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滚动 俞老师

(2016-12-11 19:55:36)
分类: 教学活动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滚动

一、设计思路:

大班数学活动中,有认识圆柱体和球体的教学活动,我请幼儿从家里带一些形似圆柱体、球体的东西,幼儿带来了薯片筒、方便面筒、纸杯、茶叶筒、皮球等物品。课间活动的时候,孩子们把这些东西拿出来,放在地上滚来滚去地玩儿,还有些幼儿互相比赛,有的说:“看,我的茶叶筒滚得比你的纸杯快!”有的说:“我的这个还会转圈圈呢!”大家玩得兴高采烈。《幼儿园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在一日活动中,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因此幼儿的科学教育应更多地在一日活动中随机生成,顺应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基于这一理论指导,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探索活动——神奇的滚动。

二、设计意图:

既然幼儿对“滚动”有很大的兴趣,那我就设置情境让幼儿尽情地玩一玩滚动游戏,满足幼儿好奇、爱玩的天性。这些滚动游戏中,也蕴涵着许多科学现象,幼儿通过玩中观察、玩中发现、发现后尝试记录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发现物体滚动路线与其形状之间的相互关系,自主构建新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这样做可以发展幼儿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保护了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有助于培养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三、活动目标:

1.对生活中滚动的物体产生兴趣,能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自主探索出三类物体的滚动路线,并尝试记录。

3. 在游戏中体验合作探索的乐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体滚动路线的兴趣。

四、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物品:卷纸芯、罐头、杯子、饼干桶(正方体)、方便面筒、肯德基筒、牛奶盒(长方体)、皮球、塑料盒、纸盒、积木、圣诞帽等。

2.幼儿座位前面地上贴点,标有“√”“×”的两个筐,小棒8根。(为游戏《赶鸭子回家》而备的赶“鸭”棒。)

3.大记录纸一张,记号笔一支。

五、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哪些物体会滚动?(在活动室里散放着纸杯、圣诞帽、卷纸芯、皮球、塑料盒、积木等各种物品。)

1.玩一玩,分一分。师:小朋友看,地上有什么?请你玩一玩,看看哪些东西会滚动,把它找出来,放到打“√”的筐里,不会滚动的放到打“×”的筐里(过会收掉)。

2.幼儿操作,集体检验结果(请两名幼儿来检验)。

3.认一认,各形体(圆柱体、圆台、球体、正方体、长方体、圆锥体等)师:会滚动的东西里面可以分成几类?它们是什么形体?

师小结:一头圆大,另一头圆小的叫圆台;上下一样粗,上下两个圆是一样大的圆形的物体叫圆柱体;不管从哪边看都是圆的,不管往什么方向推都能滚动的物体叫球体;一头是尖的,另一头是圆的叫圆锥体;简单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

【设计理念】:开放、自由的空间很快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玩一玩:请幼儿玩一玩,想一想这些东西为什么会滚动呢?

【设计理念】:这个时候,幼儿手上拿着自己找到的会滚动的东西,开始有些兴奋了,都忍不住想把它放在地上滚一滚,玩一玩,那么作为教师,应给予幼儿自由玩的空间,但并不是让幼儿毫无目的地玩,而是带着问题去玩。这个问题就是:想一想,为什么它们都能滚动呢?让幼儿在玩中发现,玩中思考,初步感知能滚动物体的特征。

3.说一说:为什么这些东西都能滚动?

教师小结:它们的身上都有一个地方是圆的,圆的东西没有角,所以会滚动。

【设计理念】:幼儿带着问题自由玩,对问题的答案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都急于想把自己的观点告诉大家,这时老师及时给予幼儿大胆表达的机会,幼儿自由发表意见,老师适当引导,总结出答案:因为它们总有一个地方是圆的,所以会滚动。

(二)、第二次探索:物体滚动的路线是怎样的?

1.游戏:滚进球门。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小朋友两两一组,一人分开双脚做球门,一人滚动物体进球门,轮流进行。

【设计理念】:这个游戏的优点在于,缩短了幼儿等待游戏的时间,一个人滚动物体时,两个合作伙伴能同时观察,共同探究发现不同物体的滚动路线,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合作能力,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与协作的机会。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老师所做的就是观察与倾听,必要时和孩子们一起玩,做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鼓励者,最大限度地放手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通过这个游戏,幼儿会发现,有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小组的两个合作伙伴对发现的这一现象进行了质疑、思考、讨论。这时,老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有必要带领全体幼儿对这一发现作一个总结和提升。

2.集体交流,并尝试记录物体滚动的路线。

老师:“哪些小朋友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幼儿回答、交流后,请幼儿把这些滚不进球门的东西都送到前面来,这样可以让大家看得更加清楚。)

3.提出疑问:“为什么这些纸杯、方便面筒、肯德基筒就滚不进球门呢?”幼儿思考、讨论,教师给予及时的现场演示。

【设计理念】:当幼儿回答出“这些东西都是一头大一头小的”、“滚动的时候会转圈”等答案时,老师,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观点和想法的接纳、重视和赞赏,同时也可以让全体幼儿对圆锥、圆台滚动时会转圈这一科学现象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

4. 请幼儿上到前面大记录纸上记录它们滚动的路线。先记录出圆台、圆锥的滚动路线,再记录球体和圆柱体滚进球门的路线。

【设计理念】:在这一环节里,幼儿学会了记录,懂得了当自己在科学探究中有了结论或观点时,可以通过记录把他们呈现出来,让幼儿了解如何真正地“做科学”,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第三次探索:比一比,圆柱体和球体滚动时谁更灵活?

1.游戏“赶鸭子回家”。教师一手拿卷纸芯,一手拿皮球。教师:我们知道了圆柱体和球体都能滚进球门,那你知道它们滚动时谁更灵活吗?让我们通过游戏来找到答案吧!

2.出示“赶鸭棒”,介绍游戏玩法。教师:这个游戏需要四个人合作,小朋友自愿组合成四人组,1人做大树,1人做桥洞,1人做小鸭子家,1人分别赶“卷纸芯小鸭”和“皮球小鸭”。场景布置:绕过大树,穿过小桥,看看谁先到小鸭的家,谁就最灵活。四人轮流进行。

【设计理念】:上一个环节中,幼儿已经自主探索出三种物体的滚动路线,但对圆柱体和球体滚动路线的异同还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作为教师,有必要为幼儿提供更进一步的观察、经历、体验的机会,让幼儿探究出球体、圆柱体的外型与它们滚动路线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四人合作的游戏——送小鸭回家。

2.集体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问:“刚才,我们赶了‘卷纸芯小鸭’和‘皮球小鸭’,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皮球小鸭’好赶,‘卷纸芯小鸭’就难赶呢?”

教师小结:原来,从上到下一样大的圆筒,我们把它往哪儿推,它就只能往一个方向直直地滚去,转弯时不灵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滚动,很灵活。

3.教师:发现了那么神奇的事情,谁愿意再记录纸上补充出球体可以向各个方向任意滚动的路线?

【设计理念】:这一问题给了幼儿较大的发散思维空间,由于幼儿都分别赶过这两种“小鸭”,有了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所以都有话说,乐于说。

(四)、结束活动

教师:今天,我们玩了这么多会滚动的玩具,还发现他们藏着的秘密,你们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会滚动的东西?它们滚动的路线又是怎样的呢?请小朋友们回去找一找、滚一滚,把它们滚动的路线也画下来,带到幼儿园和大家分享。

【设计理念】:会滚动的东西不只局限于课堂上幼儿所看到的,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幼儿对它们依然有好奇和疑问,于是教师可以顺理成章地在活动小结以后向幼儿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幼儿课后继续进行滚动路线的探究和记录活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