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77 穿越棺材山

标签:
涞沥水棺材山青银沟上方山房山地名特殊字义 |
分类: 房山篇 |
接《房山20涞沥水》,西上棺材山。黄山店西过宝金山口,就可见棺材山。宝金山口驻有部队,多年前照片,现在大门变了。
棺材山,山形独特,也称“堵墙山”。
《房山县志》将其列为继“幽岚山”之后的大房山支脉,包括了宝金山、上方山,直到天开、瓦井一带。
其实,这一支脉的最高峰不是棺材山,而是北侧不远的青峰岭(断崖)。
《县志》有:“堵墙山,城西四十余里,在幽岚山南,北自对子鞍,南至九口鞍,俗名棺材山”。
过车玉沟,沟里平坦,村民集中。
多次上棺材山,照片时间不同,按路线顺序。
村西端有几家住户。走左侧小山梁,可达棺材山南端;右侧山梁,可达棺材山北端。左侧近点。
下望,村头人家。
小羊圈上部路线,陡窄,但不长。
很快可登上顶部,棺材山的壮观,完全呈现眼前。
古人描写棺材山:“石壁巉峭,高三百余寻,长百余步,俨如版筑”。就像一座巨大古堡城墙。左侧山口,就是“月牙鞍”。
称“棺材山”也很形象:北高南低,南端被巨大的U形断口分离,就像棺前的供台。
《房山69黄院洞、金山寺与龙宝峪》提过:大房山名称的来历有“形如折俎,故名大房”一说。“折俎(shé
zǔ)”:古代祭祀、宴会时,杀牲肢解而后置于俎上。俎,盛牺牲的礼器,如几,如案。这里有棺、有供台,所以,又有“大房山”名称来自棺材山一说。
小山梁顶部坡度平缓,有处大羊圈。
穿过羊圈下望。
这里到药师寺之间的山体,也像2座棺材山:都是一头高、一头低、斜背。
月牙鞍,有月牙的弧线,是连接涞沥水、圣水峪的古道。
前行,“U形口”被遮掩,不明显了。
弃屋前清晰可见:棺材山下有一山洞,前人称“古石龛”。是山体裂缝经长期水侵、崩塌而成,不深。
弃屋到月牙鞍,路陡而曲折。
登上月牙鞍,青银沟西侧的诸峰跃入眼帘。
脚下曾叫“后湖”,再下是青银沟。
《房山22应公长老寿塔、周吉祥塔、…》写到青银沟沟口。
上方山称“幽燕奥室”。爬过山后,自己感觉棺材山两侧的青银沟、冰湖沟和红螺三险更“奥”,“奥”在绝壁沟深,人迹少至。
上到一台,迎面是一座巨兽般突兀的巨石台地。
西望:曾由笛子草、过梯子峪、下青银沟,真是惊心动魄;黑牛峰、大洼尖,由三流水上,容易。
高台顶有两道通贯断缝,1米多宽,深不见底,跳过去要有点勇气。
过断缝,脚下塌落的石板斜滑松动。
站在U形断口,才知道断口之大。
身居断口,无法拍到全貌。
东望,大、小猫耳山。
西南望,可见月牙鞍去圣水峪的古道,以及青银沟、白云坨。
离开一段,才能看全U形断口的全貌。
有点杞人忧天:碎石、地缝,使人感到不知哪天,右侧“供台”就会塌落,U型口景观将不复存在。
登顶只有观景台一条路。
U形口西侧到观景台,是一段陡滑的凹槽土路。
观景台看西侧诸峰:黑牛峰被大洼尖遮掩,可见三流水通黑牛峰的车道转弯平台。
观景台到棺材山山脊没有多高了。
棺材山是个北高南低的大斜台。
顶端视野极佳,沟壑纵横、历历在目。
这里看梯子峪的数百米悬崖,比较直观。走在其中,真找不着北了。
下面是“青银沟”端头“盆地”,看不见底。想起张家界的西海,没人家宽。
北端是山友十多年前的标记,已成为棺材山的标志。
九口鞍,“造铜岭之隘口”,涞沥水、青银沟通山后杏黄、三流水的古道交叉点。
图中“前湖”、“后湖”,是过去的地名。
顺便小结一下自己感觉的几个房山地名用字的特殊含义:
1、《房山县志》有:“山道曰岭,岭口曰鞍,岭小曰冈,多土曰坡,山之要也”。这里的“岭、鞍、冈、坡”与常义基本一致。但容易忽视其基础“山道”二字。从交通、行走的角度理解相关地名,认识或许有些不同。
2、许多“庵”通“鞍”。
3、“山之深者曰峪,峪之通者曰沟,沟之旁支曰港,山之穴曰洞、曰塘”。这里的“峪、沟、港”也是以交通、出行为基础。《房山45南车营与北荞麦山》提过“港”:音jiǎng,指山凹或山沟;不是港口,也不是“岗”、“冈”的通假字。
4、这里再增“湖”字。“前、后湖”以距主村圣水峪而言。圣水峪南还有“上、下太湖”,仍有住户。谷积山也有“臭水湖”。可见“湖”不是常规字典里的含义。根据地形特点,本人觉得房山山区地名的“湖”,指有泉、能成水潭的山坳。有人称:此处“湖”由“壶”而来,指山坳泉水如壶出、养育一沟百姓。本人觉得有道理。
前后湖间的小山口看棺材山:一台、高台、U口、观景台的方位清楚了,走过的路在垂直崖壁的下方。
小山口南侧又有羊圈。羊圈左下前湖。
俯视青银沟,位置在《房山22应公长老寿塔、周吉祥塔、…》最后一张照片的上方。
这里下不去。要返回羊圈,绕前湖,到左侧小路。
返回羊圈,下前湖。
脚下的青银沟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