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25 西甘池慧聚寺与戒台寺关系小考 长沟其它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房山篇 |
明正德碑
一般地图将这里标注“轩辕寺”,据称是“玄心寺”的讹传。这里有两明碑一金塔,都有“慧聚寺”字样,不知“玄心寺”从何谈起。
1、慧聚寺与戒台寺
这里稍有名气的是金代“严行大德灵塔”,顺便看南侧的明碑。应说两碑常见,可细看碑文,对“慧聚寺”产生了疑惑。
查阅网上资料,发现网上碑文的抄录有误点。处于好奇,逐字对碑文进行核对,认为西甘池慧聚寺隶属于戒台寺,也为喜欢野游的朋友提供点趣点。
都知,戒台寺又称戒坛寺,原名“慧聚寺”,位于门头沟、丰台交界的马鞍山上,始建于唐武德五年(622),辽代高僧法均建戒坛,得到辽、金朝廷的支持,成为北方佛教的中心。甘池金塔明碑都提到“鞍山之慧聚寺”。西甘池山清水秀,原来至少在辽金起,所建寺庙,就隶属戒台寺,为戒台寺的下院、别院。明代重建慧聚寺,成化碑文中提到的“知幻”、尾款的“道浮”应是一个人。知幻大师,号道浮,明代重建戒台寺的住持坛主。可见到了明代,西甘池的慧聚寺与戒台寺还保持着隶属关系。
新的疑问随之产生:甘池一代,北有天开寺,西有云居寺,南邻北郑(正)村的崇福寺,都是规模较大的寺院,管理系统各成一体,并不断谋求发展壮大。戒台寺的下院慧聚寺怎么与主院相隔遥远、安插在三大寺院的中心呢?
沿西甘池西侧西北方向,过南水北调(已填埋),看见正在施工的京昆(京石二)高速桥梁。
右离主路偏上,可见方砖铺道的小路。
2、明成化碑
右碑,为成化十年(1474)僧方碑。
应该说该碑文法一般、书法较差、字体较乱,有些字虽可辨,但不能认。但碑文记述了明代这一带的情况,提供了众多历史信息。
碑文抄录:因水平有限,碑文照片同时附上。关键文字标出。
全文:“慧聚禅寺重修记
赐普寿禅寺住山沙门任源 思恩 撰
寓独树石厂都司军掾华亭李忠义 书
内官监太监刘□
善教自流布中原,其道之□□至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容巨细,济物则无间,其利生则无违矣。洪惟我国家混一以来,□□弘崇以辅治及也,已固□□之□梵刹,皆得任增新焉。而夫慧聚禅寺,所隶顺天府涿州房山县独树里,而相传唐宋及元之遗迹。(东)至泔池庙,南至高岗,西至□山,北至雪山。又诸峰之雄伟,两□□内,山水相连,几天下衲子盛集,为休息之□,系马鞍山敕赐万寿戒坛下院也。然虽甚□幽奇兀,且无缘□遇。其僧文懽(欢),乃□□□之坛主知幻□□总皈天童□之源流其□(。)年久,民产所侵,惟寺之前有果园二十亩,东至胡祥张俊之界□,南界于岗西至于沟北。□于寺,住持文欢□□□□□,造佛殿珈蓝祖师堂,圣像俱完,其余方丈廊□禅堂厨□用,筑墙院□井栽树以成□林也。其文欢,号无极,戒行笃寔,道德坚贞,领众焚修祝延。圣寿佛保佑彼方咸乐矣。其是岁,专来历,言重修之意。檀越所助之缘,(若)木立碑以垂不朽则不传。
□大明万(□万?)代之胜事,而俾粗述其概旷劫歟爰夫。
佛如来之弘誓普遍十方,均资三宥翊赞。
皇图悠久,□及社稷安宁,而众匡扶皆有光,于善教亦有功,于□教也遂为记焉。其余平昔施财宰官长者、善男信女,贵姓芳名,具列碑后,共传千载。
僧录司左讲经天童弘慈普印禅师
僧录司左讲经兼造万寿禅寺坛主 道浮
成化十年岁次(1474)甲午季春吉旦 主持比丘文欢置
石局把总 王材 刊”。
成化碑信息点:
A、明隶房山县独树里。独树村现位于西南方向的大石窝镇东北,与此相处较远。明代以县统乡,以乡统里,一里为一百一十户,轮任里长。可见,明代已建立百年,这里人烟稀少,东有甘池,丘陵林茂,幽深静美;
B、文中“独树石厂都司军掾”、“石局把总”应是西南大石窝汉白玉采石场。明代汉白玉开采已为官办,专设官员管理;
C、慧聚寺历史可追溯唐宋;
D、东临甘池有甘池庙,是胜泉寺?四周明时地名,这里北侧叫“雪山”;
E、多人将时间“禾工”识为“三”,应是“秊”写法。所以碑为“成化十年岁次”;
F、当时的住持叫文懽(通“欢”),号无极。因些文字不清,与戒台寺坛主知幻大师关系不清。知幻大师(1401—1456),俗姓刘,名道孚,字信庵,参透红尘、人生如幻,改号知幻。宣德九年(1434),皇帝拨重金重修戒台寺,命知幻为戒台寺住持坛主。整修7年,为今貌。正统元年(1436),英宗授“僧录司左讲经”。后人尊其为明代戒台寺第一代传戒坛主。
现将戒台寺知幻大师灵塔附上,这是戒台寺保存最完整的墓塔。没想到戒台寺野游照片在这里用上。以后再细述。
塔额:“大明僧录司左讲经兼造万寿禅寺开山第一住持钦依筑坛传戒坛主知幻大和尚之灵塔”。
3、明正德碑
左碑,比成化碑晚42年。相对成化僧方立碑,正德碑可称官方立碑。自然文字书法优美、镌刻字迹工整许多。信息:
A、这时住持为文懽(无极)徒弟成明,号宝珠;
B、反映30多年前文懽的重修不彻底,或只是初茸;
C、明代太监参与佛、道寺院重修很多,如前常乐寺,以后会提的灵鹫禅寺、玉虚宫等。
赐进士第文林郎翰林院 国史编修 建安滕霄撰文
徵仕郎中书舍人 直 文渊阁三山 邵文恩书丹
奉议大夫通政史司右参议直 南薰殿东吴顾经篆额
京师距地百六十里许,地属顺天府房山县,里曰独树,山曰雪山。山之中有寺曰慧聚。峰峦兢秀,林木蓊郁,土沃泉幽,风景殊丽,信京畿间名胜地也。慧聚之刹,适当殊丽之概。岁月孔深,风雨侵凌,佛相为之蒙尘,殿宇为之倾圮,墙垣为之坍塌,阶砌为之(木言木)nen(言木言)dun。住持其寺者谓然曰:斯刹废矣,盍可葺之。而力未果,乃募遐迩德善之士。有施资币者,有捐粟帛者。集有其日,而羸于囊鸠。诸良工采置料用,撤其故蔽,一一从而修之。住持法讳成明,别号宝珠,乃无极之徒也,自入本山,精严戒律,恪守清规,道念纯坚,人皆仰慕。工兴正德元年(1506)正月吉日,工毕正德十一年(1516)十月二十五日。殿阁峥嵘,金碧朗耀,缺者增,废者举,其寺大为鼎新矣。于时,
尚衣监太监张公玹,当
文明之盛世,为国之近臣,貂珰列朝,衣蟒束玉,与同
锦衣指挥张公铭,官舍黄锽,因事适于兹寺,遂感于中,立石徵文以记之。予惟释氏之教,善教也,流传于中国也久矣。
张公之心,盛心也,以善教而孚盛心,作福功德有攸在矣。后之继住持者恳念废兴之艰易,立碑重修之功程,严以守之,恒以葺之,斯寺可保千百余年,存于悠久,垂休于无疆云,故为之记。
正德十一年(1516)十一月吉日立
范阳郡 许增 镌”。
3、寺庙旧址
4、严行大德灵塔
塔东小碑为现文物部门立。金代,汉白玉雕砌,平面六角形,七层,高 5.53米,经幢式。
塔身六面,每面宽0.47米,均镌有铭名及装饰性梵文和蔓草花枝。塔面南向。
正面上部阴刻楷书:“严行大德灵塔”。下部饰连续圆形几何图案和线描折枝牡丹二朵。
塔主张伟,字保之,法号严行大德,法名悟闲,死于金贞元元年(1153年),68岁。出家前历官州县并就职枢密院和尚书省,出家后成为金初政界和佛教影响人物。辽金“大师”、“大德”由皇帝赐封。
塔基为六角形须弥座,座高1.3米,上镌仰莲,中阴刻六字真言。
塔身另五面均为铭文。八百多年剥蚀,下部文字多已模糊,第一二五面尚可辨认,东、北第三四面存字不多。铭文抄录:
“大金故慧聚寺严行大德闲公塔铭并序
银青光禄大夫翰林学士承旨刘长言撰
严行大德悟闲,白人,姓张氏,初名伟,字保之。幼失所怙,而宿植善因,蚤慕真谛。十岁,从天庆即伸大师受经业,日数百千言。十七,返亲舍,更读儒书。工辞赋,才誉籍籍,一举中进士第。历官州县,繇北京都市令以选入枢密院通。任职六年,出补香河令。更两考,有能声。先是,民间有冒耕官闲田,公被檄与府官捡括。时夏麦且熟,恐民不得获。既行,涉积水,阳(佯)失辔坠而溺,从者惊援之。及出,即移病归卧,请展期。比愈得报,再行则皆获矣。邑户佃圭田,凡留守要人者,率藉形势免科调。问之,以例对。公曰:‘皆王民也,例谁为者?’一以法令从事,役以故均。而大忤权贵,至檄召诣府,屡加摧表,公执不改,卒依行之。其守如此,累阶至尚书郎。一日,读首楞严经十习六交因报之说,感悟发心,取香三瓣,炷于顶门及两肩。燃之,默祷自誓。又以诗寄平生友人兼平章(张建古)曰:万缘躁恼丛如发,试看临时下一刀。从此不近妻妾。犹身为榷盐官,遵于推捡□,故则奸吏并留□□公,至□□□□丝毫不敢加。公资刚毅,有志略切于行道,而疾恶如仇。有使□者□抑不能忍。见跪,拜□谓:‘有以计岁月立功名,属世多故,复不能委曲轩轾,以徇权势’。或时刘欣长孤傲睨曰放知有耿介,不胜言者浸不得意,于是慨然欲求出世间,得自拔流俗独。独念老母恩不可报也。来问,跪曰:‘言有为皆幻,惟一大事,可以於尘垢脱出,死愿允耳於亲,归近圣道,以答劳。’母曰:‘汝志如是,吾顾不能耶?’欣悦听许。公拜谢,未几,先命二妻一子相继出家。乃以天会六年正月弃官入鞍山之慧聚寺。亲友闻者争劝止,朝省亦遣人趋召,竟不至。执僧悟柔,自言:‘伟误罹世网,崎岖半生,今喜亲许出家矣!愿从壤削,用道修典,惟师摄受,为我落发。’柔与其徒愕曰:‘府君学有闻,且通朝野,斯言谓何,岂绐我乎?’公曰:‘断之于心久矣,语一出口,天地诸圣实临之。’□选理□斋□诚书之制度。公乃取鞍山先师画像置堂中,焚香作礼,自称门人。而易□□□□□□□□□□□□□□□□□□□□□□□□□以访□来众昔天会元年□□□□□□□□□□□□□□□□□□□□□□□□□□□而诵所为渔人辞□□□□□□□□□□□□□□□□□□□□□□□□□□□上京复从今平章政事开府仪同□□□□□□□□□□□□□□□□□□□□□昔尝访师之居门人宛然如潮□□□□□□□□□□□□□□□□□□□□□□倾听二人皆其□□□□□□□□□□□□□□□□□□□□□□□□□□□□严肃己若是先□□□□□□□□□□□□□□□□□□□□□□□□□□□□德之及充坐□□□□□□□□□□□□□□□□□□□□□□□□□□□□□思得归乃上竹□□□□□□□□□□□□□□□□□□□□□□□□□□□□论语孟子言□□□□□□□□□□□□□□□□□□□□□□□□□□□□□言曩以不果□□□□□□□□□□□□□□□□□□□□□□□□□□□□□径山禅师弟子也□□□□□□□□□□□□□□□□□□□□□□□□□□□节母氏亦从刹□□□□□□□□□□□□□□□□□□□□□□□□□□□□谒青州希辩禅师□□□□□□□□□□□□□□□□□□□□□□□□□□□律韬光匿影趣公□□□□□□□□□□□□□□□□□□□□□□□□□□□已至忘□□足□□□□□□□□□□□□□□□□□□□□□□□□□□□□心太湖雨道院□□□□□□□□□□□□□□□□□□□□□□□□□□□□体制当如谐公以下□□□□□□□□□□□□□□□□□□□□□□□□□□寺堂庑数十椽怠焉□□□□□□□□□□□□□□□□□□□□□□□□□□办师为一出施者□□□□□□□□□□□□□□□□□□□□□□□□□□□如怀古人缁素耆旧□□□□□□□□□□□□□□□□□□□□□□□□□□日,趺坐顺化,阅世六十八年□□□□□□□□□□□□□□□□□□□□□□□照服勤训诲□□□□□□□□□□□□□□□□□□□□□□□□□□□□□
丈夫矣铭曰 道无异致 教或因时 会其有极 孰将同之 语大丈夫 惟严行师 刚克厥爱 勇出于慈 宦学四方 阅世泡幻 谁无厥论 日曷以忧 万缘丝纷 益久愈乱 智锭为访 慧恂立断 心境双融 亲疏等施 云何于此 焉恃从□ 示人方便 躬履实地 破暗导迷 如□月□ 问师安归 应现十方 视斯岿然 即大道场 浮云去来 孰在孰亡 有不还者 巍巍堂堂
贞元元年(1153)五月二十四日
信息点:
A、撰铭刘长言为金代前期著名文士,曾任尚书右丞;
B、建塔者张通古,辽臣,后仕金。海陵王天德年间,进平章政事,封谭王,后改封晖王,复拜司徒;海陵王正隆元年(1156年)进封曹王,离世,69岁。张通古与塔主,经历相似,为好友。
C、海陵王为巩固统治、加强集权,正隆二年(1157年)诏令:“改定亲王以下封爵等第,命置局追取存亡告身,存者二品以上,死者一品,参酌削降。公私文书,但有王爵字者,皆立限毁抹,虽坟墓碑志,并发而毁之”。灵塔建于贞元元年(1153),张通古已进拜平章政事、上柱国、王,食邑万户。塔上铭文落款中间8个字人为凿除,应与这一事件相关。前几项为二品衔,因是死者得以保存,中间这8个字应为王爵食邑:“国晖王食邑一万户”。
原位于村西,南水北调时西迁到岗东侧。紧邻岗北的韩村河罗家峪村,但因京昆高速(京石二高速)尚在施工,砂石路泥泞。
碑文:
“红旗引导,曙光即前,军民同心逐鹿房燕。辟建国之宏业,擎正义之火炬,除京西之顽障,解民众于倒悬。我察哈尔军区独立四旅于公元一九四七年八月鏖战周口店镇。暗堡突袭,弹林虐淋。勇士无畏,浴血奋击,敌兵裂胆,我军杨威。群众冒弹前沿抢救伤员。后方石门医院中转于西甘池村。时五十二位英灵长眠于甘泉河畔。
十之一二有姓之士于初荣移故里,十之八九佚名英杰迄今光耀此地。
前辈之志后人承启。移址建碑早有夙愿。适逢村级整党之时,党团员首倡捐款,即得全乡人民响应。重修墓寝,缅慰英烈,述诸子孙,激励永进,抚今忆昔,固本思源,青史流芳,万古永垂,后世昭然。是为记。
撰文
书写
镌工
中共长沟乡委员会
长沟乡人民政府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
6、长沟一带其它古迹
甘池南侧为坟庄村,原有一大坟包,文革被平。有人称,这是金海陵王墓。前“房山14 金陵”文提过:“金陵的创始人海陵王扬州内乱被弑,也被贬王,葬王陵区。继任者金世宗贬海陵王为庶人,改葬西南四十里,迁出金陵陵区”。
坟庄东为长沟镇。镇南侧紧邻河北涿州农村。长沟古属涿州(范阳),称过西乡。传三国张飞是长沟人,《三国志》一个佐证:“先主为汉中王,拜飞为右将军、假节。章武元年,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
长沟镇市场东南原小学为乾隆行宫。乾隆去西陵住此。存乾隆诗碑30块,镶嵌于教室内裙墙及外墙。现小学已迁,旧门紧锁,需介绍信找村支书才能参观。2次未果。
长沟西、坟庄南有北郑(正)村,曾有崇福寺早已荒废,所存“舍利塔”1977年6月坍塌。现表面无古迹。发掘文物存于云居寺。