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子共读《绿山墙的安妮》感悟:阅读.成长

(2013-03-06 20:11:26)
分类: 走进新教育

   阅读.成长

                                   费郑越家长

      周末,儿子交给我一个作业,要求写亲子共读《绿山墙的安妮》的感悟。我不禁惭愧,自从儿子会独立阅读以来,我从来没有和他共读过什么书,看来这次得共读一下了,顺便回忆一下这几年儿子的阅读历程。

    爱读书的孩子会是个好孩子,我一直坚信这一点,所以,在儿子刚刚六个月大的时候,我就开始给他读书了,当然只是适合婴儿读的那种“小手撕不破”系列的。儿子会说的第一个词语不是“妈妈”,而是“念念”。当我逗他:“还念不念?”他一定会响亮地回答:“念,还念念!”在学走路时,坐在学步车里,小手里举着本小书,到处追着大人要求“念念”!

    白天,奶奶在家里给儿子读书,晚上,我回到家,儿子就缠着我给他读,往往是连读五六本《婴儿画报》都不肯罢休,我经常读着读着就趴在床边睡着了。早晨,有时醒来,会看到儿子已经自己坐起来在看书了,看到我醒了,就会要求我念。就这样,儿子读书的习惯慢慢养成了,而读书的好处也慢慢显现出来,儿子从会说话开始,口齿就非常清楚,表达能力很强,而且懂得也比较多。上幼儿园时,有一次我去接了他之后到商场购物,碰巧遇到了儿子一个同班同学,两个小朋友互相打招呼,那位家长听到儿子的名字,很惊讶地说:“这就是费郑越啊!孩子天天在家说费郑越,说他什么都懂!”我这才知道儿子在同学的家长当中还有点“知名度”。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已经不再满足于我给他念了,而我也觉得太累,在他四岁时,我就干脆教他识字,很快,他就能够独立阅读了。

    上了小学之后,儿子的优势更加明显,在课堂上的见解经常会让老师和同学感到吃惊,公开课时,听课老师们对这个小不点印象也都非常深刻,他的见解或问题让老师的课很出彩。因为知识面比较宽,他的理解能力也相对较强,所以功课就学得很轻松。而这一切,都得益于阅读。

     儿子对于阅读的热爱,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他说,他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但不能不读书。走在街上,哪怕是个小纸片,他也得捡起来看看上面写了什么。在家里,除了吃饭,睡觉,写作业,几乎所有的时候的都是在看书。有时候叫他吃饭,三遍五遍都听不见,最后往往是我过去拎着耳朵把他拎到餐桌旁,有时候一本书看不完,简直是寝食难安。他阅读的范围也非常广,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在课堂上给同学讲阿基米德。妈妈办公室的阿姨看到他写完作业后捧着一本厚厚的《军事战争》之谜,都感到非常惊讶。

    家里大大小小有三个书柜,儿子自己的书就占了两个半。他看书的速度特别快,有一次,在网上看一篇文章,我刚看了两行,他就看完了,我不相信,让他讲讲内容,他马上讲了出来,等我再看完核对的时候,果然是这样。有段时间,他特别喜欢《藏地密码》,软磨硬泡地要求我买完整的一套,我问他为什么非得买这套书,他头头是道有条有理地给我讲了一大串理由,我听了之后就觉得真值得买,于是,网购了8本,凑齐了一套,结果,厚厚的八本《藏地密码》,他三天就全部看完了,我跟他开玩笑说,他读书的成本太高了,我养不起。

    他对于如何读书也颇有心得,今天,我读《绿山墙的安妮》,儿子想快点和我讨论,就建议我先不必全部读完,因为这本书每个章节都是相对独立的,可以先看看结尾。而且他还告诉我,有的书看一遍就行;有的书值得反复读,仔细回味;有的书他会先看看开头和结尾,然后再看中间的内容,因为这样能满足他的好奇心;有的书他会从头到尾地读,比如《藏地密码》,因为每一本书都会诱导你读下一本。

     《绿山墙的安妮》只读到一半的时候,我已经初步认识了安妮,就问儿子:“你喜欢安妮吗?”儿子回答:“喜欢。”我接着问:“你喜欢她什么?”儿子说:“她勇于改正错误。”我提出建议:“要真实,不要光说套话,真实才能打动人!”儿子马上回答:“虚假才能得高分!”说完哈哈大笑。我也忍俊不禁,虽然是句玩笑,但还是让我有一丝触动。其实,我们的内心深处,也许都有一个安妮,真实而坚强。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会羡慕她活得真实,而面对孩童真实的时候却不能宽容,甚至教他学会虚假。无论是孩子还是作为父母的我们,是不是都应该像安妮一样学会真实地生活,并且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能坚强乐观并坚信美好呢?

     这本书我会坚持把它看完,然后和儿子好好讨论一下这本书,好好讨论一下安妮,也许,这只是个开始,和孩子一起读书,会和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话题,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所以,谢谢这个倔强、乐观、真实的安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