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丹丹 国家统编教材一年级语文培训心得
(2017-08-20 21:37:47)
标签:
王成杰名师工作室统编教材个人培训心得教育 |
分类: 成员平台 |
醍醐灌顶 如沐春风
——参加国家统编教材一年级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太和县第三小学
2017年7月14日,带着满怀的好奇心,我有幸参加了由太和县教育局组织的2017年国家统编教材一年级语文学科培训。在认真聆听了四小王成杰主任对新教材的解读和九小李浩主任的讲座后,我对一年级新教材有种醍醐灌顶、如沐春风、拨云见日般的感觉。这次培训对于一个从未教过一年级的我来说,有无穷大的帮助。让我明白了如何把握好新教材、如何才能行之有效的去教学。下面我将此次培训所得的收获总结如下:
一、新教材新变化
(二)延续经典板块,开拓创新栏目。
新教材在延续了以前版本教材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了一些新的栏目,如“快乐读书吧”、“和大人一起读”等。“快乐读书吧”,每学期一至两次,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每次准备某一种阅读类型,如儿童故事、童话、寓言、科普读物等,让学生接触各种文体类型,激发阅读各类读物的兴趣,有意识让学生从小就掌握一些读书方法,让孩子自己找书来读。“和大人一起读”是新教材的亮点之一。大人指父母、老师或者其他家庭成员与亲友。一年级刚上学的学生自己还不会读书,所以让大人和他们一起读。这个栏目的用意是激发孩子读书兴趣,让孩子刚上学就喜欢语文、喜欢读书。这既是幼小衔接的方式,又能实现亲子共读,增进孩子与大人之间的感情。新教材新栏目的创新开发,更加符合学生认知、成长的特点,更加贴近人文需求。
(三)课文数量减少了,教学类型增加了。一年级上册,人教版原来有41课,现在减为32课;一年级下册,人教版原有39课,现在也减少为29课;汉语拼音的课量也减少了,识字课却增加了。课文数量的减少,是教学内容方式的调整,使教材所呈现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重视口语交际、读书等方面的内容,也更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一年级上册识字由原来的400个减少到300个,识字课虽增加了,识字的数量却减少了,这说明新教材更注重学生识字的过程和方法,如字理识字、传统蒙学识字、看图识字、形声字识字、事物归类识字、反义词识字、猜字谜识字等等,让学生在符合情节的条件下,采用正确的识字方法,有趣味的、轻松愉快的将汉字熟记于心。还能举一反三,认识更多的字。
(五)古诗文篇目增加了。新教材整个六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32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比原有人教版增加很多,增幅达80%左右。由此可见优秀的古诗文在新教材中的地位,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的精粹和瑰宝,值得反复品味和赏析。
二、因材施教,转变教与学
(一)让趣味进驻课堂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结合教材特点,通过观察插图、做游戏、唱儿歌等方法,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自主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如,教学《比尾巴》这一课,可将小动物们的图像通过卡通动画,或插图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观察小动物们尾巴的同时再想象其他动物尾巴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既充满趣味性,又达到了发散学生思维的效果,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一年级的孩子虽小,识字量有限,但是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中一些零碎的时间积累一些词语、知识,在不经意中建造自己知识的高塔。微小的量的积累,会带来质的飞跃。只有知识的广博积累,才有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从小锻炼,积累,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文,点点积累,步步飞跃。从娃娃抓起,不会写的字可以注拼音,只要对写感兴趣,写出自己所想到的,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写的东西,才能有今后的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总而言之,此次一年级新教材培训两位老师的讲座令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给我的教学提供了许多有效、有价值的方法,为我的教学道路指明了方向,我不再诚惶诚恐、不再手足无措,有的只是迎着朝阳,伴着一路欢歌,和可爱的孩子们一起走进全新的教材,一起遨游知识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