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猫耳山maoershan
猫耳山maoershan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8,339
  • 关注人气:59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5自驾河南17  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2016-04-21 21:25:19)
标签:

攀登太室山

主峰峻极峰

法王寺

隋唐四塔

嵩岳寺塔

分类: 自驾篇
1016日行程:登太室山,看南麓古塔,游观星台,北上巩义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中岳嵩山的主峰为太室山峻极峰。登山路有三条:选择中路嵩阳书院北上,西路法王寺出山,顺游嵩岳寺
600,车停嵩阳书院北侧的申半坡村,收费10元,2449公里,攀登太室山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天刚蒙蒙亮,沿南麓新修的环山公路,转过三道大弯,少室山呈现眼前。
后来知道,主峰峻极峰就在正前方,而山路绕右(东)侧三皇口而上。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公路2公里多,半个多小时,来到景区大门,门票50元。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寻真门,开始真正登山。这里海拔约600米,峻极峰1492米,高差900米,不算高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台阶逐渐变陡,不远是老君洞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山门题额“道教祖庭”。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能称“祖庭”,怎么回事?门内正中一亭台建筑,下有一天然石洞,为老君洞,又称老母洞
介绍称:老子曾隐居6年,写下《道德经》;张道陵隐居9年,创五斗米教;唐代道士潘师正在此修炼50年。没有搞清潘师正是男是女,反正叫老母洞了。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分辨不清道教的神仙,穿院而上。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后有无极殿,供奉无极老母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侧门返回主道。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不久,出现岔口:上行峻极宫,西岔标观音阁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观音阁不远,前门称乐善洞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乐善洞前,视野开阔。
回望1小时走过的路程,可见环山公路和景区大门。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西南的少室山,已被朝阳照亮。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观音阁完全新建。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小路返回主道,便是峻极宫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峻极宫门楼,上为三佛殿,道佛一家。
山顶已沐浴朝阳,一路却走在大山的阴影里。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内侧安阳宫,供奉无生老母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之后才是峻极宫,供奉无极老母。完全新建,不免失望。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路自峻极宫东转,林木茂盛,落石巨大。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东端聚仙亭。传说,汉武帝曾在这里见到神仙相聚和白鹿悠鸣。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路北至崖壁,东转三皇口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崖壁刻有“嵩阳运动”。
介绍:25亿年前地质界面,下为太古宙沉积层,上为古元古代沉积层,反映了嵩山的成因。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东侧山坳建有中岳行宫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中岳行宫,地势险峻,三面绝壁,也是新建。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东上,台阶陡起来。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几番休息,石阶由砌改凿,坡度愈陡,称为天梯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中途回望,直壁千仞,行宫只见殿脊。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上行,岩层倾斜,三皇口尚远在东北。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前方出现高大砌台。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天梯回廊
爬山已经近2小时,回廊长歇,欣赏风景。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下望走过的路,远处是登封市区和少室山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太阳已照亮崖脚大坡,峻极宫聚仙亭分布在密林中,只露顶部。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崖壁千仞,下部的中岳行宫,还在阴影里。
后来知道,行宫上部西侧的山缺是“嵩门”的上端。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北侧山体横卧,看不见峰顶。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继续上行,依然陡峭。这位挑夫一路伴随,真是不易。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下望天梯回廊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转弯处,可以俯视登封全景和一路行程。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山路北转,平缓许多。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终于到达三皇口,进入光明世界。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三皇口是登山中、东两路的交汇处。西望嵩门山缺和走过的路。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道路沿山脊北上,相对天梯,可称平坦了。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已是太室山顶,起伏不大。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西侧断崖直立,终于看见山顶建筑。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隔沟山体。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通过嵩门山缺,可见嵩岳寺塔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走过的路,是断崖下的坡地。登封市区,一片苍茫。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有小路去东北侧的三极圣母宫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登顶路看似平缓,走起来并不近。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远处看见的建筑,是正在修建天爷庙
天爷庙前西(左)下,去法王寺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后部殿堂稍早。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盘古殿,看似民国建筑。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北部山顶,称登封坛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登封坛已是一片遗址。
介绍:大周天册万岁元695武则天中岳神神岳天中皇帝,于此筑坛封禅,立有武则天撰文、高宗李旦书写的“大周升中述志碑”。北宋时期,河南尹奏请宋徽宗拆毁。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坛中残存八个柱础,亭阁结构。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一块神像石,不知什么年代所留。
一路走来,太室山遗存古迹不多,能代表的就是登封坛遗址了。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稍行数十米,就是峻极峰顶。
乾隆皇帝曾到此赋诗立碑,已无踪影。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峻极峰实际海拔1491.73米。用时3个多小时。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西侧山石挑立,是观景佳处。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西南沟谷坡地,可见法王寺嵩岳寺,远处是少室山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嵩山道教名山,也是佛家圣地。著名的法王寺塔嵩岳寺塔,清晰可见。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少室山主脊,伸向西北方向。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北侧,乱石丛立,有野路北下。群山数重,属于巩义地界。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北走几步,看西侧挑石,有无飞升的感觉?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北望,打算夜住巩义。这里看不见巩义市区,更看不见黄河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峰顶顾盼半个多小时,返回天爷庙,西侧下山。
阶梯,较前段天梯更为陡长,笔直伸向密林深处。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右转左拐,20多分钟,接近沟口。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这是毛女洞沟,两侧悬崖对峙,缩向沟口。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阴侧秋浓,岩层倾斜,但没有达到上文少室山直立的角度。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玉女峰,是指山顶浮石吗?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下行,小道曲折,穿行巨石之间。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沟口,危崖对夹,乱石翻滚。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山顶到沟口用时40多分钟。
道路右拐,翻过西侧山包,起伏不大。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十多分钟,来到法王寺东侧。上下太室山,用时5个小时。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法王者,称也”。嵩山法王寺是中国最早佛教寺院之一。
佛教流传中国,始于东汉汉明帝一梦永平八65汉明帝刘庄梦见一金人,身高六丈,项带白光,飞绕殿堂;咨询大臣,知西方有神名曰佛;于是遣使西域,寻求佛法。永平十67,请得摄摩腾竺法兰二僧,白马驮经而归洛阳永平十一68,建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而嵩山法王寺建于永平十四71,仅比洛阳白马寺3年,比少林寺424年,可见其历史地位。
近年重建的法王寺,比少林寺高大气派。
 
东侧门入寺,已是天王殿位置。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天王殿后,两颗古银杏遮蔽了整个院落。树下古碑数碣。
传说,银杏为摄摩腾亲手所植,已近2000年。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数碑中,最早是刻立于大明嘉靖十年重修法王寺记”碑,明确记载了法王寺历史和明嘉靖初年重建情况。抄录: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重修法王寺
夫穹壤间,自古迄今,盛之有衰,废之有兴,相为依伏,而靡有止疑。固本于气运,而人事之得失,实乃参焉。故曰:莫为于前,虽美弗彰;莫为于后,虽盛弗传。人可以自诿哉?邑之有寺曰法王者,夷考县志,建于汉永平十四71佛入中国之始;至魏青龙233239年)名护国隋文舍利唐贞观功德开元御容代宗广德法王;至五代后唐,分为五院,以护国法华舍利功德御容并名焉;至宋仁宗庆历时,仍以法王赐号。噫,名以代异,义以名殊,兴废屡屡而何所尚哉?且寺据嵩之阳,崇岗巨壑,峭石奇峰,左右环拱,清流碧波,天光云影,荡漾潆回。可以爽人襟怀,荡涤邪秽。仁智于此,每为之徘徊。
弘治年间14881505),某先祖承务郎李公外祖郑少阳先生、邑人杜公中顺大夫,俱在林下谢落世故,厌尘嚣,每□兴游憩于此,访风景于崇阿,觅仙迹于石室。金莲腾芳,嵩月耀彩,其乐固可尚已。惜僧舍颓圮,垣墉廊庑荒废,鞠为茂草。夜来古木号风,野花泣露,飒然动人。古今兴废之感,群公踌躇太息久之。适有僧继贞曰:地以人而胜,人以德而隆,吾闻古汴(开封)封丘有僧名祖恩、号天泽、韩氏者,坚持五戒,固览三乘,尝入定绝食七日;周府贤之,赐白金数钧,之牛山饭众僧而不私;今遁迹五指岭。得是人,而废可兴焉。众公曰:有僧若此,盍往聘。诸贞遂谋之于众,诹日敛社,持疏玄曛往聘。既至天泽,夙以兴废举坠为心,幡然应命,携徒宝舟,一担行李,囊中残经数卷而已。邑人乡耆郭公嵩与众见其庞眉皓首,忠厚诚确,佥曰展矣。僧中之白足者募众赈施,以佐其事。不日,富赀贫力,遐迩响应。天泽早夜经营,鞅掌不恤,首建三门,次两廊,次东西方丈数间。正德初1506,又建十王殿七楹于佛殿后,许兼塑神像。垣墉台阶,次第毕举。自是,金碧辉煌,轮奂鲜明,山川改观,丛林增重。废者兴,衰者盛,人事尽,而气运亦挽回矣。邑中及邻壤贤士大夫,负山水之癖,闻风而游,观者乐得其地矣。业已,天泽夙志既偿,瞑目捐馆,恍然若乘白云而入帝乡焉。释子宗清、号碧潭者,墨名儒行,乃之嫡孙也,缅想伟绩,惧其弗传,慨然捐衣钵,觅匠雇工,采石于少室之岭,磨砻以纪绩。碑成,具伏属记于予。呜呼,若天泽者可谓有为于前,而碧潭可谓有为于后矣;后之缁流余裔,席其休者,尚以美彰盛传勖之,可焉。
大明嘉靖十1531辛卯春三月谷旦,登封后学嵩麓子李时用撰文,当阳山郑已书丹,三鹤子李时奇撰额。石作席学、杨学、赵景隆镌”。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新建的“中兴之祖”方碑。台上是新建的大雄宝殿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寺院沿坡逐层抬升,之后是地藏殿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西方圣人殿前,院落宽敞,一群孩子在习练武术。法王寺内开设了武术学校。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西侧台地,尚欲扩建。
西北山坡伫立两座古塔,高者就是著名的法王寺塔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登上西坡,先是清代墓塔,六角七级砖塔,高11米。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塔前立有青石“弥壑澧公和尚塔碑”,落款:“大清康熙四十六1707”。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塔铭:“临济三十二世弥壑澧公和尚塔”。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清塔东望,西方圣人殿北,尚有卧佛殿
东侧的太室山呈现两条山谷。其中南谷就是嵩门,山峰对峙如门,皓月东升门中,为登封佳景之一,有嵩门待月的美称。我们从北侧的毛女洞沟出来,这里辨不出峻极峰的形状。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北部的法王寺塔,坐落密林之中,四周多树练武人桩。
又称舍利大塔,为砖砌方形十五级密檐塔,高34.18米。底层塔身瘦高,以上十五层密檐高度递减,四向各开券窗,塔檐内收,造型如梭,曲线优美,形似西安的小雁塔
由于缺失塔铭,一直被认定为唐塔,编为1。近年相邻2号唐塔地宫发掘,证明了法王寺塔隋建身份,当为隋文帝杨坚仁寿二602诏建的舍利塔之一。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塔身四角凹槽,高处麻面布孔,说明早期外附木质回廊等构件。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南辟券门,内有方形塔心室。
塔壁厚超2米。塔心室内,设台两层,供奉明代佛像两尊,佛首、手损失,后补。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东北密林,还有三座单层古塔。林密枝挡,难以拍出全貌。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先是2号塔单檐。塔身似1号隋塔,方形瘦高,南开券门,高处麻面布孔,曾有木质回廊。不同的是,20多层的叠涩挑檐,层层递增,线条舒展,如同戴顶大檐帽,异常宽大。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南侧正面,塔心室内置石佛一尊。塔高10多米,与众不同的是顶部华丽的塔刹造型。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稍远看塔刹,虽经修补,可见原有的精雕细刻,反映了佛塔的演变,是早期的花塔造型?
上置为半球状覆钵体,上下两层各八片山花蕉叶插角,叶面旋花;上为莲座,承托三重相轮,顶置宝珠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2号塔是座高僧墓塔,根据造型,定为唐塔2000年的地宫发掘得到验证。
据说,地宫出土一尊高僧真身坐化像鎏金铜炉迦陵频伽盒(舍利玉棺)等。还有一块“释迦舍利藏志”:“西来释迦,东肇佛坛,嵩之南麓法王寺立矣。隋仁寿间帝敕建浮屠,遣使安佛真身舍利于内。殊因移匿地宫函密之,盖护宝非不恭也。法门圣物,世远疑失,诚恐镌石以记,祈圣门永辉。圆仁天如大唐会昌五845”。
殊因”是唐武宗李炎会昌灭佛。僧人将佛祖舍利藏于地宫。有趣的是,圆仁是位日本高僧,作为遣唐使来到中国;唐武宗灭佛,被遣返回国,留有《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2号唐塔北不远,是命名4唐塔,高约8米。
同为单檐砖塔,同样叠涩塔檐宽大,下部增设了2米多高的四方塔座,显得塔身低矮。南开券门,没有塔心室。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侧面。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塔刹类似2号,雕刻稍逊:须弥座上,山花蕉叶护持覆钵,上为莲座相轮,承托宝珠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东侧相邻的唐塔编为3塔刹瘦高许多。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造型类似4,高约8米,塔座宽大,不同的是塔檐短窄。
塔刹另番造型:下部砖砌方形刹基破损严重,其上砖砌相轮一级,再上石雕相轮,雕刻精致,顶置宝珠。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据说,西侧山梁还有一座元代墓塔,林密施工,不找了。
原路出寺。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天王殿,过未来佛殿
殿前,一拨更小的孩子在练功。动作不到位,真罚呀。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寺门气派。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更气派的是门前广场的新建“重兴大法王寺,仿嵩阳书院里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造型,高大厚重,彩旗飘飘。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碑前西南,有近道绕行嵩岳寺
回望太室主峰嵩门清晰,峻极峰不显,大概在毛女洞沟顶端位置。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绕过山包,嵩岳寺塔呈现在西侧山坡的密林中。
嵩岳寺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砖塔,建于北魏正光四523,代表了密檐塔的早期形态,体现了佛塔自印度窣堵波引入中国后的造型变化。同时,也是世界最早筒体结构,誉为华夏第一塔,在建筑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穿林下行。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远看塔刹,自下而上由基座覆莲须弥座仰莲、七重相轮宝珠组成。宝珠平顶,说明上部饰件已失。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绕至嵩岳寺大门。
嵩岳寺始建于北魏永平二509,原是北魏宣武帝离宫,后改为佛教寺院正光元520改名闲居寺。隋文帝仁寿二602改名嵩岳寺。曾为唐武则天唐高宗行宫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现在的嵩岳寺,只剩下北魏古塔和几通古碑了。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最著名的西侧唐代宗大历四769的“唐故大德大证禅师碑”,记述了大证禅师的生平,乃禅宗初祖达摩九代传人。碑文为唐代书法家许浩书丹。徐浩书写的“不空和尚碑”在西安碑林(见《2014自驾晋陕9》),仿制碑在大兴善寺(见《2014自驾晋陕10》);嵩阳书院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也是徐浩书写。
千年碑石,碑文缺损严重。查到正文,补上应有的撰文书丹落款,以成全文: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大唐东京大敬爱寺故大德大证禅师碑铭并序
金紫光禄大夫门下侍郎平章事太清太微宫使崇玄弘文馆大学士上柱国齐国公王缙(王维弟)撰;
银青光禄大夫行尚书吏部侍郎集贤殿学士副知院事上柱国会稽县开国公徐浩书。
醴泉涌而蠲疾,宝炬然而破暗,莲花无染而独净,夜光不系而自得,其惟上智乎?夫上智之身,曲随世界;上智之心,密游圣境。或宿植德本,乘愿复来;或意生人间,用宏开示,非慧见孰,能知之?大德号昙真陈留开封人也。厥初为孩特异,亦既有识,用晦如愚。家有耕桑未尝问,乡有学校未尝顾,则曰:处丰屋何如方丈?驰良马何如振锡?□组耀世,不如被褐;金玉满堂,不如虚白。食珍者岂睹饭来香积?听乐者岂闻梵唱云何?战既胜矣,出门绝迹,潜嵩少间,专于读诵。年至二十,遂适太原受声闻戒,习根本律。性甚聪敏,博涉经论,时同学者,仰之为师。久而叹曰:大圣要道,存乎解脱;不入其门,非佛之子。乃损落枝叶,澄清泉源,长老大照,醒迷解缚。开心地如毛头,扫意尘于色界。后此日益,唯师能知于四威仪之中,无一刹那有怠。不住以至于大寂,无作以至于恒用。我止无所,虚空未为广;我照能遍,日月未为明。震雷破山,闻不闻等;烈风拔树,见不见等。是身无主,与四大假合;方寸无生,于一切离相。犹以为未出心量,弥勤深入。大照既没,又寻广德大师,一见而拱手,再见而分座。问之于了,之以默,俱诣等妙,吻合自他。梵衲之行,楞伽之心,密契久矣。广德又谢,学徒嗷嗷,相顾靡依,来求于我,嗣续前教,皆以实归。出宅诸子,俾称所乘,渡河三兽,自止于分。天宝季年禄山作逆陷我洛阳,乱兵蜂螫。大德澹然独在本处,天龙潜卫于左右,豺狼仰瞻而赞叹。施财献供,终朝盈门,与善恶等以慈,于苦厄人以忍。言说不寻,无畏故也;动静皆如,自在故也。度众无边,大愿力也;依报无量,迈种福也。夫修行之有宗旨,如水木之有本源。
始自达摩,传付慧可僧璨道信宏忍大通大通大照大照广德广德大师。一一授香,一一摩顶,相承如嫡,密付法印,惟圣智所证,非思议能测也。大德既舍眷属,窃为沙弥,身不顾名,志在成道,声称浸远,归向如林。天宝八749,缁侣领袖举以上闻,乃蒙正度,初隶东都卫国寺,旋为敬爱寺请充大德。迁彼与住此,有缘非无因。地杂人天之会,法如□雨之施,众有尘劳之悟,寺盈河润之福。今学与其进,当学起其信,善诱不倦,得师则喜。利往者导之以捷,睹奥者辨之以正;深在定者戒于贪,悟所觉者使之远。视彼来学,如摩勒果,冀其出世,如优昙钵花。齐我者稀,故我贵矣。宝应二763正月十四日,趺坐如生薪尽火灭年六十,夏四十。哀缠门人,悲及尘众。树为之变色,兽为之失声。栋折航沉,佛土萧索。其年九月,嵩岳寺北阜大历二767,有司奏谥,上闻恻然,乃赐号曰大证禅师尝官登封,因学于大照,又与广德素为知友。大德弟子正顺,即十哲之一也,视犹父,心用感焉。以诸因缘,为之强述。铭曰:
上德不德,兴慈运悲。现于浊界,俯为人师。以我无思,契彼尽思。尔方厌俗,我则随时。由多分别,妄生垢净。根不缘废,象岂染镜?法不可著,空即是病。无得之得,绝圣而圣。文字非文字,言语非言语。云何以解脱?云何而语汝?随宜说方便,究竟非我与。舍利依嵩山,寂寥松柏所。
大历四769岁次己酉三月二十四日。…寺故据,圣善寺僧义□,刘英模勒,河南屈集臣镌”。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嵩岳寺塔36.8米,底层直径106米,由塔身十五级密檐组成。
与众不同的是:1、平面十二边形,近乎圆形;2叠涩密檐逐层内收,轮廓曲线,形如弹头;3、塔身外饰,保留众多印度佛塔元素。是古塔中的孤例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塔座不高,已不是原物,为现代修复。
塔身四向开设瘦高券门,一道叠涩腰檐将塔身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素面,上部无门的8面,饰以方形塔龛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塔龛通过转角的八角倚柱分隔,倚柱上饰火焰宝珠覆莲,下为覆盆柱础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每面塔龛,都是一座单层佛塔:下部须弥座,上辟二、两壶门;壶门各雕一砖狮,形态各异。方形塔身,下开券门,内设塔室;券门饰以尖拱门楣卷云楣角,上嵌铭石。上部叠涩出檐,饰以山花蕉叶;上设覆钵,方形塔刹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十五级的叠涩密檐,逐层内收,弧度优美,雄伟秀丽。
密檐间低矮的塔壁,饰门窗真假门上部,同样为尖拱门楣卷云楣角;门两侧设直棂假窗。共砌门窗达492个。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券门高深,顶部半圆,中设木质隔板。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门上同样尖拱门楣卷云楣角。不同的是尖拱顶部置三瓣莲花,近乎“”字。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门下部直通塔心室,塔壁厚达2.5米。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塔心设,坛前方孔应通地宫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塔心室为八角形。内墙皮脱落,露出塔砖,不过是糯米汁黄泥垒砌的小青砖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抬头上望,塔内中空,叠涩出檐,呈八角形,共八层,直通塔顶。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塔东侧。
望着这座近1500年的古塔,浮想联翩,它有过怎样的历史呢?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塔北侧,并列三殿,中为大雄宝殿,两侧为白衣殿、伽蓝殿。均为清代建筑,布局也是与众不同。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返回申半坡取车,已近1230
600,由此登山,全程共用6.5小时。
2015自驾河南17 <wbr> <wbr>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