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周是如何走向鼎盛的?

(2015-04-03 08:02:06)
标签:

周公

成王

召公

康王

以德治国

分类: 历史

周武王辛苦打下了江山,可是在位四年就去世了,他没能把西周推向盛世,也无法目睹自己开创的基业到底要走到哪一步,在他死后,其子姬诵继位了,被称为成王。

成王年少,治理国家的经验不足,周公(周武王的弟弟)怕因武王去世而引起诸侯背叛,只得摄政处理天下大事。管叔、蔡叔和几位兄弟对此不满,到处散布流言,说周公有篡位之心,于是鼓动纣子禄父,并联合徐奄、熊盈、薄姑等东方诸侯部落背叛周室。

当时天下荒芜,形势严峻,刚建立的西周王朝面临着倾覆的危险。

周公先调和内部矛盾,得到了召公等一批大臣的支持,然后奉成王之命东征平叛,经过三年的艰苦持续战斗,杀了武庚禄父和管叔,流放了蔡叔,几个东夷叛国逃的逃,灭的灭,东方秩序又安定了下来。

营建洛邑本是武王的遗愿,平叛胜利后,营建洛邑显得更为重要。周王朝调动了大批人力物力,周公、召公亲自带领,大干一年后顺利竣工。洛邑的建成标志着周王朝对东方统治的牢固,并为日后八百年的统治打下了基础。

平叛胜利的另一后果是许多邦国被消灭了,周王朝得到了许多土地和人民,为其封土建国创造了条件。因此,诸侯的分封大多在周公摄政时期。这些诸侯邦国都是文、武、周公的后裔。

诛杀武庚禄父以后,当时的殷部落还是一个人口众多、实力强大的部族,恰当处理殷商遗民问题至关重要。

首先,封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宋(今河南商丘境内),奉其先祀,把殷商的许多贵族子弟迁于宋,使他们与其他殷民隔离,并以客礼而非臣属对待他们。其次是奉康叔于卫(原殷统治区),来治理殷民,但不破坏他们原来的氏族组织,继续施行商政,只要遵守周朝的法律就行。再次是把殷民进行疏散,一部分殷民被迁到洛邑,还有六族殷民被迁到曲阜,接受鲁国管理,但他们都是同族而迁,不影响他们的家族关系。经过封立宋国,分散殷民,解决的办法得当而又及时,因此解决了众多的殷遗民问题。

成王、周公鉴于殷商信天命、恃武力而亡国,开始淡化天命,认为天命无常,天命的改变与民心的相背有关,即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既然上天的旨意与民心有重要关系,因此周统治者提出了“敬天保民”、“以德治国”等思想。

以德治国首先要求在位者重修养,并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比如克制自身的私欲、约束自己的行为、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等。其次要重视民众,真正把一般百姓当“人”看待,对待人民“若保赤子”,像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尽心抚养。再次是重教化,周统治者实行礼制,贯彻于民众,让民众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最后是慎刑罚,刑罚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最后一道屏障,慎刑罚,不滥用,疑罪从轻。

由于成王、周公制定了一系列的治国护民措施,社会秩序得到了极大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极大改善,周王朝进入了它的强盛期。成王在位22年去世,其子姬钊继位,被称为康王。康王在召公、毕公辅佐下,上承父业,励精图治,以致富国安民,颂声不绝,“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史记·周本纪》),被后世誉为“成康之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