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行为训练的意义
(2014-07-24 22:49:57)
标签:
体育 |
消防心理行为训练是根据应用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体育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借助身体训练手段,用于提高人的基础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训练课程。以“个人成长突破、团队沟通协作”为宗旨,力求结合实际工作,利用专业的器材和情境模拟,采用体验式培训方式,将团体心理训练、体能训练、军事训练内容融为一体,通过丰富多样的心理行为训练项目促进参训人员的认知领悟和行为改变,培训和改善参训人员的心理素质与行为习惯。空中项目多以“挑战自我、超越极限”为目标,利用大型的空中训练器材和高难度的技能训练,通过反复训练使受训官兵养成良好的行为应对模式和认知模式,让受训官兵在特定的情境中去体验心理上的变化,培养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军人品质,从而提高战斗力。
进行心理训练是克服消防官兵在战斗中产生消极心理的需要。现代火灾复杂多变,火场的复杂性、不可知性及剧变的场面,以及抢险救援、处置突发事件等,很容易使消防人员产生心理障碍,心理准备不足,直至产生消极心理。势必会消弱战斗力,严重影响火灾扑救及抢险救灾工作的开展,甚至贻误战机,造成巨大损失。
当前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使消防工作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新情况,特别是新《消防法》赋予了公安消防部队“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抢险救援”的法定职责,从法律上进一步拓展了消防部队的职能范围。由于抗洪抢险、抗震救灾、应急处突和社会救助等抢险救援工作的残酷性和复杂性,对官兵的心理与行为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官兵心理行为训练作为培养官兵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研究开展官兵心理行为训练的特点和规律,对提高消防部队的战斗力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