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微观再赏宋代哥窑四羊尊

(2018-03-24 19:47:36)
标签:

转载

分类: 百家藏品
好文章、学习了!

   谁来揭开哥窑的神秘面纱

——微观再赏 宋代哥窑四羊尊

 

20171114日,故宫博物院宋代五大名窑中最后一个-----“哥窑学术研讨会”的召开,“金丝铁线--------故宫博物院哥窑瓷器展”开幕,这标志着我国宋代哥窑瓷器的探索出现了阶段性的最新研究成果,而“哥窑瓷器展”则体现了文博系统内的高端代表水准

哥窑,虽说属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但是,截止到今天,在没有找到窑址、实物与窑址无法对应的背景下,却有那麽多的被称其为标准器摆放在各级博物馆里,如果要问,这些东西都是从何而来,烧造于那个年代,是否具有达到共识的鉴赏标准,谁能说的清?

“窑址对应”之说只会让更多的人们无奈的坐等着美好的未来

当然,散布在博物馆之外的民间藏家,没想着要跟哪家窑址去对应,关心的只是藏品是否符合于千百年来惯用的传统,再运用科技手段以图新的发现

现在的问题

所称之为“传世哥窑”的鉴定标准是什么,谁来定?

有幸,本次会议有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耿宝昌先生,在《漫谈哥窑》的发言中提到,依其从事古陶瓷近80年的经历,介绍了“传世哥窑”的收藏与流传的情况,特别提到五项识别的特征

无疑,这五项识别特征也为广大的民间哥窑收藏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五项识别特征之(一)——“器型仿古青铜器”


http://s3/mw690/0062N9pZzy7j7YoEe1s92&690
图1       笔者的米黄色釉,开“金丝铁线”纹络,仿古代青铜器造型,古拙、质朴、浑厚的气韵,精美而庄重的礼器--------哥窑四羊尊


http://s13/mw690/0062N9pZzy7j7YoQmCw4c&690
图2     哥窑四羊尊 高:19.8厘米  口径:13厘米   底足:9.2厘米

 


http://s2/mw690/0062N9pZzy7j7YoV8lPe1&690
图3        陈列在北京国家博物馆的青铜器四羊尊

     商后期的青铜器四羊尊于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

     青铜器四羊尊器型高大,造型精美,工艺考究

2018322日拍摄于北京国家博物馆)



图 4         型和貌源自青铜器四羊尊
               却又独创出陶瓷艺术特有的神韵
      金丝铁线彰显宋代哥窑最精彩的标志
      是中国古陶瓷史上的重大创新

 金丝铁线的美在于自然、在于随意、在于涣散,“在于无为而成,不为机心所拘,不为法度所限,如水上行风,涣然而和,涟漪为散,散而有文,一切都在无意中”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朱良志赞美宋代哥窑之语


五项识别特征之(二)———紫口铁足

http://s12/mw690/0062N9pZzy7j8wx1fRhab&690

图5     口沿釉薄处,紫中泛蓝




http://s11/mw690/0062N9pZzy7j8u7lZrA2a&690
图6      底足铁线与金丝构成了天圆地方
           纹理的走向随意、豪洒、自然


五项识别特征之(三)———黑胎或深色胎


http://s7/mw690/0062N9pZzy7j8u7oL4i36&690
图7        坚密、敦实而偏重的胎骨

     外表涂着一层铁黑色护胎釉

     用指弹扣发声沉闷

     糠、酥、老、裂是人们形容古陶瓷自然老化的显著特征


http://s13/mw690/0062N9pZzy7j8u8Pazi5c&690
图8     历尽沧桑的宋代哥窑四羊尊

    度过了烟雨风尘的沼沼岁月

    无言

    沉默

    累累伤痕

    铁鞋踏破

    火气沉隐

    看今日

    更让往昔风华增添着英俊

    说老来如新

    唯细节之处方得以验明正身


五项识别特征之(四)———具金丝铁线

http://s4/mw690/0062N9pZzy7j8wA2JRp53&690
图9       羊角釉薄处,透闪紫蓝色光泽

     铁线与金丝艳丽多彩、交相辉映,

     泛起诱人的青、红、蓝、紫色的光晕

     口沿的长铁线纹络也显示着与紫蓝色相同的气韵

     判定

     紫蓝色口沿和铁线纹络,源自护胎釉中特殊色料在烧制过程中,经高温化合而泛出同一种矿物元素

     哥窑瓷器的口沿泛紫,与文献比对,名副其实

     实物验证着文献

     文献导引着研究实物


     有时候

     还得借助观赏汝窑那“有纹者真 无纹者尤好”的鉴识方法,把深奥的辩证关系摸熟摸透

     因为我们看到,有的东西不具备文献表述的特征———没有紫口的哥窑器物在馆里躺着

     有紫口的哥窑器物在众多藏家家里头立着

     不用疑惑

     有紫口,有铁色的纹络,当会为破解宋代哥窑铁线的来历,开启一扇见到山的大门



五项识别特征之(五)———乳浊釉

http://s2/mw690/0062N9pZzy7j8u95t8591&690
图10     乳浊釉、粥皮状、失透、油腻、出汗、亚光、棕眼、蟹爪纹、垂釉

     但凡与哥窑釉面相关的典型特征

     不是所有称其为宋代传世哥窑的器物都具此相

     而笔者的哥窑四羊尊确应有尽有


关于哥窑的口沿垂釉

http://s11/mw690/0062N9pZzy7j8wDl5Nw5a&690

图11      耿宝昌先生特别提到

     宋代哥窑器的一绝-----即器物的口沿具有垂釉环釉特征

     哥窑四羊尊虽为方口

     的确在口沿下发现欲滴之垂釉

   


微观下的自然老化痕迹


http://s1/mw690/0062N9pZzy7j8uacAA850&690
图12      显微镜下

     透明泡、黑色泡、褐色泡、白色结晶斑汇聚在毫厘之处的地方

     显示着釉面在不同时段经历着衰变、老化的过程

 

     黑色破口泡的裂隙掩盖不住底层的红色破口泡

     红色破口泡与金丝的色相相同

     黑色破口泡与铁线和紫口的色相相同

     红色的釉料元素当是由下往上、由里往外浸泛出来

     这样

     必将否定器物是出窑后再做由外往里染红色的工艺之说

 

http://s3/mw690/0062N9pZzy7j8ua7Eu612&690

图14       中心大图的破口泡与黑色泡及白色结晶斑

     小图内、中、外有三色破口泡与残气泡

     小图棕眼内金黄色丝状结晶物

     小图黑色破口泡被红色残泡覆盖

     小图棕眼内白色结晶物

     小图纯白银光泽的破口泡

     小图相邻为伴的黑白两泡

     小图独立的黑色破口泡不被红色物质侵染

     图片验证着气泡与金丝同为特别配方的釉料烧制而成

     独特的配方与古老的烧造工艺使得哥窑瓷器之金丝铁线纹饰随意、自然、洒脱,尽显超级的自然美

 

     识别古陶瓷釉面上的透明泡、变色泡、破口泡、泡中泡

     特别是不同颜色的泡中泡

     有的发生在底层

     有的则发生在顶层

     黑红倒置,色泽多款

     那外部“浸色”之说岂能让逻辑更圆满

 

     同窑不同色,同器不同色

     笔者哥窑四羊尊各种形态的气泡该不会发生在其他哥窑瓷器上

     没有这样气泡的不一定不是宋代哥窑

     有这样气泡的一定是宋代哥窑

 

     尽管

     有说看气泡可能仅仅是枝叶末节的现象

     我却理解

     那是一叶知秋

     积累与传统造就了文化自信

     探索与发现激励着收藏自信

 



微观下的使用痕迹

http://s1/mw690/0062N9pZzy7j8ubTXO0c0&690
图15      青铜器四羊尊原为商周时期的先人祭祀用的礼器

     宋代哥窑瓷器则盛行仿造古青铜器的样式

     当哥窑四羊尊出窑后究竟作何用项不得而知

     哥窑四羊尊的底足显现着清晰的使用磨损痕迹

     那么

     我们从常用的口沿区域还能发现使用的痕迹吗?

 

http://s3/mw690/0062N9pZzy7j8wJfd2qa2&690
图16        经仔细的观察终于有了发现

      在口沿內侧的棱边有磨痕

      揣测

      这些擦痕形成的原因

      绝非造假者的故意

      应与古人长年的往尊口内插抽物件、相互摩擦有关联

 

辨识哥窑鱼子纹

http://s1/mw690/0062N9pZzy7j8ucKUzm80&690
图17       人们都说哥窑的釉面隐裂如鱼籽

      众所周知

      大马哈鱼籽颗粒饱满,层层叠叠,如墙似山

      那么

      哥窑瓷器的釉层如何表现出鱼籽堆砌般的立体形象呢?



http://s6/mw690/0062N9pZzy7j8ucZqbXe5&690
图18
http://s8/mw690/0062N9pZzy7j8wNKGYn67&690
图20      三图均显示哥窑四羊尊的釉料呈颗粒型、立体状的“鱼子纹”

      显微观察

      露在釉面上的物质并非在同一水平面

      而是球状的釉料凸显在表层

      问题

      烧成这种釉儿的料都是什么成分?

      注意

      还有颠覆性的物证

      看那不计其数的颗粒状白色结晶体,有的覆盖着金丝,有的也覆盖着铁线!

      诸多的白色点状儿结晶体,是不是真的很像漂浮在水面上的鱼籽?

      再联想

      金丝铁线的成因

      究竟是黑先红后,还是一个窑里同时焙烧而成?

      探索了多少春秋,争吵了多少个日日夜夜

      就在这个当儿,又杀出来个白点鱼籽面纱,把它们通通都蒙上了

      你说

      难道也是工匠们浸染的、大师们手绘填充的?

 

      一波未平一波再起

      神秘的宋代哥窑

      扑朔迷离

      谁来揭开神秘的面纱?


 

 

        白发老玩童孟凡和

       2018 3 24日 北京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