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作论语|杨再隋:警惕语文教学的“内卷”

(2022-03-17 10:57:05)
分类: 学习情况

警惕语文教学的“内卷” 杨再隋 “内卷”是什么?是在不能突破现状,无力参与业内竞争,无法超越自己之后,不情愿地向内卷缩。主要表现为低水平的重复模仿,无意义的“精益求精”,无价值的“高大精深”。从战术上看,是低效的“消极防护”,从战略上讲,是短视的“委曲求全”。是某些人在特定环境中的职业危机感和浮躁心理的反映。 学校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语文教学也难免受到侵袭。由于语文教学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如教材反复修改,学情变化不定,“双减”之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等。此情此境,有的教师深感力不从心,专业水平也不见长进。今天只是昨天的重复,明日不过是今日的翻版。教学无新意,瓶颈难突破。直面现状,有人得过且过,不自觉地变成了“教书匠”;有人则不甘于此,奋力挣扎,竭力突破,突破无果,向内使劲,教学中的“内卷”现象就产生了。主要表现如下: 一、过度解读课文,要求讲深讲透 语文教学要求细读课文、深度思维都无可非议。但细读不是忽略重点的琐碎,深度亦应有度,即教学必须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的要求,适合学生的认知程度。 语文教学当然要求“精”。教师要讲得精要,讲得精彩,学生要练得活,练得精。但不能刻意追求“精”。例如脱离学生实际的深度挖掘,在浅显的故事里引申了人生哲理、审美价值、生活教训、历史意义。使学生不知所云。有的课则从广度上无限拓展。有的老师为使教学有新意,特意从网上下载了和课文无关的名人轶事,花边新闻,市井笑话等等,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这样,不仅转移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注意力,甚至有可能偏离教学的大方向。 二、过于注重形式,讲究包装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是普遍法则。但脱离内容追求华丽的外包装,已蜕化为形式主义了。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觉得,既然在教学内容上无新意,只好在外在形式上求新、求精、求美了。如今,主要是在课件设计上过分追求美观和精巧。由于课件色彩鲜艳,生动形象,和课文内容联系紧密、动态地展示了课文情节发展变化的过程,自然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然而事物发展常常是此消彼长,此起彼伏。 此时,课件的作用突显了,然而教科书不见了,语言文字隐没了,学生的自主实践过程被省略了……课堂上,学生有时也很兴奋,很活跃,但这些花花绿绿的东西如过眼烟云,课后不久就烟消云散了。 除此之外,还有那些徒具形式、无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嬉笑打闹、浪费时间的即兴表演,以及几个优生的反复多次的发言等等都是形式主义的种种表现,依然陷入“内卷”。 三、急于求成,制造规律 规律是客观事物之间的必然的内在的本质的关系和联系,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规律靠智者去发现,只能遵循,不能制造。当有人试图突破自己之时,就想到去发现规律、制造规律,于是就冥思苦想,一会儿阅读的几条规律被总结出来了,一会儿写作的规律也总结出来了。分门别类,按序罗列,语句规整,有模有样,深究之,这些都不过是对某些教学现象的概括,经受不住教育实践的检验。 “内卷”既反映一个人浮躁、焦虑的心态,也是一种闭锁、狭隘、偏执的思维方式。“内卷”的结果,还是在原地打转,不能前行、也不能突破、更不能超越。本想专注细节,以巧取胜。却弄巧成拙,费力不见效,白白做了许多无用功。所以应克服短期行为,保持平常心态,把稳着实,砥砺前行。还应鼓励多向思维、求异思维、拓展思维,优化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会有创新思维的萌芽,也才有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