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晋北3代县杨家祠堂、边靖楼及旧广武

标签:
自驾山西杨家祠堂边靖楼旧广武 |
分类: 自驾篇 |
10月3日5:30,五台山新房村农家宾馆醒来, 退房结帐,为的是参观五爷庙后,尽快赶到代县。
此次,就得乘游览车,返回南门。7:00多,南门尚是空寂,日月同辉。
石咀再上忻阜高速。
下一目标是代县的杨家祠堂。地图可见两条路:近走五台山西侧山沟的茹村、豆村、岩头、峨口,直达杨家祠堂;远则沿高速绕行忻州、原平、代县,预计里程多出2倍以上。
原打算五台县城出高速,沿山沟,一是路近,二则看看五台山西侧山势,弥补不能穿北台的遗憾。
高速县城出口工作人员建议走高速,因为省道路况差,沟内多矿、大车多,沿山沟虽路近,但可能比绕行忻州时间反而长。
听从建议,何况十一高速不收费。近忻州北,转大运高速,车虽多起来,100以上时速没问题。
9:45,高速代县出口,里程496公理。新版地图标注大运高速到代县县城已高速连接,实际没有。
沿108国道直到东部的枣林镇鹿蹄涧村杨家祠堂路口。10:45,里程 539公里。
村南北主路东侧是祠堂戏台和入口。门票20元,杨姓,凭身份证免费。
其中,《宋元杨氏封秩》部分姓名:一世杨衮、二世杨业、三世延朗、四世杨宗保、五世文广、六世邦玉、七世广荣、八世杨畋、九世杨再兴、十世杨义、十一世杨德、十二世杨春、十三世杨寿、十四世杨友、十五世思贤、十六世杨贵、十七世怀玉、十八世杨绅、十九世震浦、二十世杨旭。
我所了解的杨家将真实人物:
第一代,杨业,守边固土主要战场在雁门关里外的代县、繁峙、宁武、朔州一带。
第二代,杨六郎杨延昭,实为杨业长子,主要负责现河北中部宋辽边境防务,曾守卫现徐水遂城被称为“铁遂城”。死后陪葬河南巩义宋英宗永厚陵。
第三代,杨文广,杨延昭子。曾随狄青南征广西,后随范仲淹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辽宋代县边界发生争执,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还没等到朝廷回音,杨文广就死于任上,追赠同州观察使。
杨宗保应是虚构人物。另:杨再兴,随岳飞抗金,但只能说相传为杨业后人。
杨家将是可敬的,但祠堂部分史料有《杨家将演义》成分,要辩证地看。
院中玻璃罩盖的鹿蹄石,是杨家后代在此成村建祠的由来。
鹿蹄石身高0.9米,座高1.1米,总高约2米。石体奇特,石色青翠,中部透空,周事雕饰。
成村由来: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杨令公十四世孙友(兄,靖边元帅)、山(弟,武节将军)二公守坚(繁峙)代(代县),政优而猎,逐一鹿不见,留蹄石上,遂聚族于坚(繁峙)西代(代县)东之间,因名其庄为鹿蹄涧。
东侧廊坊有碑多块。元代天历年间赵鹤鸣所撰碑文记载,此祠建于元天历二年(1329),是十六世孙杨怀玉奉旨建造的。
明嘉靖庚戌(1550年)兵部右侍郎赵锦《赠雁门杨无敌宗嗣门扁叙》碑。
文中赞:“长子延平冲年保驾出幽,帅弟延定、光、辉三人皆鞠躬尽瘁,同死天雄。延昭水护遂城,延朗威震边关。宗保文广抚蛮息腥,再兴御金兀术而身焚箭镞。……再兴之子之孙友、山为元河东雁门节度使肆有裔脉延历……”。
碑背:十八世杨绅子孙图。
其中,杨绅子“通甫,元末流北平顺天府大兴县居,生子德裕……”。
阁内有杨清钦资料:全球董杨宗亲总会理事长。1934.2.23-2002.9.1,台湾味精商,热心文化教育等公益捐赠。
离开杨家祠堂,里程541公里。沿108国道东去约3公里后,南过一村,去杨七郎墓。
杨七郎墓,里程548公理。
历史上应该也没有真实的杨七郎。但处于对杨家将的敬仰,就有了其墓,还有清代墓碑。
墓前东侧清墓碑:“敕建”。
“大清乾隆廿(1755)年岁次乙亥孟春繁峙县知县
宋赠武勇将军延兴杨公神墓
东侧还有清诗碑:“杨七郎墓
残碣苔深绣断文,路寺指点七郎坟。岳家父子杨兄弟,三百年来共战勋。
国朝繁峙县知县
12:50,返回代县南大街午餐。里程576公里。
饭后,去县北的雁门关转转,593公里。网上查过资料,雁门关新修,除了新砖新石,连草木都没长好,门票60元。未进,看看地形后返回。
由县城北侧进入。
县城中央的边靖楼北侧,“威镇三关”与南侧的“声闻四达”据称是最大牌匾。
俗称鼓楼,始建于明洪武七(1374)年,成化七(1471)年火焚,成化十二(1476)年重建,清多次修葺。高大券洞台基和三层四檐歇山顶楼身,使其成为中国现存最大鼓楼,也是万里长城第一楼。
下面是现代古建专家罗哲文新题的“万里长城第一楼”。原为清知州陈鼎雯题“雁门第一楼”。
上部:雍正十一年雁平兵备道汤豫诚所立“声闻四达”。南侧可清晰看出巨匾的拼板结构。
外廊巡视四野。
代县还有文庙等古迹。考虑明天阴雨,决定傍晚先看雁门关外的旧广武城。
15:50,离开代县中心,里程610公里。
本次目的是旧广武城。
新、旧广武两座古城,在雁门关外侧,隔大运高速,间距2公里。
旧广武城建于辽代,雁门关下的重要关隘,为迄今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古辽城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广武城建于明洪武年间,周长2公里,城高10米,如今只剩下两个城门和断断续续的城墙。从残留的遗迹来看,新广武城比旧广武城地势更为险要,更有利于作战,它倚山傍险,虎踞要冲,内长城拱卫两侧。明清均设重兵驻守。
由于时间关系,本次看旧广武。
继续沿公路西去约1公里左右,公路左侧即为旧广武城北墙。
旧广武城,城墙完整,有东、西、南三座城门。不设北门,大概是出于与北方来犯之敌作战的需要。周长1.6公里,高8米。这里背靠雁门山,地势平旷,一座小城显得孤单突兀。
干脆夜宿大同,沿高速到大同不过1小时路程。
但没有提前订房,大同十一宾馆爆满,打听十多家,耗时2个多小时,才在迎宾东路一小胡同里找到一家简陋私人小招待所。房价也便宜70元/间。时里程776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