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自驾河南17 太室山及南麓古塔

标签:
攀登太室山主峰峻极峰法王寺隋唐四塔嵩岳寺塔 |
分类: 自驾篇 |
10月16日行程:登太室山,看南麓古塔,游观星台,北上巩义。


中岳嵩山的主峰为太室山的峻极峰。登山路有三条:选择中路嵩阳书院北上,西路法王寺出山,顺游嵩岳寺。
天刚蒙蒙亮,沿南麓新修的环山公路,转过三道大弯,少室山呈现眼前。
能称“祖庭”,怎么回事?门内正中一亭台建筑,下有一天然石洞,为老君洞,又称老母洞。
乐善洞前,视野开阔。
峻极宫门楼,上为三佛殿,道佛一家。
崖壁刻有“嵩阳运动”。
名天梯回廊。
崖壁千仞,下部的中岳行宫,还在阴影里。
远处看见的建筑,是正在修建天爷庙。
登封坛已是一片遗址。
一块神像石,不知什么年代所留。
稍行数十米,就是峻极峰顶。
峰顶顾盼半个多小时,返回天爷庙,西侧下山。
山顶到沟口用时40多分钟。
“法王者,佛称也”。嵩山法王寺是中国最早佛教寺院之一。
佛教流传中国,始于东汉汉明帝一梦。永平八(65)年,汉明帝刘庄梦见一金人,身高六丈,项带白光,飞绕殿堂;咨询大臣,知“西方有神名曰佛”;于是遣使西域,寻求佛法。永平十(67)年,请得摄摩腾、竺法兰二僧,白马驮经而归洛阳。永平十一(68)年,建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而嵩山法王寺建于永平十四(71)年,仅比洛阳白马寺晚3年,比少林寺早424年,可见其历史地位。
近年重建的法王寺,比少林寺高大气派。
天王殿后,两颗古银杏遮蔽了整个院落。树下古碑数碣。
“重修法王寺记
夫穹壤间,自古迄今,盛之有衰,废之有兴,相为依伏,而靡有止疑。固本于气运,而人事之得失,实乃参焉。故曰:莫为于前,虽美弗彰;莫为于后,虽盛弗传。人可以自诿哉?邑之有寺曰法王者,夷考县志,建于汉永平十四(71)年,佛入中国之始;至魏青龙(233—239年)名护国,隋文名舍利,唐贞观名功德,开元名御容,代宗名广德法王;至五代后唐,分为五院,以护国、法华、舍利、功德、御容并名焉;至宋仁宗庆历时,仍以法王赐号。噫,名以代异,义以名殊,兴废屡屡而何所尚哉?且寺据嵩之阳,崇岗巨壑,峭石奇峰,左右环拱,清流碧波,天光云影,荡漾潆回。可以爽人襟怀,荡涤邪秽。仁智于此,每为之徘徊。
弘治年间(1488—1505),某先祖承务郎李公、外祖郑少阳先生、邑人杜公中顺大夫,俱在林下谢落世故,厌尘嚣,每□兴游憩于此,访风景于崇阿,觅仙迹于石室。金莲腾芳,嵩月耀彩,其乐固可尚已。惜僧舍颓圮,垣墉廊庑荒废,鞠为茂草。夜来古木号风,野花泣露,飒然动人。古今兴废之感,群公踌躇太息久之。适有僧继贞曰:地以人而胜,人以德而隆,吾闻古汴(开封)封丘有僧名祖恩、号天泽、韩氏者,坚持五戒,固览三乘,尝入定绝食七日;周府贤之,赐白金数钧,之牛山饭众僧而不私;今遁迹五指岭。得是人,而废可兴焉。众公曰:有僧若此,盍往聘。诸贞遂谋之于众,诹日敛社,持疏玄曛往聘。既至天泽,夙以兴废举坠为心,幡然应命,携徒宝舟,一担行李,囊中残经数卷而已。邑人乡耆郭公嵩与众见其庞眉皓首,忠厚诚确,佥曰展矣。僧中之白足者募众赈施,以佐其事。不日,富赀贫力,遐迩响应。天泽早夜经营,鞅掌不恤,首建三门,次两廊,次东西方丈数间。正德初(1506)年,又建十王殿七楹于佛殿后,许兼塑神像。垣墉台阶,次第毕举。自是,金碧辉煌,轮奂鲜明,山川改观,丛林增重。废者兴,衰者盛,人事尽,而气运亦挽回矣。邑中及邻壤贤士大夫,负山水之癖,闻风而游,观者乐得其地矣。业已,天泽夙志既偿,瞑目捐馆,恍然若乘白云而入帝乡焉。释子宗清、号碧潭者,墨名儒行,乃恩之嫡孙也,缅想伟绩,惧其弗传,慨然捐衣钵,觅匠雇工,采石于少室之岭,磨砻以纪绩。碑成,具伏属记于予。呜呼,若天泽者可谓有为于前,而碧潭可谓有为于后矣;后之缁流余裔,席其休者,尚以美彰盛传勖之,可焉。
西侧台地,尚欲扩建。
清塔东望,西方圣人殿北,尚有卧佛殿。
北部的法王寺塔,坐落密林之中,四周多树练武人桩。
又称舍利大塔,为砖砌方形十五级密檐塔,高34.18米。底层塔身瘦高,以上十五层密檐高度递减,四向各开券窗,塔檐内收,造型如梭,曲线优美,形似西安的小雁塔。
南辟券门,内有方形塔心室。
稍远看塔刹,虽经修补,可见原有的精雕细刻,反映了佛塔的演变,是早期的花塔造型?
2号塔是座高僧墓塔,根据造型,定为唐塔。2000年的地宫发掘得到验证。
据说,地宫出土一尊高僧真身坐化像、鎏金铜炉、迦陵频伽盒(舍利玉棺)等。还有一块“释迦舍利藏志”:“汉西来释迦,东肇佛坛,嵩之南麓,法王寺立矣。隋仁寿间,帝敕建浮屠,遣使安佛真身舍利于内。殊因移匿地宫函密之,盖护宝非不恭也。法门圣物,世远疑失,诚恐镌石以记,祈圣门永辉。圆仁、天如,大唐会昌五(845)年”。
2号唐塔北不远,是命名4号的唐塔,高约8米。
造型类似4号,高约8米,塔座宽大,不同的是塔檐短窄。
出天王殿,过未来佛殿。
碑前西南,有近道绕行嵩岳寺。
绕过山包,嵩岳寺塔呈现在西侧山坡的密林中。
嵩岳寺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建于北魏正光四(523)年,代表了密檐塔的早期形态,体现了佛塔自印度窣堵波引入中国后的造型变化。同时,也是世界最早的筒体结构,誉为华夏第一塔,在建筑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绕至嵩岳寺大门。
最著名的西侧唐代宗大历四(769)年的“唐故大德大证禅师碑”,记述了大证禅师的生平,乃禅宗初祖达摩的九代传人。碑文为唐代书法家许浩书丹。徐浩书写的“不空和尚碑”在西安碑林(见《2014自驾晋陕9》),仿制碑在大兴善寺(见《2014自驾晋陕10》);嵩阳书院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也是徐浩书写。
“大唐东京大敬爱寺故大德大证禅师碑铭并序
金紫光禄大夫门下侍郎平章事太清太微宫使崇玄弘文馆大学士上柱国齐国公王缙(王维弟)撰;
银青光禄大夫行尚书吏部侍郎集贤殿学士副知院事上柱国会稽县开国公徐浩书。
醴泉涌而蠲疾,宝炬然而破暗,莲花无染而独净,夜光不系而自得,其惟上智乎?夫上智之身,曲随世界;上智之心,密游圣境。或宿植德本,乘愿复来;或意生人间,用宏开示,非慧见孰,能知之?大德号昙真姓边,陈留开封人也。厥初为孩特异,亦既有识,用晦如愚。家有耕桑未尝问,乡有学校未尝顾,则曰:处丰屋何如方丈?驰良马何如振锡?□组耀世,不如被褐;金玉满堂,不如虚白。食珍者岂睹饭来香积?听乐者岂闻梵唱云何?战既胜矣,出门绝迹,潜嵩少间,专于读诵。年至二十,遂适太原,受声闻戒,习根本律。性甚聪敏,博涉经论,时同学者,仰之为师。久而叹曰:大圣要道,存乎解脱;不入其门,非佛之子。乃损落枝叶,澄清泉源,诣长老大照,醒迷解缚。开心地如毛头,扫意尘于色界。后此日益,唯师能知于四威仪之中,无一刹那有怠。不住以至于大寂,无作以至于恒用。我止无所,虚空未为广;我照能遍,日月未为明。震雷破山,闻不闻等;烈风拔树,见不见等。是身无主,与四大假合;方寸无生,于一切离相。犹以为未出心量,弥勤深入。大照既没,又寻广德大师,一见而拱手,再见而分座。问之于了,之以默,俱诣等妙,吻合自他。梵衲之行,楞伽之心,密契久矣。广德又谢,学徒嗷嗷,相顾靡依,来求于我,嗣续前教,皆以实归。出宅诸子,俾称所乘,渡河三兽,自止于分。天宝季年,禄山作逆,陷我洛阳,乱兵蜂螫。大德澹然,独在本处,天龙潜卫于左右,豺狼仰瞻而赞叹。施财献供,终朝盈门,与善恶等以慈,于苦厄人以忍。言说不寻,无畏故也;动静皆如,自在故也。度众无边,大愿力也;依报无量,迈种福也。夫修行之有宗旨,如水木之有本源。
始自达摩,传付慧可,可传僧璨,璨传道信,信传宏忍,忍传大通,大通传大照,大照传广德,广德传大师。一一授香,一一摩顶,相承如嫡,密付法印,惟圣智所证,非思议能测也。大德既舍眷属,窃为沙弥,身不顾名,志在成道,声称浸远,归向如林。天宝八(749)年,缁侣领袖举以上闻,乃蒙正度,初隶东都卫国寺,旋为敬爱寺请充大德。迁彼与住此,有缘非无因。地杂人天之会,法如□雨之施,众有尘劳之悟,寺盈河润之福。今学与其进,当学起其信,善诱不倦,得师则喜。利往者导之以捷,睹奥者辨之以正;深在定者戒于贪,悟所觉者使之远。视彼来学,如摩勒果,冀其出世,如优昙钵花。齐我者稀,故我贵矣。宝应二(763)年正月十四日,趺坐如生,薪尽火灭,年六十,夏四十。哀缠门人,悲及尘众。树为之变色,兽为之失声。栋折航沉,佛土萧索。其年九月,葬于嵩岳寺之北阜。大历二(767)年,有司奏谥,上闻恻然,乃赐号曰大证禅师。缙尝官登封,因学于大照,又与广德素为知友。大德弟子正顺,即十哲之一也,视缙犹父,心用感焉。以诸因缘,为之强述。铭曰:
上德不德,兴慈运悲。现于浊界,俯为人师。以我无思,契彼尽思。尔方厌俗,我则随时。由多分别,妄生垢净。根不缘废,象岂染镜?法不可著,空即是病。无得之得,绝圣而圣。文字非文字,言语非言语。云何以解脱?云何而语汝?随宜说方便,究竟非我与。舍利依嵩山,寂寥松柏所。
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嵩岳寺塔高36.8米,底层直径10.6米,由塔身和十五级密檐组成。
塔座不高,已不是原物,为现代修复。
十五级的叠涩密檐,逐层内收,弧度优美,雄伟秀丽。
塔东侧。
返回申半坡取车,已近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