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何老是被人利用?
(2013-04-18 08:12:17)
标签:
孔子仁中庸周礼修养 |
分类: 历史 |
对于“孔子”这个名字,大家并不陌生,很多人对孔子的印象是:讲究礼仪,文质彬彬,儒者风范,中庸之道,等等,不少人很反感孔子搞的那一套,认为太虚伪了。 真的是那样吗? 实际上不是的。孔子是很讲究实质内容的,并非仅仅停留在表面功夫上。他是个有学问的人,却生活在战乱的时代,于是想用自己的学问拯救时代。 他发现周代的“礼”可以拯救当时混乱的局面,在孔子时代,也有各种各样的“礼”,比如祭祀祖先、神灵,办理丧事等等,都要举行一整套的仪式活动。 可是,孔子对那些形式性的活动并不满意,他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意思是,祭祀时,摆上玉帛,举行一些钟鼓弹唱之类的活动,难道就等于礼乐了吗? 可见,孔子是反对搞虚伪的形式主义的,他要为那些仪式注入灵魂性的东西,为仪式加进一个“目的”。这才是孔子所追求的东西。 他想让人们通过礼乐活动,达到尊敬祖先、孝敬父母、克制自己的行为、爱人如己等效果,孔子把这些优秀品质用一个“仁”字来概括。 孔子更加注重的,是“仁”这个灵魂性的东西,“仁”就是爱,爱长辈,爱父母,爱兄长,爱子女,爱国君,爱臣民,爱领导,爱下属,即爱自己周围的人,然后推及天下,爱所有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个人,作为一个人应该做到这些,也只有人才能做到这些。 孔子一点也不虚伪,他最注重道德上的修养,他认为一个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提高道德修养服务的,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他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知道,也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 后来人们发现,孔子所倡导的东西真是太好了,有形式,也有灵魂,如果用他的这套东西与人相处,处理每个人之间的关系,岂不天下大治了吗? 所以,后来就有孟子、荀子之类的人物宣扬孔子曾经宣扬的东西,当然,他们也加进一些自己的理解和发挥,于是,孔子这一派的思想就更加丰富和完善了。 当一种学说、理论或思想很完美时,它的适用范围就非常大,不但能够适用于个人的生活行为,对一个团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都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 孔子一派创下的思想体系就具有这样的作用,所以很容易被群体或国家利用,但是,一旦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或团体利用时,就会扔掉思想的灵魂,仅仅用它的形式和外壳,来装潢门面。 |
科学、宗教、哲学都具有这样的作用,个人可以用,群体可以用,国家也可以用,好人可以用,坏人也可以用,就像太阳,照好人,也照坏人。 我们不要抱怨太阳,太阳施恩于万物,错误的不是太阳,而是错误利用阳光的人,我们不应该抱怨孔子,错误的不是孔子,而是举着孔子的招牌、利用孔子之名行虚伪勾当的人。 孔子并不虚伪,虚伪的是抽掉孔子思想的灵魂,借孔子之名,仅仅做一些表面功夫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