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自驾晋陕19唐乾陵及陪葬墓

标签:
乾陵形制唐代石刻无字碑与契丹文陪葬墓地宫皇室相残 |
乾陵门票122元,年票优惠到102元,含三座太子公主陪葬墓。另每次停车收费10元。
乾陵,处唐十八陵西端,合葬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将李世民昭陵“依山为陵”的形制发挥到极致。充分利用梁山设置陵寝,气势恢宏,保存完整。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圆锥形,为天然陵冢;南侧两峰,东西对峙,为天然陵阙。
进门,便是神道,也称司马道,沿平缓的山梁,直通北峰。据载,乾陵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外城已无迹可循,内城则囊括北峰四周。可见,帝王也讲“托体同山阿”,但与百姓不同,追求帝业与山岳万世同存。
先是一对浮雕鸵鸟,简洁优美。
前文提过,鸵鸟汉代传入中国;西安碑林有唐武宗李炎端陵的鸵鸟石刻,看来唐帝都喜欢鸵鸟。
神道北端,一对复建的阙楼对峙。
东侧阙楼前,立有一通巨型方碑,就是著名的武则天无字碑。曾有碑亭。
无字碑,方座,碑身整石雕成,高7.5米,宽2.1米,厚1.49米,重达98.8吨,凝重厚实。
碑首,4对螭龙并排盘踞两侧,螭首向下,虽经千年,细部清晰,鳞甲可辨。
碑侧,线刻高大的“升龙图”,祥云漫卷,巨龙腾舞,面目狰狞,栩栩如生。
武则天,中国惟一的女皇帝。唐高宗李治时,武则天就以皇后身份“二圣临朝”,处理朝政。弘道元(683)年李治在洛阳病逝,第二年葬于乾陵。其后武则天以太后身份,执掌大权。6年后,干脆改国号为周,自立皇帝15年。武则天实际当政近50年,神龙元(705)年病逝,其子李显复辟唐朝,以高宗李治皇后的身份葬于乾陵,两人入葬相距22年。
后人并不客气,宋金以后,但没有评说,多了许多“到此一游”的题刻,达40多处。
后人题刻中,上部正中的《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四周錾边,弥足珍贵。为金初完颜晟时期,皇弟完颜宗尧的题记,以契丹和汉字对照写成。汉字部分为:
“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向㠯疆场无事,猎于梁山之阳。至唐乾陵,殿庑颓然,一无所睹,爰命有司鸠工修饰。今复谒陵下,绘象一新,回廊四起,不胜欣怿,与醴阳太守酣饮而归。时天会十二(1134)年岁次甲寅仲冬十有四日。尚书职方郎中黄……奉命题。右译前言”。左下被凿文字为明代崇祯年间题刻。
这段文字除描述金初乾陵状况外,更重要的是显示了另一种少数民族文字的存在,方体行书。起初认为是女真文字,后证实是早期的契丹文。
造型独特,顶、身、座共七节,又称“七节碑”。高7.53米,方形边长1.86米,重约89.6吨。
据载:碑文由武则天撰写,其子唐中宗李显书丹,记述了高宗文治武功,开创了帝王陵前立功德碑的先例;碑文骈体楷书,约6000字,“填以金屑”;按高宗遗言,其生前所珍爱的书籍、字画等全部埋入陵中。
阙楼北侧,有六十一蕃A臣石像,为真实的酋长、王子、使节。真人大小,紧袖袍,宽腰带,皮靴,双手前拱。
石像已矗立1300多年,基本头部受损。
每具石像背后原来刻有国名、官职和姓名,因历史久远,基本已难以辨识。
阙楼内一对高大的石狮蹲立,昂首挺胸,巨头披鬃,瞋目阔口,四肢健壮。
石狮后台阶,便是过去内城的南门——朱雀门了。根据记载:内城近方,各边约1.5公里,设四门:南朱雀,北玄武,东青龙,西白虎。
狮间南望,走过的神道。
而历史上,并不承认武则天的皇帝地位。乾隆年间的陕西巡抚毕沅题碑,只书“唐高宗乾陵”。
其后,平坦的梁脊,便是内城中的献殿、侧殿等旧址,现已埋于砖铺地面以下。
砖砌小道结束处,便是地宫的墓道口。
据载:历史上黄巢、温韬,以及民国初年的孙连仲都想盗墓,未能得手。
然而,1958年冬,附近的农民此炸石,发现了人工凿砌石条,从而确认了乾陵地宫墓道入口位置。墓道由堑壕和石洞组成,全部用石条填塞;石条间燕尾铁件拉固,并以铁汁灌注。没有发掘过的痕迹,而且陵山周围也没有找到盗洞,从而证明乾陵是唯一没有被盗过的唐代帝王陵墓。
当时,根据周恩来指示,终止发掘,回填保护。现在可见的只有这块岩石侧的开凿痕迹。
回望,不觉间,已距“乳峰”阙楼那么遥远。
返回神道南端出口。
回望主陵。
下至南端,北望,只能看见雄伟的双峰如门,拱守乾陵。好一个“依山为陵”。
乾陵有17座陪葬墓,计二太子、三王、四公主、八大臣(含薛仁贵)墓。目前发掘了五座,开放了懿德太子、永泰公主、章怀太子三座墓的地宫。三地宫的部分完整壁画,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代壁画珍品馆,门票高达300元。
懿德太子李重润,是唐中宗李显长子,李治和武则天的长孙,曾封为皇太孙。因与妹永泰郡主李仙蕙、妹夫魏王武延基议论武则天私生活,而被武则天杖杀。武则天死后,李显复位,追封为太子,迁灵柩到乾陵陪葬,特恩“号墓为陵”。
太子墓因被盗发掘,出土文物2000余件。
后墓室。
西侧放置巨大的庑殿式石椁。隔着玻璃,不能拍下线刻的女官图。据称:椁内残存两副被搅乱过的骨架;懿德太子死时不过19岁,尚未结婚,墓中与国子监丞裴粹亡女冥婚。
乾陵区域出土的刘濬墓志,全称“大唐故十学士太子中舍人上柱国河间县开国男赠率更令刘府君墓志”。
大唐故史公墓志之铭。出土于宁夏固原,反映了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粟特人在中国的生活、为官的情况。
粟特人,又称昭武九姓、九姓胡,原生活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一带。以经商著称,成为丝绸之路文明传播的的重要媒介,许多人移居内地,安禄山、史思明便是后裔。又有原为月氏人的说法:早住祁连山北的昭武城,被匈奴击走,西迁中亚,分多个小国,有康、安、曹、石、米、史、何、穆等九姓,故称昭武九姓。固原出土史姓家族墓。
“大唐故司驭寺右十七监史君墓志铭并序
君讳铁棒,字善集,原州(固原)平高人也。若夫曾构巍峨,西峙昆仑之阜,遥源浩淼,东演析木之津,云霏霞布,腾光华于汉室。叶茂条分,郁蒙密于河右。曾祖多思,周(北周)京师摩诃萨宝(长老、首领)、酒泉县令;祖槃陁(史射勿),皇朝(唐)左领军骠骑将军;父大兴,皇朝上骑都尉、右卫安化府军头……贞观卄三(649)年授右勋卫……显庆三(658)年敕授司驭寺右十七监……牧养妙尽其方,服习不违其性,害群斯去,逸足无遗(为唐室养马)……乾封元(666)年八月十三日以疾终于原州平高县劝善里第,春秋卌有四。粤以咸亨元(670)年岁次庚午十二月庚午朔十三日壬午仙窆于先君之旧茔……”。
墓道里有永泰公主墓志铭。
永泰公主李仙蕙,武则天孙女,李显七女,生前为郡主,嫁武则天侄孙、魏王武延基。年仅17岁,因与其兄李重润议论武则天私生活而死。武则天死后,李显复位,追谥李仙蕙为永泰公主、武延基为驸马都尉,以“陵”规制陪葬乾陵。
铭文词藻华丽、叙述隐晦,其中:
“公主讳仙蕙,字秾辉,高祖神尧皇帝之玄孙,太宗文武圣皇帝之曾孙,高宗天皇大帝之孙,皇上之第七女也……以久视元(700)年九月六日,有制封永泰郡主,食邑一千户。嗣魏王武延基……自蛟丧雄锷(武延基死),鸾愁孤影,槐火未移,柏舟空泛,珠胎毁月(难产而死?),怨十里之无香;琼萼凋春,忿双童之秘药。女娥篪曲,乘碧烟而忽去;弄玉箫声,入彩云而不返。呜呼哀哉!以大足元(701)年九月四日薨,春秋十有七……以神龙元(705)年追封为永泰公主。粤二(706)年岁次景午五月癸卯朔十八日庚申,有制,令所司备礼与故驸马都尉合窆于奉天之北原,陪葬乾陵”。
墓道同样有丰富的壁画,部分已毁,完整经典的壁画现存陕西历史博物馆。
前室,环壁“仕女图”。
关中唐十八陵分布图。
三秦大地,遗存59座帝王陵墓,其中唐帝陵18座。曾去过三原的三座唐陵。
永泰公主墓东南侧的乾陵仿唐地宫,按想象而建,不进也罢。另,东北侧有章怀太子墓,因时间关系也不去了。
章怀太子李贤,是高宗和武则天的次子,中宗李显、睿宗李旦的哥哥。同样被武则天认为反对自己,图谋不轨,废为庶人,逼令自杀。
看乾陵,不由感慨:在政治权利面前,亲情太渺小了,甚至成为猜忌的对象。让人心寒。
14:30,出乾陵,2847公里;关中环线乾县收费站,2854公里,10元。
南插村道,去马嵬镇西的杨贵妃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