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185陈家坟登东大尖

标签:
翻山古道北峪沟陈家坟岭西与水峪东大尖 |
分类: 房山篇 |
《房山183》提过:1937年髽鬏山战役,曾有一个团“自班各庄走陈家坟北上,越水峪东大尖,下南港沟,抵达千军台”。

2017年3月12日,前往一探。东班各庄西隔河有佛乡寺,原为关帝庙。《房山48》写佛乡寺,误作佛香寺。寺内无碑,也没查到有关记载。
过西班各庄北进北峪沟,远处突出一峰就是东大尖。东大尖相对上水峪村而言,全称水峪东大尖。
现在的西班各庄包括北侧的碾台、白草洼2个小自然村。
几分钟,车过铁路桥,进入陈家坟村界。
不远是大安山煤矿的运销科。
铁路桥以北沟内全属陈家坟村,自南向北依次东坡、柿子树洼、陈家坟、白湖、东台、外河、滴水岩7个大小自然村。如今都搬迁了吧。
白湖沟东北而上,是过岭东去三十亩地、东港的古道。
什么样的地形,如此开阔?路北高点全景。
没打听到平峰的名字,就叫平坨吧。右侧高峰是东大尖?后来知道不对。
下行。西流水沟变窄,西南而去,流入教军场北侧,汇入源自大安山的龙泉河。
顺路过沟端,南拐终点。这一带曾是采石场?新补种的树苗。
回望,波澜壮阔,一幅悲壮场景。车在左下方,很小一点。
辨识东方山峰,最高铁坨山,依次明朝鞍、酒漏子沟尖,中部圆山头就是《房山83 寻找张良洞》看见的“西顶”,右侧双峰山就是张良洞所在的黄山。

然而,接近崖口路段全毁了。像“721暴雨”才有这么大威力吧?
陡崖北端,岭西沟壑全在脚下。独特的是,东侧三条沟(西流水沟、百窑沟、王山沟)及三道梁脊,像同心圆、渐开线,从北侧主脊圆弧般地向南散开,像用大棍棒搅拌一般。
远处是北峪沟沟口,东班各庄被山脚挡住,能看见西班各庄、陈家台、上英水。
沟西半腰廊式建筑应该是大安山轻便铁路的起点,小火车将煤运至高处,输送带下传。
刚才看见的圆形山头也在脚下,满是废弃的梯田。西侧是条深沟,南汇西流水沟。这一带应属岭西,称岭西西沟吧。
沟西山脊隔开上水峪沟,部分地图将南侧山尖标注松桶尖,最高处或许是北坑山。《百花山志》:北坑山,水峪村东与佛子庄乡交界,南北走向,海拔941.6米(不对,过千),佛子庄称北坛山,东坡为北峪村。
水峪主村在沟里,包括上部的大北岭小自然村,而中山村则又隔道陡峭的山梁。水峪、中山两村北侧山脊险峻,脊后才是瞧煤涧。
只有全景能反映这一带地貌吧。
民国《房山县志》圣水(大石河)有:“龙泉河……径大安山村东,乔煤涧水自东北来注之……水峪水自北来注之;又数里经玉湖(俗称断涧曰湖),西流水自东来注之(东通北峪);又数里经教场西(山内一片平地可顷余,相传为刘仁恭校军场);又南流数里汇入圣水。……又东南流至东西班各庄二村间而北折,北峪沟水自北来注之(北自界山经数十里越山,即千金台)”。对这一带只是一带而过。


山脊西北陡上,高不见顶。
再提髽鬏山战役:卫立煌部增援南口,其中:83师249旅一个团作为先头部队自班各庄走陈家坟北上,越东大尖,出南港沟,抵达千军台,与日军遭遇,击退日军,拉开髽鬏山战役的序幕。有关记录:东大尖南北山路崎岖狭窄,坡陡弯急,当时有十多匹运送物资弹药的骡马跌入山涧。


西南侧,爱人斜切的崖台曾为梯田,也属于岭西村吧。
11:30,上到第一个峰顶,海拔约1180米。东大尖终于露出尊容,西侧石人梁露出头来。
又一处观景台驻足,刚才的观景台已在半腰。
水峪沟地形复杂:西侧陡峭的贾胡山、石人梁将水峪与宝低洼、瞧煤涧完全隔开,峻峭的崖壁上竟然有小道穿行,那么陡的崖坡竟然都是梯田!
大北岭小道可上至鞍部,再分左右。地图可见直崖与贾胡山主峰间有道沟槽,走沟槽可以北上。
贾胡山顶露出大安山矿的大平台,老龙窝、水盆梁之间可见小五台的雪峰。
东大尖一般标注海拔1360米,手机实测1354±3.00米,差不多。
向北一览无遗,大寒岭沟、髽鬏山、清水尖、千军台,脚下就是南港沟了。
西北侧为石人梁,海拔略低,高点也近1300米了吧。
灌木丛探出头来,已是东梁,前面鞍口,应该也是翻山路线。
车在岭西,不能穿越,山顶午餐。
太阳偏西,将崖口下行路径照亮。
顺道过滴水岩,转转东北的酒漏子沟。正在修建垃圾处理厂,路况很差,尘土飞扬。
前一篇:房山184宝地洼穿越大寒岭
后一篇:房山186水峪中山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