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98 良乡文庙与节孝祠

标签:
良乡文庙节孝祠烈女王徐氏旌表程序清末士绅官员 |
分类: 房山篇 |
光绪版县志有:“学宫,在城内东南隅,万历五、六(1577—1578)年间知县洪一谟修。国朝顺治十(1653)年知县张士彪修,康熙二十七(1688)年知县张宏毅、乾隆二十一(1756)年知县杨乔、道光十六(1836)年知县彭世昌俱修茸。碑记均详艺文志(略)”。
学宫规模:“大成殿五间。殿迤东,崇圣祠三间。殿前,东、西两庑,各五间;大成门三间,门前名宦、乡贤祠各三间;泮池二,棂星门一,东西戟门二。俱同治十一(1872)年,知县高建勋善茸。文昌殿三间,在大成殿迤东,忠义祠、节孝祠一间,在文昌殿迤南。儒学大门一座,明伦堂五间,进德斋三间,修业斋三间。顺治十(1653)年,知县张士彪合学生员张挺等,劝输资重整。凡绅士捐助与在事、姓名,详载碑阴。今近百年,则堂与斋俱废矣。敬一亭三间,号舍、射圃亭,俱久废”。
民国版县志补充:“古人重道,立学宫,以祀先圣、先师,天子亲为之释尊,历代因之,礼至隆典至钜也。江河日下,瞻庙貌之巍峨,敢令不祀忽睹。……同治十一(1873)年知县高建勋、光绪二十三(1897)年知县王汝廉俱修茸。后经光绪庚子(义和团、八国联军)兵燹,复由城乡士绅筹捐补修,时在光绪三十(1904)年。……忠义祠一间,久废。节孝祠三间,在斜街路北,光绪丁酉(1897)年兴隆庄王治(应“志”)捐修。文庙大成殿,正位崇祀至圣先师孔子,以四配十二哲飨,东西两庑以先贤公孙氏以下七十九人,先儒公羊氏以下七十五人从祀(略)”。
从花墙看进,现在的学宫,不过仅剩正殿一座,应是大成殿。院内破烂不堪。
东墙施工豁口进入,可见正殿的东侧。
按县志和民国《县城图》:“圣庙”以东,曾有崇圣祠、文昌祠,之间街道称“官学街”、“崇圣祠街”。
节孝祠曾在文昌祠占据一间,光绪丁酉(1897)年兴隆庄王治(应“志”)迁出,建在东侧。
现在的东斜街依旧,学宫成为远处的“文苑”,而崇圣、文昌、节孝三祠已变为民居和荒草地了。
另:《房山96》提过:京师大道,走良乡东门进,南门出。东斜街,正是穿城而过的快捷路线。
竟然就是“创修节孝祠碑”。记录了节孝祠独创、清末烈女“王徐氏”的“史迹”。
碑额:“万古流芳”。
本人不宣扬贞节烈女,但在古时,贞洁烈女,同忠孝礼仪一样,是普世价值观,如《房山9房山贞节牌坊》、《房山97固节驿与乌林答氏》,在此如实记录。
碑文后部上下缺残,□内字为按县志补充:
“独力创修节孝祠碑记
节孝,隆名也。节孝而入祠,盛典也。其始也,必得荐绅先生为之采访、禀请,然后能以次上闻,迨奉旨(可想,全国节孝数量不少)旌表而为之。后者或无力以建坊立祠,或有力而不肯为。虽曰节孝,久之将有湮没弗彰者。惟良乡王节妇,有其孙王志(县志为“治”)为之先建坊,后立祠。可谓克垂久远,毫无遗憾焉。节妇姓徐氏,邑之兴隆庄(良乡南、窦店东)人,年二十五岁(晚婚?),适同邑王俊为继室。越二年,一女生,而夫亡(苦命人)矣。家无恒产,志矢靡他(诗经,不再嫁人),因携其女归依母家,仗十指(双手)以为生居,恒寡言笑而善居积。不数年,己称小康(能干)。及女长,适五品护卫李公名佩璋之室。氏念独居非计,扶持无人,乃抚其前室之孙,即名王志(县志为“治”)者,以教以养,视若亲生焉。又数十年,田园日增,孙曾满堂。维时(当时)己合请旌之例(向朝廷请求表扬),经邑绅举人徐端(见后)、岁贡游观易(可能是以后提到的游观第之弟?)、护卫李佩璋,为之联名具禀。得旨后,即于本村建坊矣。寿至八十三岁,无疾而终,丧葬具如礼。伏思,节妇青年守寡,苦节自砺乎,柏舟(诗经)白发,全归遗徽(生前美德),得标于彤管(女史用朱笔)。求之古人,殆共姜(周时节女)之流亚欤?至光绪丁酉(23年,1897)年,良乡县重修圣庙,王志奉其祖母之遗命,倡捐银二百两,并帮修文昌祠钱三百吊。蒙邑侯王公(知县王汝廉)详禀上宪,奖给五品顶戴。又因节孝祠向在文昌西庑下,其仅一间,非特规模狭隘,亦甚不合体制。乃于祠之东偏,购隙地一所,独力创修,正殿三间,周围垣墙,门楼一座。落成之日,奉其祖母之牌位,并合邑节妇之先列祠典者,咸移入焉,用以永昭贞节,而共享馨香。呜呼,若王志者,可谓克尽孝思者矣,可谓力成善举者矣。世有坐拥厚赀,忍听其亲之苦节芳名日就湮没者不知凡几。见王志之所为,其亦惭然愧,奋然兴否耶?事有关于风化,理宜勒诸贞珉”。
县志有作者,“训导逯凤图”。
可查:“良乡县训导,逯凤图,直隶东明(现属山东)癸酉科(1873)举人,光绪年任”。
县志还记录了当时兴隆庄的王徐氏牌坊碑记:
“王徐氏碑记。清光绪十一(1885)年五月立。举人徐端(见后)。夫懿行可传,何必不出于巾帼?休声是播,何必不起于阃帷(内室)。节妇王徐氏,自夫逝世,非不愿为摩笄之刺(春秋赵襄子姊、代王夫人,摩笄自杀),化石之贞,因遗孤待抚,幼女无依。再四思维,不守苦节,固无以立名;不留余生,更何以启后?由是,来兴隆庄母家,得所依归,笃乃鞠育。迨遗孤(应为前妻之子)稍长,出嗣(过继)夫兄;幼女稍长,宜尔室家(诗经,和睦),乃立长孙治(碑为“志”,前妻之孙)承嗣,脉延一线。计在百年为之立门户,使其以垂久远,并得俾随时致祭。创垂(开创业绩)悉备,缔造维艰。又念及母家邻里徭役,民不聊生,夫差(夫家差役)几无以应捐,自置民地若干,以供夫差之需。好善乐施,出自天性为然。值兹旌表之膺,牌坊之建,为述生平,以见不朽,自有真也”。
光绪十五年《县志·列女》有:“徐氏,兴隆庄王某妻。夫故后,坚志守节,且善治生;家仅自给,恒乐施与;生平不苟言笑,冰霜自矢,尤为众口交称。举人徐南村(见下)为请旌,建坊于本村”。
可查:徐端,字南村,同治七(1868)年保加五品衔,同治辛末(1871)科大挑(乾隆年间制定的一种科考制度,为的是让已经有举人身份但又没有官职的人有一个晋身机会)二等,选授奉天府教授。本家举人?
民国十三年《县志·列女》有:“徐氏,王俊妻,年十八(碑为“二十五”)归兴隆庄。王夫故后,坚志守节,且善治生;家仅自给,恒乐施与;生平不苟言笑,冰霜自矢,尤为众口交称。举人徐南村为请旌,事在同治十(187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