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的常规要求
(2012-06-28 17:06:21)
标签:
音乐教育 |
分类: 音乐组 |
音乐课的常规训练和其他学科相比,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不同点在于既要对学生进行站、立、坐以及排队、进出教室的训练,又要把这些训练放在音乐中进行,让学生在浓浓的音乐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完成相关练习。如:随着音乐起立,坐下;用上、下音阶进行师生问好;用琵音提示学生坐好;规定一个和弦表示“安静”等等。
一、候课:
候课铃声响起,音乐教师到达上课地点做好上课准备。上课铃声响起,教师走进教室,清点学生人数,了解学生因病、伤、事不能上课的原因,及时与班主任沟通。组织带领学生3分钟内安静有序离开教室,进入音乐室。(如果在教室上课,则在上课预备铃声响后,要求学生准备好音乐课本,放在桌子的左上角,老师及时进课堂。)
二.课中:
1、师生问好歌:如
老师:上课
班长:
老师唱 :同学 们 好 ,
要求集体起立或坐下都要快速,不要发出声音。
2.教学单项要求
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要把这种学习渗透到每一节音乐课中。
教师每班选出一位音乐班长,再根据需要把每个班学生划分成4--6个小组,每组选一位音乐组长,在教学中把合作学习充分利用好,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美丽的风景。
⑴唱歌;唱歌教学要注重提示歌曲的艺术性。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作到有感情地歌唱,并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感染教育学生。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唱歌姿势,科学的呼吸,自然圆润的发声跟清楚的咬字吐字。要根据学生年纪增加,在练习好中音区的基础上,适时适当地扩大音域。教学中要求学生不仅能齐唱还应多锻炼学生独唱。
(2)要紧密结合音乐知识、视唱练耳、发声等技巧,可以跟音乐欣赏、唱歌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深进挖掘每首歌曲内涵的思想性,将德育有机的,不失时机的渗透于其中。要调动所有教学手段,(包括电化教学)、教学方法,教学工具,上好每一节唱歌课。
(3)歌唱的发声方法、音准、节奏、音色及其表现力是很重要的,由浅进深,循序渐进,分年级、分学段地将音程、音域、织体等渗透在教学中。
①发声 :结合教材内容,将各种声母、韵母的口腔发声状态基本把握,呼吸方法要正确运用,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正确的咬字吐字,避免盲目喊唱歌曲。
②音准与节奏 :在发声练习中,老师应该很好的指导学生将音高与节奏把握正确。
③音色:老师借助练习曲短小,声、韵母较单一集中的特点,使学生集中精力追求自身音色。同时聆听四周同学的音色,使歌唱团体可以达到音色的统一、和谐、优美。
④表现力:称为音乐的表现。老师要有目标,有意识的将练声曲、歌曲设计成为具备情绪、情景、情境或情节的意境,引导学生利用音乐的诸多表现手段(如连音、跳音,力度,速度等)进行艺术化处理,培养学生较高的艺术鉴赏力与表现力。
(6)视唱练耳 :老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情况由浅进深的进行视谱、唱谱、听辨等的练习,视唱与听辩相结合,并可以做到在歌曲与欣赏中实际使用,相辅相承,逐渐进步。
(7)综合练习 :包括歌唱技巧,视唱练耳,节奏、节奏乐器,器乐,律动等等。遵循教学规律,有目标的,系统地进行练习,注重综合运用力的培养。
(8)欣赏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爱好,拓宽学生对音乐文化的视野,理解有关音乐知识,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审美情趣,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与表现力。
三、下课
下课铃声响起,老师宣布下课后,师生道别。杜绝学生听到下课铃声自行出教室现象。第二节和第五节音乐课时要组织学生在教室认真做眼保健操。
四、课后
教师要及时摘要记载教学效果,得失事例和点滴体会,不断改进音乐课堂教学。
备注:
1.每位任课教师都要自觉执行、严格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2.课堂常规检查评价纳入班级和任课教师考核评价。
3.请音乐老师利用上课时间,组织每个班级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