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音乐上册课程纲要
(2013-11-14 08:30:50)
标签:
音乐教育 |
分类: 计划总结 |
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学习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
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音乐基础知识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
教学教材: 人音版三年级上册
授课时间: 28课时
授课教师:薄莉
授课对象: 三年级学生
一、课程说明
主讲教师 |
薄莉 |
课程类型 |
新歌教学及欣赏实践课 |
授课对象 |
三年级学生 |
授课时间 |
2课时/周 总课时:28课时 |
二、课程简介:
喜欢歌唱是孩子们的天性。歌唱不仅可以使孩子们广泛地接触音乐,还能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同时还能陶冶他们的性情,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使孩子们认识生活,熟悉生活,从而进一步地热爱生活。
正因如此,我便将教材中的歌曲与现代流行的歌曲及一些广为流传的优秀老歌进行有机的融合。让孩子们经过自己动脑、动手创作出自己的歌,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呀。既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又能培养他的创造力。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热情,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为其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三、课程目标
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
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
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贯穿课程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热情,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为其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2.通过创作儿童歌曲的系统学习与实践,使学生掌握最为基础的创作技巧,有一定的创作能力。培养学生对歌曲美的认识及鉴赏能力,感受旋律美、歌词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及创造能力。
3.在学习创作歌曲的同时,培养学生演唱(或演奏)自己创作歌曲的音乐表现能力。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
4.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在实践中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形成知难而进的品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收集信息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等。
教学内容:
1、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和音乐常
见结构(曲式)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以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常识和技能。
3、通过认知 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等,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初步识别不同时
代、不同民族的音乐,加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4、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了解
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
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
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6、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培养表现
音乐的能力。培养艺术想像和创造力。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音乐学科的学分认定主要从修时评价、过程评价,学业考试(考核)相结合来评价。
教学进度一览表
周 |
|
第一周 |
学习第一单元 快乐的do |
第二周 |
继续第一单元的学习欣赏《哆来咪》 |
第三周 |
学习《我是小小音乐家》 |
第四周 |
学习第二单元《在祖国怀抱里》欣赏《中国娃娃》《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歌曲《最美丽》 |
第五周 |
第三单元《地球我们共同的家》 |
第六周 |
歌曲《美丽的黄昏》 |
第七周 |
欣赏《森林与小鸟》《绿荫》歌曲《留给我》 |
第八周 |
第四单元 |
第九周 |
欣赏《健康歌》《溜冰圆舞曲》 |
第十周 |
歌曲《跳绳》 |
第十一周 |
欣赏《跳绳》《拔河》 |
第十二周 |
第五单元 |
第十三周 |
歌曲《机器猫》欣赏 |
第十四周 |
第六单元 |
第十五周 |
第七单元 |
第十六周 |
歌曲《蜗牛与黄鹂鸟》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 |
第十七周 |
第八单元 |
第十八周 |
欣赏《种太阳》《星空》 |
第十九周 |
歌曲《老水牛角弯弯》 |
第二十周 |
复习 |
四、学习方式:
把被动的、接受的和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合作的学习,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提倡自主与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1)自主性学习,就是学生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动去学习,不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如能自己去阅读的教材一定自己去读,能自己动手去做的操作就要亲手去做,能自己说的一定想法自己说。(2)合作性学习,即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3)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引领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及好奇心及兴趣出发,通过学习与实践,用所学的知识去创作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歌曲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这些学习方式并不是截然分离的,而是相互交叉和贯通,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美妙,让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五、课程实施的建议:
1、遵循原则:
把被动的、接受的和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合作的学习,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提倡自主与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组织形式:
以整体授课、小组合作创作、表演及独立展示为主要形式
另——(1)将歌唱作品在班中每节课选2名学生展示。
(2)召开“小小展示赛”等比赛歌唱。
(3)学期末进行抽测演唱
(4)充分上好每一节音乐课
3. 实施方法与过程:
(1) 突出从学习者的实际水平出发,注重实践性,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提供有效
的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素材,素材可以来自教师的搜集,也可以来自学生自
己的收集。(学生在收集的过程中本身也是一种学习)
(2)教师充分作好每一节课的准备(包括备课、准备音响资料、准备大量参考用歌片等)充分利用各种现有设备,如多媒体、伴奏乐器、电钢琴等。
(3) 教师讲与学生练相结合,给予学生更多的练习与表现机会。
(4) 增强课程的开放性。在教学时,要突破围绕课堂进行教唱教学的传统讲授方式,
让学生多聆听、多表演、开展比赛等适时开展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和音乐能力。
(5) 课程内容可根据实际课程开展情况的需要进行有机的重组,前后内容融会贯通。
六、课程评价:
1、评价原则
(1)对学生激励作用的原则
(2)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
(3)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应体现自主性原则。
2、 评价要素
分态度习惯、知识能力、兴趣爱好三个领域。要特别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关注,如兴趣、情感、态度等。
3. 评价等级及标准
1、学生必须修够这门课的总学时(音乐鉴赏10课时、歌唱和创作模块为20课时)的六分之五的课时量。则评价为A,否则为B,其中A为合格,B为不合格
2、过程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任务完成情况两个方面主要从三个层面评价:自评(20%班委会评价(20%)、任课教师评价(60%3、结业考试或考核:模块学业考试分两种形式进行:一种是音乐鉴问答考试,一种是表现音乐实践水平的考试(歌唱、创作),歌唱模块进行歌曲演唱技能考试,老师指定歌曲学生在课堂上随堂考试,创作则把平时交的作业行打分整体评价。
3、学分认定:修时评价为A、过程评价或结业考试为(包C)以科的学修时评价为、B,过程评价或结业考试为C(包括C)以上者要随下一届学生把所缺课节课补齐才能得到学分。
应注意问题:
(1)采用等级制、设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若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特别给予关注,鼓励学生努力方向,争取合格。
(2)坚持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分析与评价都采用“自我参照”的原则,既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能力这参照系,关注他们的发展水平,评价要求不是整齐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