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9/middle/a1a9622excbc08dc6f2a8&690
樊於期的头凭什么那么值钱?
——重读《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樊於期本来是个无名之辈,他之所以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就是因为他在荆轲刺秦王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据说,樊於期是河北人,因为荆轲刺秦王,后人只知道他是公元前227年死的,他是那一年出生的,史书没有确切记载。
樊於期一生值得一提的有三件事:
其一、秦庄襄王死了约10年时,他怂恿秦庄襄王当时17岁的小儿子成峤,乘秦国与山东五国交战之机,以秦始皇不是秦庄襄王的亲生儿子为由,发动叛乱,欲图抢夺当时22岁的已经做了9年秦王的秦始皇的既定王位。
其二、他协助成峤固守屯留,被王翦的大军打败后,投奔燕国,被燕王封为大将军。
关于他逃亡燕国的原因,还有一种版本,说是因为他率秦军攻打赵国,被赵国大将李牧击败,成了败将,他不敢回国。
其三、荆轲刺秦王时,他把自己的头颅送给荆轲,做了进献秦王的礼物。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中有句曰:“夫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可见樊於期的头很值钱。那么,樊於期的头,为什么那么值钱呢?
主要原因是樊於期给秦王带上一顶“野种”的大帽子,并怂恿秦王的弟弟成峤阵前倒戈,欲图除掉秦王,想自拥成峤为秦国新王。
阵前倒戈,已是死罪;“污蔑”秦王是吕不韦的“野种”并发檄文通告三军,也是死罪;欲图除掉秦王拥立成峤,更是死罪;更别说他怂恿成峤反叛兵败后投靠燕国并做了燕国将军。樊於期可以说是“罪该万死”。
因此,在樊於期拥立成峤兵败逃亡燕国后,秦王下令“戮没”了樊於期的“父母宗族”。
今天有很多人对樊於期的“献头”壮举很崇拜,把樊於期捧做大英雄,也许是不对的。
在樊於期时期,秦王还是一个很开明的君主。在荆轲刺秦王这个历史事件发生之前,秦王在秦国历代君主励精图治的基础之上,广纳各国贤才,广进各类忠言,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连横等策略,于公元前230年灭掉韩国,于公元前228年灭掉赵国,已经为秦国统一整个华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们痛恨秦始皇,但公元前227年时,他还不是秦始皇,而是秦王。他的一系列残暴的施政行为,是在他做了始皇帝以后的事情。
作为秦国正处于国立上升时候的秦国大将,樊於期其实是一个自私自利、利欲熏心、只贪图富贵的小人。
他目光短浅,看不清统一的大势;他贪图权势,一心想破坏秦国良好的发展势头,欲图扳倒秦王,搞乱秦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做新秦王的开国柱臣;他大不孝,害死自己的父母宗族;他大不忠,无论是在秦国国内阵前发动兵变,还是事破兵败后投靠燕国,都是谋反和叛国之举。
樊於期在自己人生的关键时期,因为只倾慕权势与富贵,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他选择走的是一条没有正义与公义可言的不归之路。
其实,樊於期在“荆轲刺秦”前,把自己的头颅“送给”荆轲作为进献秦王的礼物,与其说是爽快慷慨的英雄之举,还不如说是被迫无奈的穷途末路。
我们读史,不只要读书卷字里行间的故事,还要聆听文字背后穿越千年的清音。
时至今日,我们还有许多人把樊於期这样的一个人在自己的心里奉为英雄志士,不知道是对英雄的激扬,还是对英雄的贬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