过阶段小结,分析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及实施中的问题,不断调整下一阶段的研究策略,形成最终的研究报告。 (三)研究步骤 1.准备:针对研究对象开展调查,分析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现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拟定研究思路。 2.实施第一步: (1)撰写开题报告,确定课题实施方案; (2)创设班级互动环境,包括区域角、主题墙等环境。 3.实施第二步: (1)观察:制作观察记录表,班级幼儿的交往进行观察记录,针对个别交往能力较好和交往能力欠缺的幼儿进行重点观察。 (2)调查:发放家长问卷调查表,调查新生幼儿入园前的一个交往能力表现,。 (3)创设环境:除了班级内的区域、主题墙等硬件环境,我将着重为幼儿创设家庭中缺少的幼儿集体游戏的环境。 (4)教育引导:通过安排各种教学活动、游戏活动,有意思地引导幼儿与同伴交往、与成人交往。注重一日生活的渗透,在一日生活中引导幼儿懂得谦让、表达、陪伴。 (5)引领家长:利用家访或幼儿入园、离园时间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交流幼儿交往能力的各种表现;召开家长会,使家长配合,重视幼儿交往、教给家长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6)撰写中期报告。 4.实施第三步: (1)观察:对重点研究对象进行跟踪观察,记录其交往能力表现。 (2)教育引导:在现有基础上增加教育内容,对重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引导。 (3)调查:发放后期家长调查表,分析幼儿交往能力的变化。 5.结题:设计合理的评价方式,对幼儿的交往能力发展给予评价,检验研究效果;整理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结题报告。 (四)研究过程 1. 提高自身理论素养。 认真学习研究《纲要》和《指南》中的社会交往目标,翻阅幼儿心理学等书籍了解小班幼儿心理发展状况和年龄特点,查看《幼儿社会交往技能训练课程》《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等论文,把握研究动向。 2.创设利于幼儿交往的环境。 刚入园的小班孩子来到陌生的环境较为欠缺安全感,不主动与人交流。我们首先在班级创设温馨的环境,通过环境创设让孩子入园有愉悦感和安全感。 (1)心理环境的创设。孩子入园后,老师和蔼可亲的形象是让幼儿放松的第一良药,我们每天与主动他们谈心,交流,对话。让幼儿感觉老师像妈妈,愿意敞开心扉交流。及时地鼓励孩子与同伴相互交往,引导那些性格活泼的孩子与性格内向的幼儿一起活动,使其相互影响。。 (2)语言环境的创设。在日常活动中,我们不仅利用故事、儿歌、游戏等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还利用自己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来影响幼儿。让幼儿了解礼貌文明的重要性,感受礼貌用语“美”。 (3)物质环境的创设。熟悉的环境会让人有一种亲切的感觉。我将活动室布置成家的模样。每个幼儿从家里带来一张全家福,贴在活动室的墙壁上;活动室建构区、“娃娃家”等区域,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的选择区域活动,在这样轻松的活动室中,无拘无束,放松心情,自由交往。 (4)给幼儿充分的自由。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游戏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在各种游戏中,幼儿有着交往的需要,并在游戏中得到许多有益的社会生活体验。因此,在日常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是一种既简单又随意的良好途径。在游戏中,幼儿体验到只有友好相处,共同遵守规则,才能确保良好关系的建立。我们力求创造一个开放自由的环境,让幼儿自由结伴,自由玩耍,自由合作。 3.进行有效的引导策略。 通过对不同幼儿交往能力的观察与分析,我们相继制定了不同的引导策略。针对语言表达不够清晰、多用方言交流的幼儿,我们有意教其标准的普通话。其次,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力。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口齿清楚,说话流利的孩子与人交往的机会多,朋友也多。我们利用幼儿感兴趣的话题于他们一起讨论;利用简短的故事和儿歌教孩子复述;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经常讲述自己经历的事或所见所闻。针对在交往中存在不礼貌、不懂规则的幼儿,我们有意培养孩子交往的礼仪和规则意识。让孩子在与人交往中能够友好对待他人,从而获得交往的愉快和成功,让幼儿学会说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没关系”等礼貌用语。此外,培养孩子学会分享,游戏中愿意让新同伴随时参加进来,和同伴分享所有的玩具、图书等。在游戏活动中帮助幼儿学习与同伴交往。区域游戏中,着重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帮助幼儿提高相互交往,共同合作的能力。 4.争取家长配合,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让家长更清晰地认知孩子的交往能力,提高对幼儿交往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同时,我们在家园栏中定期向家长介绍幼儿社会交往的重要性和方法,向家长宣传幼儿近期发展情况,指导家长在家或平时社会交往时注意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在平时家长接送幼儿间隙,与家长交流沟通,共同商量孩子的教育方法,引导家长在家庭中应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交往氛围,让孩子敢说话,爱说话,为孩子创造和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体验到交往的乐趣,允许孩子到小伙伴中去,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努力做到家庭和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同步培养。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1.幼儿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解决矛盾和解决冲突的方法,交往能力逐渐提高。 2.幼儿明显懂得了“规则”,在交往中能够有规则意识,掌握了礼貌用语和一定的交往礼仪。 3.大部分孩子可以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能主动谦让、合作、分享、懂得宽容,知道关心别人。 (二)研究者自身教科研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1.通过有计划、有目标的研究,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步骤、思路和方法,理解“问题即课题”的内涵。 2.依据课题需要,不断学习相关幼教理论,提高了理论素养。 3. 通过“三书三报告”的撰写,课题成果的生成,提高了专业写作能力。 4.通过课题研究过程中对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提高了交流合作意识,研究者个人在与同事、专家交流的过程中增强了合作意识。 (三)加强了家园共育 1.通过与家长针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各种方式的沟通交流,使家长增进了对园所和教师教育理念的了解和认可程度,在一定交流平台上更好地促进了信任和交流。 2.提高了家长对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视程度。 3.引导家长以合理的方式增强幼儿的交往能力。 4.家园配合,在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基础上使幼儿全面发展。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反思这一年来的研究过程,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发现了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没有及时上传资料。由于主客观原因,在研究的过程中未能及时总结、整理研究材料,未能及时上传过程性资料。 2. 课题研究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需要进一步的挖掘内涵。 3.幼儿交往能力策略的实施存在一定的复杂性。由于小班幼儿对行为的自控力较差,因此孩子有时虽然能说出正确的做法,但是在实际交往中却做不到,行为也出现反复性。 4.研究方法的运用欠熟练。在进行个案分析、调查问卷时,由于经验相对欠缺,不能很好地掌握研究方法,具体执行起来难度较大。 5. 在引导家长对幼儿进行交往能力提升方面,有待深入和强化。 改进措施: 鉴于以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及时弥补及时改进,利用放假时间加班加点撰写结题报告、整理过程性资料,以期将研究成果尽量呈现。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一幼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以课题研究为基,进一步提升教科研能力、提升对家长和幼儿的引导有效策略。该课题虽然已经结束,但我们的研究并未结束,我们的教育教学将更加注重教科研的引领。 |
|||||
参考文献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幼儿心理学 论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孙艳明. 理论观察. 2004年第2期 构建和谐同伴关系,培养幼儿交往能力. |
|
||||
注:正文楷体小4号,篇幅控制在A4纸6页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