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主进餐”的背后》读书心得

(2018-03-29 11:07:11)

《“自主进餐”的背后》读书心得

徐州市泉山区苏山中心幼儿园  薛雪

在“一日生活皆课程”和“让儿童自主成长”的理念的指引下,许多幼儿园对进餐环节进行了“改革”,但是,这些“自主进餐”的举措都合适吗?都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吗?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幼儿教育与特殊教育研究所张晖副所长的《“自主进餐”的背后》对我本次课题研究影响深刻。

一系列问题的症结不在于是否给了幼儿自主权,而在于把“自主进餐”等同于“自助进餐”了。事实上,“自主进餐”的意义与价值绝不仅仅是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主意识”,其背后的理论和实践值得我们深究。

首先,“自主进餐”是教师出于对幼儿园课程的深入理解、思考而实施的举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是在生活和游戏中通过动手操作、直接感知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动手操作”“直接感知”“亲身体验”是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我们在课程实施中要思考如何尊重和满足他们的这种学习方式和需要。

而现在我们之所以提倡实施自主进餐,就是希望教师们由此来思考“进餐作为幼儿在园的一个重要的日常生活环节,对于幼儿成为一个未来的社会人有着怎样的教育价值”,从而真正理解和认识到幼儿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他们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幼儿就是在生活中学习的。例如,学习进餐时的基本礼仪,学会在进餐时与人适度交流,这些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进入成人世界必备的素养和能力。若不给予幼儿在进餐环节自主学习、实践的机会,仅仅经由教师在集体中反复宣讲,是无法帮助幼儿获得这些素养和能力的。

其实,《指南》中提出的五个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幼儿都可以在进餐环节获得相关的经验,就看教师如何对待幼儿的进餐,有没有给予幼儿发展的机会,有没有意识到这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契机。但这绝不是指要以组织集体教学活动的思路来组织进餐,刻板地制订今天或本周要通过进餐实现什么目标,因为生活中的学习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例如,为了消毒方便,全园都统一使用不锈钢餐具,可是将心比心,我们成人喜欢这样的餐具吗?我们是不是常常会在逛商店时对一些好看的餐具心动不已,急切地买回家,并从中体验到了进餐的愉悦呢?幼儿对于不同的餐具也有自己的审美标准,但我们给了幼儿选择权吗?再如,为了加强幼儿对食物的认识,我们往往会专门设计一次集体教学活动,让幼儿学习关于某种蔬菜或水果的营养知识,但那不是真实的生活体验。

其次,自主进餐的背后反映了我们的儿童观。由于幼儿发育尚不成熟,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的阶段,幼儿阶段必须保教并重。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把幼儿看成是被动接受帮助和照顾的对象,因为幼儿生来就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如果我们尊重幼儿,就应该看到幼儿的能力,相信幼儿的能力。在我所接触的一些实施自主进餐的幼儿园里,教师们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原来孩子如此能干,我们以前怎么没发现!如果我们不放手,就永远感受不到幼儿成长的力量,也就会一直低估幼儿的能力。而给予幼儿进餐中自主的权利,可以让我们有机会重新认识幼儿的能力,发现儿童,进而改变儿童观,并把这种儿童观迁移到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其他方面。

再次,自主进餐的背后隐含着何为“自由“自主”的问题。实施自主进餐的目的是培养积极主动、自主自律的幼儿。“自由”“自主”的背后一定是“规则”“自律”,只有内化了规则,才能真正做到自律。例如,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一直被要求排队洗手、排队去操场、排队做操、排队吃饭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专人维持,没有栏杆,我们往往很难有秩序地排队。这是不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不重视培养幼儿自主遵守规则的意识,幼儿一直是被要求去遵守规则的。进餐也是一样,我们成人可以挑食,不想吃时可以不吃,想吃时可以多吃,进餐时可以自由交流,而对幼儿却有“摄入规定食量”“不许讲话”“专心进餐”等要求。

在教育实践中,难的不是模仿和借鉴一些做法、策略,而是在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引下实施策略。若理念正确,能一切从孩子出发、一切为了孩子,教师一定会找到适宜的方法来解决各种问题。然而即便学来了再好的策略,若不理解或没有真正领悟策略背后的理念,在实施时也会走歪的。决定教师行为的不是挂在嘴上的理论,而是教师潜意识里的教育理念。只有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才能把理论内化为潜意识里的教育理念,转化成自觉的教育行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