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港村去张良洞。
沿村西鞍子沟,过小水库,走沟底。
鞍子沟也是房山、门头沟的分界。

为找张良洞,曾2次进沟,探过驴圈、正沟两沟。
图中黄“×”为易错岔口。

找到正路,4月6日6:30,直接开车到羊圈岔口,少走4公里。
找张良洞不易,这次仔细记下路线。

回望羊圈岔口。
北侧小山有一洞口,不过10来米深。

沿主沟西行,过放羊第一道门栏。

第二道门栏。

沟滩曾栏石种地。

主沟左转右拐,灌木丛生,放羊踏出的路径清晰。

右侧向北山坡,有驴友标志,石块写“铁坨山”。
这是一段漫长的路线。

路边有枯井。

沟两侧多浅洞,曾圈过羊。
当地传说:当年孙膑、庞涓,随鬼谷子在王仙洞(见《房山41》)学艺,鬼谷子派2人砍无烟柴。庞涓走此沟,渴了喝泉水;喝完,把泉埋上。孙膑走对面的陈家坟沟,喝完水没有填埋。所以,陈家坟沟有水,白石口沟没水。
白石口沟山体多洞,大概是缺水的原因。

出现向南沟岔,主沟右转。

南侧有石龛。废址向右,有棵小山桃,核大。

远处山头,有天坑。

再遇沟岔。直行称“驴圈”沟。
放羊人说:天坑从左侧山尖方向攀上。

左为主沟。

沿主沟进。

再出现沟岔。
小河床从右侧主沟而来,又称“正沟”。曾到正沟,攀爬三道沟坎后,人迹稀少。
左沟南转,又称“南沟”,沟口不是太明显。

南沟口平面呈“S”状。沟口狭窄,先西向。

再东向。

又西向。

山桃花谢,最多的是山李子花。

南沟内,开阔些,称“里边石堂(塘)”。大概县志的“后石塘”吧。

远处的山顶。
后来知道:这就是张良洞的主峰“黄山”;山崖黄线是通陈家坟的路;左侧树枝处多齿山脊叫“拴马桩”,先过“拴马桩”。

路边废弃的石窝子。

接近“里边石堂”,小路出现岔口,左转上山。

左侧山脚,又一废弃石窝子,其上多乱石。据说这里曾烧炭,乱石是炭窑。
路走右侧山包。

羊圈到此,用时近1小时。前路都走沟底,现在开始爬山。
休息,回望对面。这是南沟与正沟的分隔山脊。

路走右侧,盘旋上到沟崖。

沟崖小径。

沟端陡坎,下有洞。

岩花如玉。

先一段沟路。

再转右坡。

坡陡土松,“之”字上来。

平缓处是一缓台。

可看“里边石堂”。正中山尖,村民也不清楚,可能叫“西顶”。

南望主梁。
后来知道:小路沿崖壁绕上。

先一段多土陡坡。

坡陡,小路“之”字。

远山顶就是“天坑”所在,为描述就叫“天坑峰顶”吧。

开始爬崖。

路右转。

左拐。

终于登上山脊。下方正对走过的南沟。

远处可见,潭柘寺顶部的雷达站。

还有一山包。

登上山包,看不见南沟。
炭窑废址至此,用时40来分钟。

四面山脊尽在眼前。
自东顺时针一周。

主梁东侧有口。

主梁顶。

主梁脊齿立崖石,当地人称“拴马桩”。

“黄山”主峰。

主峰与“西顶”。

“西顶”与“天坑顶峰”。
黄框下是“里边石堂”与“正沟”的分脊。黄框内、“正沟”北崖有一洞穴。

远看,洞口与下文的张良洞相当。洞前有围石痕迹。

北侧,“里边石堂”与“正沟”一脊分隔。

前行,路分岔,右行。

斜上主峰方向。

来到主梁山口。

“黄山主峰”峙立眼前。可能只有这里能看清主峰全貌。
后来得知:张良洞就在主峰左中部崖下。

山口南侧,是三十亩地村西的辟谷沟。
远处可辩连泉顶、草坨顶、猫耳山诸峰。

山口看“拴马桩”有了“桩”形。

山口,路分南北。
先主峰前,南去找张良洞。

过辟谷沟端部。
下望,由三十亩地过来的路,似乎难度不小,也近不了太多。

拉近三十亩地西沟。远处辛开口、磁家务间的北大寨、五座山可见。

小路在崖壁边穿行。

一处平台。

可见“拴马桩山口”。

“拴马桩”西南侧。
远处一点,是定都阁。

再走段崖壁。

一块山凹废弃的田地。与“拴马桩”高度相当。

透过枝杈,可见下方几十米是块平台,一字排列五棵大树。
估计就是张良洞了。

下行的路,坡陡土松。

道边有垒石痕迹。

终于看到洞口。

洞前平台有五棵古槐。

从羊圈,历经3小时,终于来到张良洞前。
洞口朝东偏南方向。

休息中,四周看看。
张良洞在主峰的二层崖壁之下。

洞前平台:古槐与下来的路。
那块地在高处山凹处。

洞南侧有建筑基址。

北端的槐树最粗。可见古槐不算太老。

休息后进洞。洞口有两道石墙。

墙外一老磨盘。

两石墙间曾为房屋。
北端,上有十多米深的侧洞,下有灶台和一只死羊。

南端,同样有灶台。

石墙里侧也有灶台和一只死羊羔。
担心洞里有野兽,大吼两声,没有动静。
返回时得知:羊圈年底丢过几只羊;三十亩地人春节在洞中井里,发现死羊,大羊肉烤着吃了。

洞正中有一供台。

供台后有三井。

回望洞口。

供台四周,散落无首石制立像。

正前,石槽大概是香炉。

供台南侧。

这样无首立像四座。

台后还有一座无首坐像。

供台背侧。

台上小供台。

台后北井。

中井有梯。
后知,梯子是春节发现井中死羊后,捆绑的。

南井。

下中井,看看那块大石是什么。

有爪似龟。

传说一井通下方溶洞,不对。
四面寻找入口。

只有北侧有一缝隙。

缝隙正面。

土坡斜下。从木棍、电线判断,入口是这里。

入口不到40公分宽,不能曲膝弯肘,收腹缩胸,将身子斜放入洞中。
好在手不能吃劲时,脚蹬到实处。
口内上望。

口内斜坡而下,不过1.5米多高,只能蹲着。脚下是塌落的土石。
由左侧而入,右侧为人工垒石。看来上方明洞平坦的地面是人工填平,这处连通洞口原始状态要大得多。

洞向下延伸,只能踩着松散土石蹲行。

终于能直起腰来,回望:从三角处下来。
这些土石都应该是从上面塌落的。

前面又呈小洞,爬行。

紧邻又一处小洞,落石少了。

窄洞好像土石淤积后,又被大水冲开。

终于到达宽大洞体,头碰洞顶,还不能伸直腰身。
记住入口,从小孔进来。

左侧是宽大低矮的洞端头,找入口要仔细辨别。

主洞向西缓坡而下。
此次进洞所带头灯过于聚光,不利照相。

洞壁题字不少,注明年份者都是明代。
“天顺八年”,1464年。

成化元年,1465年。

不远是一个高大宽广的大厅,中南部堆积坍塌石堆,有钟乳石。可惜不能成像。
先沿洞壁走左(南)侧。低矮的洞顶部分。

“成化十□年”。

一处大字。

“正德四年”,1509年。

返回大厅北侧。
“成化元年”,1465年。

有支洞,不深。

“成化二年”,1466年。

大厅西北的一处钟乳石。

满是题字。

有“宣德四(1429)年”、“甲寅”等。

还有“弘治”、“锦衣卫指挥”等。
标明年份题字,都是明代早中期。

大厅西侧,主洞向下延伸。坎下一段,坡陡湿滑,不下了。
县志的“洞中有独桥十八滩”,还在下面。传说:民国初期,一老秀才和老僧带狗入洞探险,到第八滩遇暗河,河有独木桥。狗先过桥,木朽而断。
有资料称:张良洞深500多米。从明洞口到这里约150米。

洞中方一时,洞外已多云。

听说三十亩地上来,过“天生桥”。
下去看看。

下辟谷沟,坡陡土滑。

到东侧崖脚,仍未看到“天生桥”。

返回。

过洞口,上那块废弃田地。

去东崖顶。

没有“天生桥”迹象,看来在半山途中。

张良洞在南侧崖下。

主峰顺时针一周。

山尖似角。


主峰崖下有一平台。
有垒墙、小洞口。
“栓马桩”山口。
返回山口。转向主峰北侧,探探路通何处。

小路在“里边石堂”的崖壁上绕行。

不认识的植物,小枝有四向棱片。

脚下是“里边石堂”里端,路通对面。

从右侧绕来。
黄三角是“里边石堂”口开始登山的“石窝子”废址。

崖边,树如吹动的头发。

崖边山径。

回望“栓马桩”山口。

爬过一段陡坡。

到达主山脊。

这里已是“黄山主峰”背侧。
北侧是“西顶”。

西侧是陈家坟沟。
看来,这是陈家坟翻山的古道。

向下探一段。

这是陈家坟主沟的一个支沟。
看来,鞍子沟禁行后,陈家坟还能上来。

“黄山主峰”西侧。

分水山口。

有小道去“西顶”,走的人少。

要取车。原路返回羊圈,用了3小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