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赵志浩的博客
赵志浩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603
  • 关注人气:90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研究生们究竟在“研究”啥?

(2012-07-09 21:21:57)
标签:

研究生

选题

小题大做

创新

猎奇

分类: 杂谈

研究生,搞研究的学生。

研究生的任务:选择一个问题,深入研究。

其中的关键:①如何“选择”问题?②如何“研究”问题?③如何“创新”?

如今的研究生是如何做的呢?请看:

 

一、题目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小。现今很多导师要求学生“小题大做”,而不是“大题小做”,即选一个涉及面很小很小的论文题目,在搜集材料和写作时,无限延伸、扩展和深化所论述的主题,以求多方论证,总的宗旨是小处着手、大处着眼,集中精力攻克一个问题,这样可以防止跑题或泛泛而谈,也不至于大话、空话连篇。由于问题和目标都比较集中,所以容易成功,做出来的文章也就比较保险。现实生活中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也往往是从一些小问题中引发出来的,这种见微知著、一叶知秋的笔法,确实有其高明之处。不过,这种选题方法也容易造成管中窥豹,即往往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一管之见。

二、选题及选材越来越生僻。很多研究生选题,专门挑选前人和别人没有涉及到,或很少涉及到的领域及材料,比如研究历史人物时,有意避开一些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等,而力图去挖掘不被人注意或埋藏得很深的“小人物”,以为这样便可以不落俗套,以求“创新”。其实,这是在选题上的一个很大误区,如果在观点和角度上没有创新,材料再新也没有用,当用旧的眼光去观看“新”的材料时,照样会落入俗套。

更何况,有一些问题是历久弥新的,不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变得不再重要,也不会因为前人或他人已经研究过而变得陈旧,一些关乎人类前途和命运的话题是不会变“旧”的,恰恰相反,能引起众人兴趣的话题更有继续探讨的必要,也只有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能够在常见的事件和人物中发觉不常见的道理,才能真正称得起“研究”,“于无声处听惊雷”,从一些人人都知道的事实中发现问题才显得更为可贵,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从猎奇中求新。

三、自己的观点越来越少。一篇文章要达到完全的创新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至少应该有自己的特点,而不是千面一孔,文史类研究与纯粹自然科学的研究不太一样,文史类的研究是有自己的特定视角的,也可以说是带着一定感情倾向的,其研究过程和结论都带有很强的个性特点。缺少自己观点的文章有很多表现,其中一种就像是套公式,完全是人云亦云,既找不出什么毛病,也看不出什么值得让人欣赏的地方,更不用说存在引人注目、发人振聩之处了,通篇文章多是一些套话,没有多大价值和意义。

还有一种文章,里面有很多闪光观点,但都是引用别人的,几乎通篇都是别人的观点和段落,这实质上也是没有自己的观点。现在的学术研究越来越规范,要求论文必须有引用或参考文献,很多国外的学术论文也大多是参考和引用别人的文献,自己的观点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篇幅,这样既尊重了别人的研究成果,又有自己的结论,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把别人的观点陈列出来,只是研究的第一步,真正的研究应把重点放在自己的论证过程和结论上,哪怕是得出一点点自己的结论,也应该把重点集中在这点“结论”上面。至于别人的意见应该只占很少的篇幅,概括性地总结一下即可,而不应以引用为时髦,认为引用越多越有学问和见识。说明和解决问题,才是一篇论文的第一要务。

四、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学术研究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纯学术的态度,也即是为学术而学术的态度;一种是触及现实的学术态度,即为了现实目的而从事的学术研究。第一种态度远离现实,第二种态度接近现实,深入现实。而我们所需要的是一种学术与现实杂交的研究,走向一种既有利于学术本身,又有利于现实的研究道路。

研究生选题脱离现实有种种表现,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避开现实的政治话题,等等。选题远离现实,一方面是为了显示研究素材“学术性”,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嫌”。作为具有一定学术性的研究课题,理应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以达到对现实进行审视与超越的目的,这是研究者所应具有的基本态度和原则,但并非因此就不讨论现实、不关注现实,甚至故意避开现实问题,从而丧失学术研究的功能和作用。如果学术研究仅仅局限于理论思辨、高深玄想或与现实格格不入,研究就失去了实际意义,还不如一些文学、小说等对人们的实际生活造成的影响深刻。所以,研究生选题还是应该多一些对现实的关怀,而不是走向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远离、甚至对立的路上去。理论与研究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关注实际生活中的人以及人们的实际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