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人模式利弊分析

早年合伙制在中国的实践较少,近年来则兴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老板意识、老板文化有渐弱之势。
2014年,万科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升级为合伙制,是中国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拐向"合伙制的标志性事件。
之后,碧桂园、乐视等纷纷推出合伙制;2014年至今,逾百家A股上市公司推出了员工持股计划。
此外,"双创"之际,合伙制成为创业的重要模式。新东方联合创始人、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说:"创业第一件事是要找合伙人,联合创始人比你的商业方向更加重要。"单打独斗越来越不适应创业的需要。创始人层面的合伙,为合伙制、构建良好股权结构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合伙人模式被越来越看好,他有何利弊呢?
下面小编将跟大家一起探讨合伙人模式的优势分析
真格基金合伙人徐小平说:“合伙人的重要性超过了商业模式和行业选择,比你是否处于风口上更重要。”
1. 合伙颠覆雇佣,利益分配更合理
合伙制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必然,是资本与劳动关系的重要转折。
长期以来,雇佣制是中国企业的主流模式。合伙制是对传统雇佣制的巨大颠覆。从资本雇佣劳动,更多变为资本与劳动的合作;从单纯的员工变为兼具股东身份,从打工仔变为合伙人,资本与员工更多地融合。
在公司治理权力方面,由于股权结构优化,股东之间的权力相对更均衡,员工话语权更大,相应的管理扁平化更普遍,分权成为常态。
员工之间更多体现为合伙、相对平等,而非传统的上下级关系,官僚主义空间更小,内部的监督更有力,部门之间的隔阂会变小。
正如周鸿祎所说的:"我经常跟员工说,我给你发工资,撑破天百万年薪,还有一半都交个人所得税了,所以工资就是养家糊口的钱,真的财务自由,一定要争取拿到股票期权,只有资本上的回报才能创造这种成功。"
合伙制下,员工和股东身份统一,有利于形成深度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降低企业发展成败系于一人的风险—合伙制下,"人人都是创业者",而非单纯依赖车头的动力。
2. 传位合伙人,企业运转有序
得益于合伙制的优越,普遍股权集中,由创业者、大股东直接掌控的民企中,美的集团、金螳螂等极少数企业成功进行了合伙人接班。
传位合伙人日益成为重要的企业传承模式。为何传位合伙人?
相较家族成员、职业经理人接班,传位合伙人有着显著的比较优势。
合伙人团队接班,合伙人的领军人物接任最高职务、扮演企业家角色,利于企业平稳传承。
金螳螂的大股东朱兴良2013年7月被执行监视居住、次年1月因涉嫌行贿遭逮捕的背景下,董事长等合伙人主动追加股票锁定期,金螳螂的增长依然较快,未现经营、人事震荡,否则,很可能是趁火打劫、树倒猢狲散。
合伙人弊端分析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级管理顾问吴春波认为:“对于互联网时代涌现出来的一些人力资本合伙人形式,我不太看好。
因为我觉得它没有解决治理结构的问题,存在太多不确定性。
最极端的一种是众筹模式所产生的合伙人。”合伙人模式的弊端是什么?
1.合伙人制度使决策权始终控制在一人手上
合伙人制度一个重要的创新是,合伙人位于董事会之上,由合伙人提名多数董事,而不是按照持有股份比例分配董事提名权,这样即使极端情况合伙人拥有股权为零,仍能控制董事会,从而拥有公司的运营决策权。
合伙人制度使得公司决策权能够始终控制在创始人和管理层手上,这让处在快速发展期的企业能够不受短期利益影响,始终按照长期战略稳定经营;短期来说是利大于弊,但长期看仍存在不确定因素。
2.机制创新的另一面是对权力的热爱
合伙人模式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阿里巴巴的模式。在马云看来,合伙人的定义就是:“合伙人,作为公司的运营者,业务的建设者,文化的传承者,同时又是股东,他们最有可能坚持公司的使命和长期利益,为客户,员工和股东创造长期价值”。
然而,他们的模式也逐步暴露了弊端
2015年,阿里巴巴集团CEO陆兆禧忽然公开宣布,“今天的香港市场,对新兴企业的治理结构创新,还需要时时间研究和消化。我们决定不选择在香港上市。”这是阿里巴巴集团管理团队首次就IPO相关事宜作出公开表态。
紧锣密鼓布置良久又宣布放弃,阿里也纯属无奈。
本来阿里想凭借巨大的前景跟港股博弈一番,换个允许“特殊制度”的特别通行证,但香港方面却已明确表示无意于此。
证监会召开董事局会议,对于“任何会被视为对阿里巴巴作出豁免,使其不需遵守现行上市规定”的改变,证监会都予以否决,其中包括允许阿里巴巴采取合伙人架构上市的建议。
管理层与风险资本相媾和,在上市前确立双重股权架构,而牺牲掉后来投资者的权益。
在双重股权架构中,公司创始人或管理层只提供了小部分的资本,却享有与预期资本不成比例的、大得多控制权,而一旦他们做出了错误决定,却又只需承担很小的责任,“合伙人制度”又怎么能避免这一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