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183瞧煤涧与大寒岭

标签:
百花山主脊瞧煤涧与宝地洼髽鬏山战役路线鬼门关与灰树塔尖煤窝与大寒岭 |
分类: 房山篇 |
瞧煤涧主沟修建越野公园,阻断了北上主脊的路线。观察地图,西沟曲岖涧能绕上去。

公园简介。
不过本人来瞧煤涧,一是走通百花山主脊,二是看看地形,过去的古道会怎样穿行?前文提过刘仁恭筑馆大安山,除走大石河南线,应该还有北线。
此外,《房山120
凤凰山侵华日军刻字》、《房山125、126、127、128
房山几处侵华日军照片的拍摄地点》都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孙仲连部自7月底沿大石河一线布防,8月至9月中旬在坨里、万佛堂一带与日寇激战处。其中,日寇8月24日前占领坨里,进攻口头山。8月25日占领口头山北侧的三脊洼尖。8月29日占领凤凰山,留下“七八一,伍藤山,昭和一二·八·二九,占领”刻字。9月15日占领房山县城。
当时疑惑:日寇南侵,为什么主要战场在房山老城的北方山区?而且时间集中在8月底到9月中旬?
查当时主要战事,是南口战役和髽鬏山战役。
南口战役:卢沟桥事变后,汤恩伯部以昌平南口为中心,自8月8日沿长城一线,阻击日寇沿平绥铁路西进山西。其中,8月23日,日寇占领镇边城,突破西侧的水头长城,攻击怀来,对汤恩伯部形成包围。26日汤恩伯部撤出。
髽鬏山战役是南口战役的组成部分。8月11日,卫立煌部自石家庄北上增援,19日陆续由张坊、周口店分路沿山区北进。日寇进门头沟堵击。8月24日,卫立煌一部在千军台与日军遭遇,打响髽鬏山拉锯式。9月15日,卫立煌部撤出。
查到资料:卫立煌第十四集团军增援南口为第14军的第10、83、85师及军部。其中:
1、李默庵(兼军、师长)10师由张坊经涞水紫石口进入野三坡,过九龙、奴才岭到宛平县张家庄、齐家庄,从小龙门沿长城南侧西奚古道,越梨园岭、燕家台、柏峪、天津关、龙门口、沿河城,渡永定河,支援镇边城。8月24日攻占大村。可惜23日日寇已占镇边城,卫立煌部撤退后,转髽鬏山北翼。
2、刘戡83师师部、249旅为第二队,从周口店谷口,经磁家务、河北、班各庄、佛子庄、红煤厂到大安山,翻越大安山、西山大岭(百花山主脊)进斋堂川。
其中,陈武249旅经瞧煤涧,转大寒岭南麓王老庙,东赴千军台、庄户,阻截东来日军,掩护主力右翼,寻机渡永定河,支援镇边城。
再其中,249旅一个团自班各庄走陈家坟北上,越水峪东大尖,下南港沟,24日中午抵达千军台,与日军遭遇,击退日军。25日,日军抢占清水尖(1528米)制高点,249旅抢占西南的桃玉山(1300米,桃树崖尖东?)和髽鬏山(1524米)。
3、军部为第三队,按二队路线越大安山,翻大贝梁(大背梁?瞭望塔?),下通州峪,军部设西胡林。
4、陈铁85师和83师247旅为第四队,到大安山后分道跟进:85师师部、255旅经瞧煤涧、王老庙赴千军台。83师247旅和85师253旅继续翻大贝梁,下通州峪。247旅进大村。
瞧煤涧前段沟深坡陡,无人居住。转弯,先看见宝地洼东北侧的月牙鞍。
路从狭小的涵洞进入,上部是大安山运煤专用铁路。
过涵洞,有道向后(东)折返去宝地洼。
视野开阔,远处可见大寨顶。
主山脊海拔约1170米。东望灰树塔尖,有根细高的测风塔,海拔约1320米。远处水峪东大尖。
曲岖涧上来容易。主山脊西去是土路,前面是山神庙山,公园改称瞧涧峰。
上坡回望,主脊道路,右侧曲岖涧绕上来。
不幸前面有防火员值守,禁止前行。废半天口舌,答应停一会儿,拍几张照片。
道路北行杏树台,是东看煤窑四村、大寒岭最佳位置,可惜不让过去。
这里是煤窝盆地南端,东北可见髽鬏山(1524米)、清水尖(1528米)。就百花山主脊整体地势看,煤窝四村应是主脊的塌陷。
这条古道由王平口、清水涧进清水涧沟(大台沟),自千军台北沟西上大寒岭(1156米),西下煤窝,再北下军响、斋堂。
疑惑:前文提过的民国《游山专号》,周肇祥等1929年(早于髽鬏山战役)第二次去史家营走的北线:王平、千军台、大寒岭后,西下煤窝、两岔口、军峪(军响)、斋堂,再南上马栏、庙鞍梁。
煤窝全景。
髽鬏山,海拔1524米,是卫立煌部激战20余天的核心阵地。战役简况:
8月27日,髽鬏山全线激战。郝家骏255旅替下249旅,接防庄户、桃玉山、髽鬏山。当夜249旅从千军台南潜行王平口关城以东。28日夜,与255旅东西夹击王平口、板桥日军。8月29日,完胜而归。
9月5-8日,日军飞机大炮反复轰炸髽鬏山,步兵向髽鬏山左右翼进攻,均被击退。
9月9日,守髽鬏山的255旅伤亡大半,249旅接防。11日,10师增援。日军强化攻势,髽鬏山尽成焦土。13日午后,髽鬏山主阵地失守。
9月14日,固守大寒岭、山神庙,保障与房山孙仲连部联络,阻止日军通过大寒岭关隘进入斋堂川。
杨家村、张家村、吕家村三村离得很近,而杨家峪在小山梁北。
《房山县志》记两个摘星坨:一个在上方山,见《房山92》;一个似乎就是大寒岭:“《记纂渊海》(宋):摘星岭在府西,高入云霄。光启(唐僖宗,885—888年)时,辽人侵幽州,刘仁恭穷师踰摘星岭追之,又名斋星坨”。

大寒岭还有过大汉岭、大汗岭两种写法,都代表农、牧民族分界线。明末《帝京景物略》:“繇(由)王平口,过汉匈奴分界处,曰大汉岭”。而民国《房山县志》的《房山在京兆位置图》中,将“大安山”写作“大汗岭”。
1、军部与85师走东道,经过20小时疾行军,9月16日傍晚走出周口店山口。日军已占领房山县城,快速部队逼近东侧白塔山,企图封闭谷口。时值大雨,军部冒雨连夜转移。
17日天亮到达涞水县东郊,日机轰炸涞水县城。晚间易县东郊,恰逢中秋节。18日,到满城、曲阳,跳出日军合围。
2、83师走中左道,经大安山、红煤厂、张坊,跟趋涞水。
3、10师走中右道,经斋堂、杜家庄、张家庄、奴才岭、野三坡、紫石口至张坊,走间道,稍西侧。
4、94师走西道,从龙门口村沿西奚古道南下,经野三坡、紫荆关、曲阳撤退。
问题:8月29日,日军已占领凤凰山;9月2日,占领上、下英水。卫立煌部怎么到达周口店谷口?自南窖,东翻风口鞍、下车厂?自猫耳山主峰,下长沟峪?若过三合村、水峪村,则直接下黄山店,不用过周口店了。
土路前行百米,一道栏门没锁,这是北下大寒岭、千军台的防火道。
这里看不见东大尖,行字鞍与东大尖之间的险峻山脊称石人梁。
下望宝地洼,主道盘绕,步行小道交错,反而便利。
东拐,去月牙鞍路窄,只能走农用车。
西侧便是瞧煤涧村,下面一层车道。
对面便是走过的曲岖涧沟口,上部瞧安、刘家两个自然村,鞍口可下大安山矿。

顺便记梨树台和大寒岭关城。月牙鞍穿越大寒岭,单篇。
沿土路南上梨树台。
几步就是大寒岭关口。东对窝头尖,左(北)下曹家铺、千军台,右(东南)下千军台坑(煤矿)。
有必要再提民国《游山专号》1929年春的游记。凌文渊记有:“搭门斋铁路火车,到清水涧。当时主线修到清水涧。清水涧十五里到板桥站,为支线。换坐山轿,十里千军台,十里大寒岭。直达岭前,长松苍秀,独立于毗卢寺前。养庵(周肇祥)说:这大寒岭古称大汉岭,或是从前辽宋分界的地方。又闻去岁(1928年)奉晋两军对于此岭大作争夺战,可证此岭在军事地位上确有价值。急转直下,五里到岭脚,宿在吕家村杨家宅。吕家村为岭北的四村之一,连同杨家村、张家村、杨家峪的三村,名为煤窝四村。第二天,过煤窝两岔口、七里河等处,十五里到军下(军响)”。

周肇祥游记:“自门头沟至清水涧为正线,清水涧至板桥为枝线。……自是偏南,溯清水而西,水出大寒岭,东北流注于永定河。……至板桥九公里半。舆骑西行,七里庄窠(户)。八里千军台,有古槐,村外群山嵯峨,杂树蒙密,涧壑幽邃,烟云冲深。五里大寒岭,古称大汉岭。越岭而南,渐入汉地,岭之得名,必于宋辽(?)时也。一迳盘曲,蹑磴而上。磴道盘曲,数十折至岭头,有毗卢寺,意即古大士殿遗址。清康熙十八(1679)年詹事府正沈荃碑称:大方上人澄翼不食五味,刺舌血书华严,宴坐岭间,诵经为业。感里人为构数椽,后成名刹。道光四(1824)年,兵部主事李涵撰添建文昌阁记则云:寺建于前明。是其地本有寺,或岁久颓废,澄公募缘修复。长安可游记(?):岭上高松如盖出天际。今寺有松拳曲,高仅出檐,惟隔墙一松嵉峙,骨干尤古,枝枝矢矫,有严峻之观,在明时已见称,其阅世可知矣”。
东侧为里,地势平缓。
周肇祥游记:“下岭五里煤窝,即古泥窝,有四村焉,曰吕家村、杨家台、张家村、杨家村。时已薄暮,止宿吕家村杨姓家。居民八十户,杨姓二,余悉吕族。问住此几世,不能对语。语音重浊,迥异北平,山深土厚故耳。产胡桃杏仁,胡桃味甘滋益,欧美人喜食之。秋季入山收购者相属。水旱无忧,坐以待价,真乐土也。……二十六日卯正行,三里两岔口,杏树繁密。……东望一山,逶迤高旷,朱萝瓦绿树,俨披画图,疑即杨家台(杨家峪)村。七里新立屯,五里军峪(军响)下村,一里上村”。


还是疑惑:周肇祥等去史家营,为什么不上杏树台,沿山脊走莲花坑、老龙窝呢?
前一篇:房山182大安山西坡
后一篇:房山184宝地洼穿越大寒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