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47 骑行南道、英水

标签:
大石河谷古道道教寺院九神庙与真武庙洞穴王国 |
分类: 房山篇 |
南车营山口西望杏园后,知口儿村至上英水的道路已经开通,骑行一次。
路线:过河北镇、河南村、南道村,翻口儿村的瞭望台,至上英水。图中:黄线为108国道老路、红线为新108复线。粉线为自行车穿越路线。可见古道相对河道的路程远近。
过檀木港,上108国道东庄子桥,走108老路(河南侧)。右侧下为新108复线(河北侧)。
南道村,远山为连泉顶。这山谷曾叫横流水沟,西侧为英水沟,中隔胡椒岭。两沟的村庄基本相连,古时以挖煤而成。
南道南邻的他窖村,正中矮山上的瞭望台是翻山目标。由右侧上山,翻胡椒岭。
半山回望。下面是他窖村,左侧陡山是前文的鸟语林北荞麦山,他窖人称“轿子山”。
东谷远村是杏园。山体凹槽就是前文南车营西望杏园、口儿的山口,是“房山高线”旧址。这里应该保存一定“房山高线”的遗存吧。
俯视来路。山口正对将军坨、河北镇。鸟语林(北荞麦山)的右侧凹槽是“房山高线”旧址。
去路,过山口去上英水。山口是两村交界,也是河北镇、佛子庄乡的交界。
左侧远山是连泉顶,从庙上山脊可上,GOOGLE地球有隐约路线。
庙是道教,庙门向东,新建,无道士。是否原址有庙未考证。
前文可见,房山平原地区多为佛教寺庙。但从磁家务开始,道教寺庙多起来。相比,佛教寺庙成为少数。后文可见,大石河谷宗教主体是道教。
前文提过的王禅洞、马仙洞等道教寺庙都已无存。这庙以及下文真武庙反映了房山、乃至京西山区道教寺院特点。
西去山口。有20多米的土路,两村、两乡交界,谁也不愿多修几米。
过山口,就是上、中、下英水的英水沟。西侧山体也是从连泉顶延伸出的北脉。
西安村高居山上,东瞰英水沟。相隔山脊,就是北窖老村,大路要绕道红煤厂谷口。
查儿、上英水村散落在沟东坡地上。太阳能路灯仍在,但大部分人家都已外迁了。
英水沟南部的真武庙盘踞在一个小山顶上,占尽地利,很有气势。上面是西安村。
真武庙东侧山脚、主路西侧,还有一废弃的“九神庙”,建筑完整,门窗已破,没有神像。可惜照片遗失。
2004年重修记,可知:始建明代,两层院落,四颗古柏,百里香火。
门内一层院较窄,东西为钟鼓楼。东侧有座民国碑,有人为破坏痕迹。抄录如下:
“重修上英水村真武庙记
自海禁大开,科学昌明,迷信之风一革□。是时,房山县上英水村独以修庙,□不亦异乎?虽然古人有言,有其□之莫敢举也,有其举之莫敢废也。村之有是庙由来已久,□父老春祈秋报,□族党于其中,固亦□□□□之所也。康熙乙巳(1665年)岁因圮重修,阅时既久,□渐倾毁。上英水村朱君□等集六村父老建□续修,经始于光绪三十一(1905)年,至宣统元(1909)年峻。事关者补之,倾者建之。丹其□,□其壁,前殿奉碧霞元君,后殿奉真武。东西筑禅房各三楹,上□左右建钟鼓楼各二楹,□□□□□□□□□□,焕然一新。□出于募集经□者,□六村之□首也。此□□□□昭□□聚□□而致,诚敬桑梓之□,由是益教迷信云正哉?六村者,上、中、下英水暨蚂蚁槽、查尔、西安等村。是工既毕,爰志其颠末如右。
涿县□存□撰文,坨里秦从周书丹,主持僧园□、昌□。
中华民国十三(1924)年四月”。
碑中“蚂蚁槽”村已无,在上英水南侧沟。“蚂蚁槽”在万佛堂、王禅洞碑中均现,也是挖煤成村,因产煤如麻叶形状,称为“麻叶煤”,音转为“蚂蚁槽。
解放后,真武庙改为小学。2004年复修。
真武庙代表了大石河河谷道教寺庙的主体形式。
前院正殿供奉碧霞元君,又称“泰山玉女”、“娘娘”,左右配送子、催生、眼光、护子四位娘娘。是各地娘娘庙主神。
西殿供文昌帝君,主功名利禄、科举文运,左右二童为天聋、地哑,寓意“知不能言,言不能知”,天机不可泄漏。
当时道士为道教协会新派,敬业的同时,稍有怨词:这里地势好,可惜方位反了,最好是北背山、南面水;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香火钱微。
隔年再去,已换了道士。修行之余,晾晒柿饼。想来,道士也要生活嘛。
车道环绕,人行道右侧上去,走段土路就到。
北下望英水沟出口:村为下英水村的西南角,下英水有银狐洞。
谷口正对小山为黑龙关村西山,也叫烟筒尖,有烽火台遗存,后文。
返回沟里的村子。
银狐洞前的地图。
此照片较早,现在整理,才发现玄机:原来知道两沟有不少未开发溶洞,四处寻找线索。不想这图中已标清了位置。
骑行过佛子庄、黑龙关,沿108旧道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