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说中的“黄帝”有哪些功劳?

(2015-03-12 08:05:24)
标签:

黄帝

龙图腾

仓颉造字

炎黄子孙

黄帝内经

分类: 历史

传说中的“黄帝”一生下来就特别聪明,几个月就能言语,幼小聪明伶俐,长大敦厚勤勉,成年后即能明辨是非。

黄帝成年后,正赶上炎帝部落衰微、东方蚩尤部落兴起,追杀炎帝部落之时,炎、黄两部族共同抵抗、擒杀蚩尤与逐鹿之野,实现了炎、黄与蚩尤部落的大融合,诸部落共推黄帝为天下共主,从此进入了一个社会稳定发展的黄帝时代。

黄帝初继位,许多部落不听从号令,侵犯其他部落。黄帝率领部众,亲自征伐,披荆斩棘,风餐露宿。东到海边,西至崆峒山,无不留下黄帝评判安抚的足迹,往南到达湘山,往北追逐荤粥(匈奴)。四方平定之后,与各部落酋长会盟于釜山。

天下平定后,黄帝着手治理天下。

首先设置五官:春官青云氏,掌管仪理;夏官缙云氏,掌管军政;秋官白云氏,掌管刑狱;冬官黑云氏,掌管工程作坊;中官黄云氏,为众官之长,辅佐黄帝治理阴阳。又设置左右大监,监督各方事务。

黄帝还访贤选能,得到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文武之才,使他们能够按能力就官,治理民众。

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便于治理,黄帝把各部落的酋长封为诸侯,使各诸侯国治理好自己的事务,如有民众不服或乱政,或诸侯国之间发生冲突,黄帝有权出兵平叛,或废或立,便宜行事。这就是《通史》所说的“昔黄帝治天下,立为万国”。

黄帝任命了官吏,设置了王室办事机构,建立了一整套维护社会秩序的制度,使整个社会暂时进入了有序发展的时期。

就在这时,有个很棘手的问题摆在黄帝面前,也使他很为难,有什么问题能使这个精明能干的天下共主为难呢?那就是如何设置旗帜问题。

按黄帝本族的图腾,应该用熊作为旗帜,但若强制以熊作为新联合部族的旗帜,很可能引起其他部落的不满,给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最后精明果断的黄帝舍弃了本部族用了几百年的图腾,断然采用象征各部族联合的图腾“龙”作为旗帜。

从此,“龙”成为中华民族的总图腾,直到今日,我们仍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

黄帝治国采取了两种方法,即德治和法治。

他领导集团依据情理制定出适宜的法律,使民众能够自觉遵守。法律制定之后,黄帝带领各级僚佐首先遵守,给民众作出榜样。法律不随便更改,使民众的行为有所依据。又把仁义礼乐融汇在法律之中,使民众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一种较高的精神境界。

黄帝依法办事,不扰乱民时,顺应天地四时规律、阴阳五行的变化行事,民众也就能够有条不紊地做自己的事情,甚至不知道黄帝的存在,这就是《易经·系辞》中所说的“黄帝、尧帝垂衣裳而治天下”,很像后来所谓的“无为而治”。

黄帝娶西陵氏族的女儿嫘祖为正妃,嫘祖贤惠漂亮,帮助黄帝把国内的事务治理得井井有条,还带领妇女们发明了养蚕技术。蚕丝经过纺织,可以做成衣裳,丰富了人们的穿戴,蚕丝还可以制成布帛,为后来的文字书写提供了方便。

黄帝是一位高寿的统治者,他在位日久,社会发展比较稳定,因此在他统治期间,发明创造也就特别多。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歌唱和舞蹈的民族,在黄帝之前,华夏大地就已经出现了带有音律的歌声和符合音律节奏的舞蹈。黄帝继位后,命令乐官伶伦整理统一乐舞。伶伦根据当时的乐舞实际状况,结合自然界的鸟鸣、风响、根据音调的高低,创造出十二种律吕,其中六律为阳律,六律为阴律,为我国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黄帝时代出现一个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

古人对仓颉造字的说法几乎没有什么异议,我们应知道,创制文字绝非一人一地一时之功,在黄帝继位之前,各部落内部都已有简单的文字符号,文字的创造必然有一段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经过初创、整理、统一等系列过程和环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新事物的涌现,以及国与国之间交流的需要,所需的文字符号量会继续增加。文字的创造和不断增加,是和社会发展及人们的精神活动分不开的。

仓颉初造文字,是按照物类画出形体,叫做,随后又造出合体的会意字、形声字,以扩充文字的数量,叫做”,“字”的孳生,使文字数量增多。把文字写在竹简、丝帛上,叫做

蚩尤战败之后,东西方各部族进行了大融合,形成了新的华夏民族,黄帝为了便于统治,就把以前各部族使用的文与符号进行统一,这个重要的工作就交给了他的史官仓颉负责办理。

仓颉把现有的文与符号进行整理,再根据现实情况增加一部分文字,使整个文字符号统一起来,再通过行政命令的办法把统一的文字发布出去,废止原有文字,使新文字在各部族得以流通。

仓颉虽不是我们民族第一个创造文字的人,但他却是华夏民族统一文字的第一人,他对中华民族统一文字的贡献,后人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据传,黄帝时的创造还很多,如造独木船、驯服牛马、制作杵臼,甚至把后来成书的《黄帝内经》也和黄帝联系来,可见黄帝对后世的影响是多么地巨大。

据说黄帝百岁有余时驾崩,葬于桥山(今陕西黄陵县内),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中华民族的先祖,在山上建有黄帝陵、轩辕庙。

黄帝在位时,勤政爱民,使民众受到恩惠,去世后,他的教化仍在民间流传,这使他的治国方针又延续了二百年。

在这二百余年中,还有帝青阳、帝颛顼、帝挚和其他不知名的帝王在位,他们大都是黄帝的子孙后代,在他们执政期间,都按黄帝制定的方针行事,虽无多大建树,但都能把黄帝的治国精神流传下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