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2016-02-26 09:47:46)
标签:

杂谈

分类: 计划总结

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共有学生130人,经过以前时间的学习,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了解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在前几年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三字经》以及古诗文等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  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国文化精髓,积累一定的经典名篇,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古代大诗人的生平行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开启心智,提升志趣,并通过搜集更多的关于教材的资料的过程中习得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诗词教学进行阅读积累,培育审美情感,培养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我国古代的一些传统工艺,诗词教学的重点在于反复诵读,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难点:过了解古代的名人志士,引导学生领悟他们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坚定正确的人生信念。了解齐鲁文化遗产,了解山水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五、教材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诗歌诵读(一)(二)(三)”“古城建筑”“文学巨匠(一)(二)”“对外交流”“传统工艺”“诗陶瓷艺术”十个单元。 “诗歌诵读”:学习、谅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文学巨匠”:学习屈原、李白、杜甫等人的高尚品质,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   “传统工艺”领略观赏流传了上千年甚至几千年的中国的风情民俗的多姿多彩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这里体味到我们中国人的品格与生活的情趣。

 六、教学措施: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没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七、课时安排:

周次

时间

  

课时

1

225—2.26

孔府

1

2

2.29—3.4

背诵孔府并且交流

1

3

3.7-3.11

孔林

1

4

3.14—318

小组交流对孔林的理解

1

5

321—325

孔庙

1

6

328---4.1

交流对孔庙的理解

1

7

4.5—4.8

长江之歌

1

8

4.11—4.15

背诵长江万里图、卜算子

1

9

4.18—4.22

巴山蜀水

1

10

4.25—4.29

背诵渡荆门望楚、上三峡

1

11

5.3—5.6

古楚风光

1

12

5.9—5.13

交流并背诵黄鹤楼、念奴娇

1

13

5.16—5.20

吴越音韵

 1

14

5.23—5.27

交流并背诵临江仙

1

15

5.30—6.3

谜语

1

16

6.6—6.10

画谜

1

17

6.13—6.17

谚语

1

18

6.20—6.24

学智篇

1

19

6.27—7.1

综合复习传统课

1

20

7.4—7.8

期末测评。

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