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翡翠的有机物反应揭秘——与生俱来的

标签:
收藏 |
分类: 百家论坛 |
老翡翠的有机物反应揭秘——与生俱来的
众所周知,明清老坑种翡翠因为有有机物反应,所以多年来一直被国商检检测为“翡翠处理”,不过民间无论是从眼学的观察或是依据翡翠的基本物理化学的理论值来看都无法认可这种结论。所以,争论的焦点就在于老翡翠的有机物反应到底是人为破坏造成的,还是天然就具有的,或是其他什么原因形成的?经过民间的调查研究发现不仅仅是老翡翠成品,上溯到加工途中的坯料发现也有有机物反应,进一步追溯到老翡翠原石也发现了有机物反应。
本文将列举从成品到坯料再到原石的溯源调查实例,仅供参考。对于有机物的观察最为直观和易于理解的是观察紫外荧光反应,只要有紫外荧光反应就说明有有机物的存在,至于有机物的种类等信息是无法知道的。例如下图的老翡翠成品就有紫外荧光反应,也就说明了有机物的存在。
(乾隆老坑种翡翠的紫外荧光,反应强烈)



接着,再观察老坑种翡翠的中间阶段,即坯料阶段也存在有机物反应,下面是一块多彩绿翡翠坯料。
再加上密度、成分的检测确认为翡翠。)

(这件坯料通体皆有紫外荧光反应。坯料阶段是不需要炖蜡的,
那么坯料阶段的有机物反应是什么造成的呢?)
既然老坑种翡翠在半成品坯料阶段就有紫外荧光反应,那么推测原石阶段就应该有紫外荧光反应。下面再请看老翡翠的初始阶段,一块行内称之为“万年皮”的老坑翡翠原石。
因为这块万年皮的老坑种翡翠原石从窗口的内肉就可以看到紫外荧光反应,所以,这种原石加工出来的翡翠制品不经过炖蜡也会有紫外荧光反应,因此可以推测老坑种翡翠的紫外荧光反应是与生俱来的。
王春云博士早就对这种现象作了科学解释,并提出了老坑种翡翠有机物渗入的三阶段论理论。王春云博士如是说:翡翠虽然是致密度比较高的岩石,但是翡翠岩石结构的内部天然地存在无数的微米级晶间空隙(intergranular pores),俗称“毛细孔”(capillary pores),翡翠毛细孔的直径大约是人体毛细孔的千分之一左右。形象地比喻的话,原生翡翠结构中天然存在的无数的毛细孔使得原生翡翠结构像海绵一样,这种“海绵”结构可以吸附小分子有机物——这是翡翠独有并且区别于其它宝玉石的特点——翡翠是多孔质的钠铝辉石矿物多晶体玉石。


王博士认为老坑种翡翠的有机物渗入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几百万年、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漫长岁月中的次生矿时期受氧化、水浸以及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影响生成的。这就是老坑翡翠原石的特征之一带有“皮壳”的原因,行内的人可以分得出来是“千年皮”还是“万年皮”,这个“皮壳”是怎么形成的?这就是俗话所说的“海枯石烂”,其原理就是自然界中的有机物,例如细菌、微生物这些微细生命体渗入翡翠毛细孔结构,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里腐蚀了翡翠,导致翡翠表皮蜕变形成“皮壳”。注意,这里的有机物是细微的渗入、缓慢的扩散,不会对翡翠的结构造成任何破坏,丝毫不影响翡翠的天然属性。
为了彻底证实这一推测,日前终于征集到了一块老坑种翡翠原石,如图:

在北京瀛芳斋文物鉴定有限公司的大力协助下,
将此原石剖开做了科学检测。
原石天然性质的确认:经防风打火机烧灼原石外皮,未见起火、冒烟、变色,说明外皮是自然老化形成的。
尺寸重量:(约)71×72×60mm / 477g
密度:3.288
硬度:7(剖面)
折光率:因为剖面是粗加工面,未抛光,所以未测。
化学成分:与翡翠成分的理论值完全相符。
根据检测数据可以判定样品原石的天然翡翠属性。但是,发现样品原石的剖面紫外荧光反应明显,如下图:

(上部是石英岩手镯、下部是样品原石,两者紫外荧光反应的比较。)
通过以上翡翠原石的观察,发现:
(1)首先,确认了样品原石的天然属性,没有受到过人为有意图的处理。所以,对此原石的紫外荧光反应的原因进行科学研究是有价值的。
(2)发现了翡翠原石本身具有比较强的紫外荧光反应,证明了王春云博士对老坑种翡翠珠宝的有机物反应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几百万年、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漫长岁月中的次生矿时期受氧化、水浸以及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影响生成的推论。现在有了实物,将委托王春云博士通过红外光谱、拉曼探针的微区测定等科学研究手段继续研究,取得科学数据。
(3)现阶段已经可以从逻辑上说明清老翡翠的天然属性。但是,科学需要的是严谨的证据,如何充分地说明翡翠原石本身就具有的紫外荧光反应,我们期待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笔者正在寻找红翡、多彩翡翠原石进行研究,如果您有并愿意支持这项研究,请与笔者联系。
原文作者: 廣泉
原文刊载:收藏殿堂 2019 11 09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 转载本文谨对原文作者表示感谢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