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学习情况 |
习作例文作为习作单元的一个重要板块,是以往教材中没有的,它安排在精读课文、“初试身手”之后,“习作”之前,在单元中承上启下,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习作例文,文章的主要元素,如文章的结构、写作方法、表达手法等与“初试身手”“单元习作”教学重难点存在较高相似性。因此,习作例文的教学要与这两者教学相呼应,从例文中找到恰当的学习元素进行方法迁移,并运用在习作中,或者把例文转化为学习支架,解决习作教学的重难点。本文以统编版五上习作例文教学为例,以落实单元习作要求为目标,根据例文特点,谈谈习作例文与“初试身手”“单元习作”融合教学的策略选用,把习作例文用实用活。
一、范文引路——引导示范策略
习作例文作为一种范例,是专门提供给师生用以学习或者解决问题的模板。例文提供了习作可以依循的步骤,对于习作教学的重难点、学生习作常见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例文学习获得解决的方法。习作例文由三部分组成,如《风向袋的制作》由正文、旁批、课后习题三部分组成。正文类似于范文,批注对应正文内容,是习作过程的再现。课文共有三处批注:第一处批注说明风向袋制作准备过程;第二处批注解释了说明方法的作用;第三处批注重点强调有条理地写出制作步骤,操作性、借鉴性都很强。批注与例文相互辅助,把习作要求具体化、显性化。教学中,可以把例文与批注的内容对应,两者结合起来自主学习,加深对例文的理解,达到借鉴的作用。课后习题“说说课文是如何把制作风向袋的过程 介绍清楚的”,直接指向单元习作目标“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指向例文学习的重点。学生对应批注学习例文,能清楚地知道例文写了什么内容以及写作过程。
统编版五上习作单元语文要 素是“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是小学阶段第一次说明文习作。教学中,通过单元习作前置教学,把“通 过几个方面把事物特点介绍清楚” 的习作要求落实在前置教学任务中,布置资料搜集与习作构思的学习要求。经过学情前测,发现学生在搜集资料了解事物特点方面存在不全面和不充分两大问题,导致习作构思特点重复以及特点太少, 因此,用例文《鲸》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从几个方面把事物特点写清楚,让学生通过学习从不同方面构建事物的特点,再次进行习作构思。教学过程如下:
1.学情前测,呈现问题。出示学生预学单中有共性问题的两类情况。(略)
2.根据学情,发现问题。
(1)发现学生搜集资料过程中存在不全面不充分的问题。
(2)出示学生习作构思学习单,再次发现由于搜集资料的原因导致习作构思过程中事物的特点有重复的现象。(略)
3.学习例文,解决问题。借助批注,学习例文《鲸》。以同样的思维导图建构文本主要内容,通过关于鲸的学习,了解介绍一种事物要从不同方面进行说明,有侧重点,做到条理清晰。教学目标指向单元习作要求。
4.针对问题,对照修改。对照例文以及前测学习单的问题进行习作构思的修改,对重点说明部分做记号,再次搜集资料,从不同方面了解事物特点。
例文作为示范引导作用,在策略运用上与单元习作进行融合教学。教学应深度解读例文,借助例文,在学生有问题处进行示范与引导,把例文示范价值扩大。
二、答疑解惑——解释说明策略
解释说明教学策略是让学生先经过习作体验,再发现问题,然后利用例文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一策略的使用可在“初 试身手”和“单元习作”之后,发现 学生习作问题,把例文作为解决 问题的例子进行教学。以问题为 导向的教学,更好掌握和理解说 明文写作的方法技巧,在单元教 学中灵活使用以提高习作例文的 教学效果。如学生完成“初试身 手”第 2 题改写《白鹭》2~5 自然 段片段习作后,通过呈现习作,发 现问题,并把问题转化成习作评 价标准,形成说明文写作三问:“1.把事物特点说清楚了吗?2.说明性语言表达准确吗?3.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了吗?”通过“三问” 开展自主评价,学生明确自己习 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再及时利用 例文开展学习。
这一教学策略的使用,教师 了解真实的习作起点与问题,在 学生习作基础上设计学习活动, 解决问题的方法隐含在例文中, 解惑之后进行习作修改。例文使 用过程中可根据问题特性,以多 种形式多次出现例文,活用例文。
1. 针对问题呈现例文片段。在改写白鹭外形的过程中,大部 分学生套用原来文学性的语言描 述,不符合说明文要求。针对这一 共性问题,与《鲸》的第 1 自然段 进行对比教学,发现同样写一种 动物的外形,说明性文章是通过 一些说明方法把外形写出来,说 明方法的使用能让读者更加清楚 明白地知道这种动物的特征。以 问题引出例文学习,找到解决办 法后对自己的习作片段进行修 改,效果立竿见影。
2. 针对问题呈现整篇例文。本单元提出的习作要求是“分段 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并“试着 运用多种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 征”。单元习作中,学生出现以下 几个问题:(1)从网上查资料,习 作成为资料的堆砌,没有加工整 理。(2)习作没有章法,篇章布局 没有条理。(3)说明方法使用牵 强,没有把事物的特点介绍清楚。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把例文《鲸》 作为解决问题的学习材料,针对 问题呈现整篇例文进行学习,学 习目标明确,学习效率高。
3. 针对问题多次呈现例文。为了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 例文呈现的时机和次数可根据 学生需要进行教学。如学生在使 用说明方法时过于牵强,可再次 呈现《鲸》第 1 自然段,重点学习 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学习发 现,选择作比较的对象,要与本 来事物有相似之处,两样事物在 大小、功能、外形等方面有相似 点。其次,选择作比较的事物一 定是大家熟悉的,用熟悉的事物 比较容易让读者明白其特点。多 次呈现例文,不断发现说明方法 使用的秘妙,不断解决学生习作 中出现的问题,使说明文习作有 法可依,有章可循,让说明文写 作有效落地。
三、临文摹习——专项练习策略
专项练习教学策略是指针对 某一个知识点进行高度专注的反 复练习。如从学生习作中发现对 于作比较说明方法的恰当使用是 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必须有 针对性地对这一说明方法进行专 项的练习,在实践练习中促进对 说明方法的领会。教学中可以提 取例文中作比较的例子,以例文 语言材料为模板,设计精准练习, 进行反复训练。
此策略使用的关键是练习 的设计要有精准度,设计练习之 前教师对学生习作要有前测内 容,摸清问题症结,哪里需要修 改、如何修改,通过精准的练习 设计“对症下药”。以下几种练习 方式可作为参考:
1.对比修改式练习。单元习 作中,学生通过搜集关于恐龙的 资料,对于双腔易碎龙外形庞大 进行说明。学生在个人习作基础 上,对照例文发现列数字的说明 方法使用不恰当,参照例句对自 己的习作进行修改。以下是针对 列数字说明方法的运用的对比式 练习教学:
学生习作:恐龙是个大家族, 曾经在陆地上存在过的顶尖掠食 者,它们大多体型庞大。最大的食 草性恐龙叫双腔易碎龙,是历史 上最长最重的恐龙,是当时乃至 地球上已知出现过的最大生物, 体长可达 58 米,身高 15 米,体重 平均在 180 吨,最重可达 220 吨。
(1)出示学生习作,了解内容及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2)交流列数字说明方法在表达中的作用。
(3)出示《鲸》第 1 自然段中列数字的句子,进行比较,发现异同。
(4)集中修改习作,积累列数 字说明方法表达用词,如“左右” “大概”“近”“约”“估计”等。
从习作片段中发现学生已有 意识运用列数字来说明双腔易碎 龙体型庞大,对说明方法有初步 的感知与运用,但是运用的数字 出现绝对化的表达,不够科学。出 示例文的相关句子进行比较,就 能发现同样运用列数字写事物体 型庞大,例文中的每个数字前都 有“约”“近”“左右”等词语。对比 中发现,发现中修改,修改中体会 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2.补白填空式练习。《鲸》第 5 自然段通过打比方的方法形象地 写出了鲸的呼吸,语言生动,画面 感很强。打比方的对象应选择比 较熟悉的事物、场景等比拟陌生 的事物,达到形象、清楚的表达效 果。针对这一技巧,结合“初试身手”第二题,设计补白练习:
白鹭全身雪白,颈部和脚修长,肩部和背部的羽毛狭长柔软, 一直向后伸展到尾端,静静地站 立在水里,就像___。
白鹭身体不大不小,___和___都嫌太大, ___又嫌小了,白鹭的样子,大小适宜, 看着自然,不觉得突兀。
两个练习分别针对“打比方” 与“作比较”两种说明方法进行填 空补白练习,在练习中体会特点, 进行语言实践运用,完成书本语 言到个体语言的复制,增加说明 性语言表达的熟练度。
3.模仿创造式练习。例文《风 向袋的制作》以“第一”“第二”的 分条表达方式把一样事物的制作 过程分步写清楚,这种表达条理 清晰。课后,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亲手制作本地名特产“邵永丰麻 饼”,把习作与生活、语文与实践 紧密结合,根据例文进行模仿创 作,把一样事物的制作过程写清 楚。通过类似的练习能举一反三, 在习作中做到有条理、写清楚。
例文作为一种习作摹本,无 论是篇章还是局部都是学生练习 临摹的最佳范本。本单元说明文 习作教学中,应根据习作的不同 时机及学习需求,设计不同形式 的针对性练习,让学生在摹习中 掌握说明文的习作方法,对说明 文语言表达进行自我复制,以掌 握说明方法的表达技巧。
总而言之,习作例文主要用 来解决学生在“初试身手”与“单元 习作”中出现的问题,在例文学习 中明晰习作方向,指导习作过程, 落实习作要求。本文涉及的三种策 略在习作例文教学中的运用应该 根据学习的需要灵活取舍,策略选 择应适时适需,策略方法可合理互 补,让例文教学发挥鲜活的效应, 让学习在课堂中真实地发生。
(作者单位:浙江衢州市柯城区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