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生死相许
(2012-09-22 08:31:00)
标签:
杂谈 |
喜欢文学的人,一定感性。何况是能创作小说的人?
任何文学都是人学,都盛载着人类的感性表现,所以小说没有盛载丰富的、真挚的、生动的感情,一定难以成为很好看的小说。
不但是文学、电影、电视等艺术形态亦然。
看“唐山大地震”电影,最感动我的剧情并不是徐帆的慈母遭遇,而是徐帆以坚守寒舍去体现一种中国传统妇女对爱情的执着与坚贞。“守”着一座四面楚歌的孤“城”显示令人敬佩的无限英勇,“守”着一段没有前景的孤“情”也同样有令人震撼的无比魅力。
小说也好,电影也好,能输送出一个对感情永恒的歌颂信息,几乎都会受欢迎。
受欢迎的理由是物以稀为贵,在现实生活中实在不容易见到感情永恒,或为爱而生而死的例子。故此,精神上的渴望在表演艺术世界内获得体现,如何不开心?不满足呢?
我在写小说时,也会毫不放过写下这种海可枯、石可烂,一段感情可以是金不换、银不换、倾家荡产、粉身碎骨、在所不辞的感性故事,不只为满足读者的诉求,也为先让自己陶醉。当我写散文时,我认为感性与理性要取得平衡。我在讨论到人生的感情问题时,多以理性的思维去考虑善后办法。甚至不时在写日常散文中宣扬现代人所应有的坚强,鼓励打倒感情困扰,不必要为已逝去的缘分而放弃抓紧重新获得幸福的机会。
究竟二者是否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呢?
答案是:不。
“守”着一份真挚的感情所代表的执着与坚贞是永远美丽的。问题是今日的现代人很多都没有正视“守”着的那份感情是否值得?感情一定需要经过能表现品格和深刻地爱护对方的难忘事件孕育出来才值得生死相许。到了肯定值得生死相许的境界,“守”的方式也有很多,无疑,传统上的非卿不娶、非君不嫁所表现的执着与坚贞始终震慑人心,但也有很多“带发修行”,照吃人间烟火的例子,不是不可取的。爱情的固守同样是可以从不同的现代人生活与奋斗方式中去体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