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国风·曹风]蜉蝣
(2014-09-17 13:22:11)
标签:
健康情感文化 |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翻译:
蜉蝣羽翼薄又亮, 像你衣服真漂亮。我的心中多忧伤,我的归宿在何方?
蜉蝣(fu
you):一种寿命极短的虫,其羽翼极薄并有光泽。楚楚:鲜明的样子。采采:华丽的样子。掘:穿,挖。
蜉蝣是一种渺小的昆虫,生长于水泽地带。幼虫期稍长,个别种类有活到二三年的。但大多数是化为成虫,即不饮不食,在空中飞舞交配,完成其物种的延续后便结束生命,是朝生暮死。蜉蝣是漂亮的小虫。它身体软弱,有一对相对其身体而言显得很大、完全是透明的翅膀,还有两条长长的尾须,飘舞在空中时,那姿态是纤巧而动人的。而且,蜉蝣喜欢在日落时分成群飞舞,繁殖盛时,死后坠落地面,能积成一厚层。因而,这小东西的死,会引人瞩目,乃至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二千多年前,敏感的诗人借这朝生暮死的小虫写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暂美丽和对于终须面临的消亡的困惑。
活着是美好的,而且人与其他一切生物不同,他们懂得以人的方式来装饰自己,懂得追求美的姿态。蜉蝣翅膀的小小美丽,有一种不真实的艳光,那小虫的一生竟带上了铺张的华丽;是对人生忧伤的深深感喟,对美的赞叹描画始终伴随着对消亡的无奈,那种昙花一现、浮生如梦的感觉分外强烈。看蜉蝣而叹人生,人们以为蜉蝣生命短暂(不过一天时间,朝生暮死)而沾沾自喜,加以嘲笑,无异于五十步笑百步,实际上也是在嘲笑自己。人生何其短暂:弹指一挥间,转眼就是百年!人问自己:“你是谁?你往哪里去?”深入骨髓的忧伤根本上是无法避免的。特别是在缺乏强有力的宗教的古代中国,由于不能对生死的问题给出令人心安的解答,人心格外容易被忧伤笼罩。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对死的忧伤、困惑、追问,归根结蒂是表现着对生的眷恋,这也是人心中最自然的要求。阮籍《咏怀诗》之七十一,写木槿花、蟋蟀、蟪蛄、蜉蝣这一系列短寿的生物在世间各自发出声音和光色,感叹说:“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但这也就是世界的基本面目。
咱们的祖先,大多只看到眼前的实际利益。要么立功立德立言以求千秋万世不朽,要么纵情声色犬马及时行乐,要么求仙访道以图长生不老:它看重现世,只顾今朝,哪管身后。这同蜉蝣营营苟苟的一生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与此相反的态度是:既然死亡是不可超越的绝对界限,那么死后人的归宿在哪里?由此思索短暂的一生怎么度过,对死后有什么影响?人生的一切根本问题,在这种思索之中都要被一一检视和审查。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如驹过隙。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人生天地间,忽如远来客。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